中国山水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山水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12-13 12: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中国山水画
   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是隋展子虔《游春图》。
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局部
绢本 设色 纵27.1cm 横572.8cm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完成了“勾、皴、点、染、”等各种笔法的创造,从而基.本形成了山水画笔墨的完整体系。山水(局部) 宋 佚名各种皴法  五代的董源、巨然为南方山水画的代表,画法上对元代影响巨大并影响至今。 《潇湘图》(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锦,云雾暗晦,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显得平淡而幽深,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清淡湿润,山石用笔点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显得浑厚滋润,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巨然为僧人,是董源的亲授弟子其山水画轻岚淡泊,疏烟流云,多作高山大岭山顶矾头尤为突出,其皴笔多为长披麻,笔墨整洁有序。《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 墨笔 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 董源、巨然的作品以道和禅为审美境界,散淡幽远,纯净内敛。是后世文人画的楷模。 山水册(局部) 五代 董源 北宋的北方山水,善画全景式作品,气势雄伟,形神兼备。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所作山石或方或圆。皴染兼备。荆浩《匡庐图 》 李成为山东人,多作丘岭平原景色。写象赋景,得其全胜。 晴峦萧寺图 宋 李成溪山行旅 (局部) 宋 范宽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206.3 厘米 横 103.3 厘米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范宽的山水画雄强朴厚,峻重壮美,其用笔如铁似钢,均直方硬,又如冰雹加雨,世称“雨点皴”所作树木多为双勾,苍郁朴茂。雪山萧寺图(局部) 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 范宽 北宋
绢本水墨 纵193.5厘米
横160.3厘米

范宽尤善用积墨法,从《雪景寒林图》中我们看得更为清楚。《雪景寒林图》由三幅条绢拼成,画群峰屏立,山势嵯峨,苍润雄伟,山头遍作寒柯,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下作结林深邃,后有村居,一人张门而坐;板桥寒泉,流水萦回。整幅气势雄浑,境界深远,层次丰富,真实地表现了山川初雪的景象。山间雾气的弥漫和树石的坚实感,对比鲜明,更强化了画面意境的幽静、雄壮、浩莽。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 郭熙的山水画巧湛致工,造境精深,画山石多以圆笔中锋写出,再以侧锋皴擦,世称“卷云皴”。郭熙的笔路较之李成、范宽多了一份含蓄委婉。所作树木多以蟹爪为主,线条灵活多变而见情趣。
《早春图》,绢本水墨,
纵158.3cm,横108.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宣和画谱》)《早春图》是他的传世绝品,此图主题明确而富有季节感,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构图上采用“十字”形章法,近景之窠石古木,中景之巨岩丛柯,远景之主峰云岗,皆置于正中的纵轴线上,两腰部有曲涧栈道、茅亭层阁,从总体上构成上高、中平、下深“三远”兼备的壮巍气局。峰恋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交柯乱蔓;溪流淙淙,潭水澄静;渔夫樵子,旅客游人,个个意态欣然。全图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
  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提出“四如”之说,即:“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寒冷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早春图》,绢本水墨,纵158.3cm,横108.1cm。画幅左方款识“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在款上钤有“郭熙图书”朱文大长方印。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史称“南宋四大家”,其共同特点是用笔多以侧锋刷扫落笔重起笔轻,笔与笔之间自然而然地留“白”。作山石多以面皴为主(为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用笔刚健、奔放、简率。
