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9 21: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下)—统编版—历史—第八单元
第 18 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紧扣统编历史教科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辅栏资料、历史地图册,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18 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从课程结构看,本课及本单元是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自然延伸。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冷战与两极格局”,第二子目是“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三子目是“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给学生以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宏观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冷战的
相关知识了,对冷战中的典型事例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等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冷战过程中重大事件,了解冷战的形成、发展演变、终结的历程,认识冷战发生、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相互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文献、文物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到大国之间互动、对抗对整个国际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分析美苏冷战的原因、掌握美苏冷战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六、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国际关系的变化分析,理解两极格局的产生和瓦解。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是本课的核心。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节课的最后,我们讲到二战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转折点,国际形势发展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什么是冷战?为什么冷战?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 18 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学习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衔接上一课,自然过渡新课。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指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转引自课本第 108 页第一段
【设计意图】介绍冷战的含义,明确冷战的时间、对手、表现。落实基础知识。
2.冷战爆发的原因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的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
50 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05、106 页
【设计意图】请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的国际形势。首先,从材料可以看到,二战后,欧洲衰落,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其次,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昔日大同盟建立的基础——抵抗法西斯——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切,为美苏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提供了条件,成为冷战产生的国际温床。除此之外,美苏两国的国家大战略的对立也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
课本第 109 页 史料阅读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
说》(1944 年)
【设计意图】请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美国的“责任”是什么,指出美国二战后的国家战略。从材料“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可以看到,美国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要充当世界领袖。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大战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课本第 109 页《学思之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
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苏联为了捍卫国家利益,采取了不一样的国家战略。请大家结合材料,分析苏联二战后的国家战略。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结合课文内容读懂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把示意图和斯大林的话联系起来思考,从历史与当时的现实出发,得出自己的解释。根据斯大林说“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可以苏联非常重视西部安全。从示意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斯大林不仅这样说,也的确把苏波边界西移,将一部分波兰的领土并入苏联,这反映出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美国在战后还认为:再也不允许其潜在的敌手通过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政治上的颠覆活动和军事上的侵略等手段来取得对欧亚大陆的资源控制,从而危及美国的安全。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参考用书第 258 页
【设计意图】“潜在敌手”指苏联,美国把苏联扩大势力范围视为对美国的巨大战略威胁,反映出美苏两国的国家大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冷战就在美苏之间不断的逐渐强硬的敌对互动中爆发了。
3.两极格局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表格贯穿其中,梳理冷战背景下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几个方面对峙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为应对美国的挑战。1947 年 9 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强化冷战并在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苏联不仅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还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东欧的经济完全被纳入苏联的轨道。地缘政治上,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
——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
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英、法的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抗议。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生活物资的供应,美国通过空运向西柏林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美苏这两个战时盟国在战后第一次濒临战争的边缘。1949 年 9 月,德国分裂成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
军事上,1949 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 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各方面对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要注意的是,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不完全两大特征。不对称是指美国总体实力强于苏联,不完全是指有些国家处于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设计意图】1958 年 11 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 6 个月
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 年 8
月 12-13 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 154 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
直接军事冲突。
【设计意图】1962 年 10 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 8 艘航空母舰在内的 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 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这两次重大的冷战危机,体现了冷战的特点之一,即冷战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危机。
2.多极化趋势
【设计意图】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引导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漫画反映了什么,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从漫画标题“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苏联模式”等细节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联力图全面控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服务于自己的利益,导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些反对苏联控制和干涉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设计意图】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
得重大成就,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1955 年,
2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的竞争与缓和
【设计意图】上述国际关系的变化,对苏联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梳理课本知识可以发现,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冷战从再次紧张到缓和。
2.两极格局的崩溃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总结国际形势变化。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小结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
【设计意图】回望过去,以史为鉴。摒弃冷战思维,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点拨升华,落实情感价值观培养。
七、板书设计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含义
(二)冷战爆发的原因
(三)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二)多极化趋势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美苏的竞争与缓和
(二)两极格局的崩溃
八、教学评价
1.1946 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
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3.1948 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4.如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
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5.1958 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 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 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6.1948 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