宋/李唐《万壑松风?》
宋代杰出画家。字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刘松年《四景山水》 马远全面的笔墨技巧修养在他的《水图》卷中得到进一步确证。全图共十二段,淡设色画各种不同的水波。他通过对各种水势的细心观察,把水的性态和在不同环境下所起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水的静谧、迂回、盘旋、汹涌,无不曲尽其妙。尤其是为了表现不同水波而采用的笔法,变化多端,因景、因情而异,如以粗重的颤笔勾画翻滚飞舞的浪花,充分表现了水的变幻及气势;用中锋细笔描写平波细流,又显得那样平静、温和。此图充分表现了马远深厚的笔墨功力。
  李日华看了《水图》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他惊叹:“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蠡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俱在。”苏东坡曾说:“尽水之变,惟蜀两孙,两孙死后,其法中绝。”到了马远手中,画水不但没有中绝,而且大大超过了孙位、孙知微。若东坡多活三百年,想必不会下如此武断的结论了。宋/马远《雪滩双鹭》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59 厘米 横 37.6 厘米      马远(活动于西元1190~1224年),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圭齐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扩展,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马远《踏歌图》马远《梅石溪凫图 》《溪山清远图》,夏圭,长卷,纸本。纵46.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横889.1厘米      《溪山清远图》作者以其熟悉的上虚下实的构图形式(所谓“半边”式)来布置景物,所描绘的山坡、巨石、江岸、树木、桥梁等都集中在画面下部,甚至临近画边,这样画面景界显得非常开阔,给人一种登高俯视的感觉。画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笔墨表现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烟云。虽然空白面积很大,但不令人感到空虚,反而使景界更加清旷深远。全图疏密关系的处理,真正达到所谓“疏可驰马,密不通风”的境地,其中“茂林佳趣”。“层崖叠嶂”、“奇峰孕秀”、与“清江写望”、“山村幽居”构成此起彼伏的效果,使画面产生一种轻松而强烈的节奏感。同时画家以高远与平远交织互用,更丰富了山川的形势变化。深山与大水紧密结合、前后连贯自然,毫无拼凑的痕迹,是这幅长卷的成功之处。而且在中国山水画长卷中,很少有人布置景物,这样简练、空灵,这样充实又富有变化。 米芾在宋代山水画家中笔墨独具特色,其性格玩世不恭,时人称为“米颠”。其作品属意笔一路,用墨氰氯,不温不火,打点用横笔,错落有致,史称“米氏云山”。远岫晴云图 宋 米芾山水(A) 五代两宋时期不仅山水画创作趋于鼎盛。且理论总结也收获颇丰。荆浩的《笔法记》便是此时山水画的重要理论著作,其“六要”、“四势”说直指山水画的精要:“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山水(A) 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了山水画创作的诸多问题,如“三远”、“四时”等。“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望远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山水(A)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山水(A)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山水(A)  五代两宋,尤其是北宋,名家迭出,多以全景式的构图(南宋有变化)表现大山巨川的雄浑气度,从而表达出画家强烈的民族自信和对自然美崇高之境的追求。在这种时代的共同面貌中,不同的画家依据自己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其绘画也有着不同的特征,正如郭若虚评价李成、关全、范宽的绘画时所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山水(A)  元代山水无疑代表了中国抒情写意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其发展的原动力便是文人的介入。他们读书弄翰,参禅悟道,因而,元代出现了很多“诗、书、画”三者结合的作品,元代山水更重视笔墨的遣兴抒情的功能,形成了超逸、简约、空灵、平淡的绘画风格。元代山水画山水(A)  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最能道出元代山水画的精神所在。 容膝斋图 元 倪云林  元代的代表性画家有赵孟睿??募?(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山水(A)  赵孟钍侵泄?剿??谒卧?涓锸逼诘墓丶?宋铮???剿??某删秃屯泄鸥闹朴胝悦锨闶欠植豢?摹U悦霞盏囊帐踔髡盘逑衷谌?龇矫妫?弧⒅厥哟?常?缟泄乓?;二、师法自然;三、重视书法笔意,这三个方面的主张几乎成了元代绘画创作的纲领,并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鹊华秋色图(局部)元 赵孟睢 』乒??窃??浞ǖ某墒煺撸???坛卸?础⒕奕唬?⑷诨懔司:啤⒐刭诘谋史ǎ??魃剿?饩臣蛟叮?街星笃妗?圆蒴Ρ史ㄈ牖?;变巨然的披麻皴为披麻散皴 。 富春江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吴镇性情高傲。其水墨山水师法巨然,亦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皱和刮铁皱,善用湿笔表现山川林木的苍郁朴茂。画法特点是笔势圆转,墨色沉厚,与黄公望的干笔明显有别。清江春晓(局部)元 吴镇山水(A)  倪瓒的山水画多作太湖流域景色,近景坡岸,三五株疏叶杂树,间以茅亭或小屋,中景为平静旷阔的湖水,远景小山遥望,这种近、中、远三景的构图法为倪攒画作的主要特征,所创侧锋折带皴。 容膝斋图 元 倪云林  王蒙,所作多以短线为主,用笔繁密,有区茂而深秀。画法变董、巨的披麻皴为笔锋旋转的“解索皴”,形成细长飘曲的短线,称“游丝袅空法”,并以渴笔点苔,加之径路迂回。烟霭微茫,能曲尽山林幽致。 具区林屋图 元 王蒙明代山水
  依不同区域聚集的画家形成流派;如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以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派“: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等。 山水(A)  明代画家中董其昌、沈周及明末清初的龚贤三家较为重要,学习时应加以关注。 山水(A)  学习传统,师法古人,是董其昌(字玄宰)绘画艺术的主线。宋元名家。他几乎一一临过,宗法前人、兼收并蓄各家而形成自家面目,在绘画中把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静美、内柔”。”古润秀雅、平淡天真“的意趣发展到了极致。他主张的“南北宗”论更是影响深远。 仿宋元人缩本画 明 董其昌  沈周,字启南,号南田,又号白石翁,其画法以宋为主,兼学元人,有“粗沈”、“细沈”两路风格。“粗沈”取法宋人,用笔多中锋,用线雄强,落墨沉厚,重骨力,重体感。“细沈”取法元人,用笔缜密清秀,于繁细中见空灵。 庐山高 明 沈周  龚贤字半千,号半亩。居金陵八家之首。为极简一路,“黑龚”则为龚贤山水画的主要特色。“黑龚”其实质特点是用“积墨法”层层积染,在反反复复的皴染中求“亮墨”,黄宾虹受其影响。 山水册(摹本) 龚贤清代山水画
  清代的山水画分为两种形态,一种重自我表达,以“四僧”为代表;一种重摹古守旧,以“四王”为代表。山水(A)  “四僧”指朱耷、石涛、弘仁、石溪四位高僧。不随人俯仰,不入流俗,重视人格的修炼和澄澈。
山水(A)  “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属守旧一路。主要特点是,因循传统亦步亦趋,强调笔笔从古人中来“以酷似古人为最高准则”。 山水(A)  朱耷号八大山人,又号个山等。为明代皇族后裔。所画山水以借鉴元代的倪瓒与明代的董其昌为主,所作构图新颖,结构奇特,用笔态意纵横。苍劲圆秀,其作品所传达的笔墨意象幽旷、冷逸。 山水册 清 八大山人  石涛名朱若极,又号原济、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等,与八大同属明宗室。石涛半生云游,饱览名山大川,为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画作的特点是不囿成法,强调“无我之法是为至法”。用笔用墨恣意纵横。多用泼墨、破墨法写山川云水。 秦淮忆旧图(局部) 清 石涛  石溪又名髡残,号石溪、白秃等。少时削发为僧,云游名山。由于身体多病,时常闭门掩窦,过着偃仰寂然的生活。所作山水得王蒙法,善用渴笔粗墨。 山水册 清 髡残  弘仁字无智。师法倪瓒奇纵而稳定。其作品多为黄山景色,布局疏宕而错落,山石树木造型多用大大小小的几何形体组成,带有冷抽象的意味。其作山石多以线条空勾,以淡墨作皴染, “冷”和“静”为其主要的精神意味。 水阁深秋图轴 清 弘仁  王时敏,号烟客。年少时为董其昌所深赏,其画法学黄公望、董其昌,笔笔讲求古人法度。 山水(A)  王鉴,号园照。其与王时敏的风格相比,用墨较为坚实、沉密。 山水(A)  王翚,号耕烟散人。一生生活优裕,仿临宋元,无微不肖。都下过千锤百炼的功夫:但毕竟缺乏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山水(A)  王原祁,号麓台。其山水属浅绛一路,有着“淡而弥厚、实则弥清”之胜。 山水册(摹本) 王原祁  “四王”、笔墨圆熟,但缺少原创的生机,原因在于囿于古人,亦步亦趋。 山水(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