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0 07:57: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一)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教诲(huì)    劳碌(lù)   颔首低眉(hàn)
B.眼眶(kuàng) 记载(zǎi) 粗制滥造(nàn)
C.瞭望(liào) 悼念(dào) 纷至沓来(tà)
D.拯救(zhěng) 点缀(zhuì) 强词夺理(qiǎng)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起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B.风云变换的季节里,密云来去匆匆,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C.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D.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蜀道之名,如雷贯耳。无论是张载的《剑阁铭》或是李白的《蜀道难》,诗中情与景描写相得益彰,都在尽力展示富丽堂皇的蜀道山川风光。从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关中,再到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蜀道常常让人想起那些曾经的金戈铁马。蜀道无言,遗韵留香。
如雷贯耳 B.相得益彰 C.富丽堂皇 D.金戈铁马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串珠,几乎差不多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B.四川游客接待量之所以领先,是因为这里除了门票优惠,还有丰富的文旅大餐的原因。
C.省政府要求各地重视防火安全工作,切实做到早处置、早预警、早排查,确保群众安全。
D.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开通机场直达线,谁也不会否认这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5~8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      澈:穿透           
B.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快乐
C.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D.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D.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A.潭中可能有一百来个鱼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B.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依恋的。
C.潭中可能有一百来个鱼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依恋的。
D.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8.下列属于两文共同蕴含的情感的一项是
A.对山水美景的喜爱 B.偶遇知己的欣喜
C.被贬的落寞 D.对故国的怀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请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和韩愈的《晚春》中任选一首,默写全诗。(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甲】成都大运会体育场背后的“数字秘密”
①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是成都大运会赛事主场馆所在地,被国际大体联命名为“世界大运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的主体育场,凭借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用12 540块梯形彩釉玻璃,将巴掌大小的太阳神鸟金饰放大270万倍,拼出总面积约27 000平方米的“太阳神鸟”,堪称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和中国创造的又一奇迹。
②从一片平地到体育场建成,这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体育场屋盖钢结构自上而下由钢罩棚、钢平台、外立面单层网格三部分组成,总用钢量达1.4万吨,相当于两座埃菲尔铁塔,结构跨度290米,最大悬挑达45米,涉及70余种截面,1.9万余件构件的制作及安装。
③主体育场的整个幕墙及金属屋面达21 000平方米,其中屋面构造自下而上运用了檩条支撑系统、天沟排水系统、岩棉保温系统、卷材防水系统、铝板装饰系统、不锈钢避雷系统等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外立面超大圆弧铝合金全部采用龙泉驿本土企业生产的铝材,具有很强的防腐性、耐候性、耐潮性及自洁力,确保场馆外立面光洁如新。
④东安湖体育公园智能化系统包含30多项智能应用系统,集体育竞技、观赛体验、媒体转播、全程服务、智慧安保等多位一体,率先采用国际最先进的5G+Wi-Fi6技术,实现包括观众席在内全场景无线信号覆盖,满足现场数万人高密度、高并发的语音数据需求,畅快体验语音通讯、视频互动、现场VR等高科技应用,实现场内场外、线上线下的实时互通,打破大型场馆人员密集期信息孤岛的痼疾,极大提升观众的现场体验。
【乙】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时期,呼唤着更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能够“吃透”技术的大国工匠,一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②匠心筑梦,技能报国,__A__。作为我国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大国工匠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同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互配合、协同攻关,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科技和工程奇迹,在强国建设中发挥出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
③工匠精神,薪火相传,__B__。从奉献焊工岗位50多年的艾爱国到捧起“阿尔伯特大奖”的青年匠人宋彪,我们看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工匠精神不只有“但手熟尔”,还有创新不止。在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更多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更要以工匠精神去教育激励年轻人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10.东安湖体育公园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乙文所说的“中国智造”?请分条概述。(3分)
11.联系上下文,在A、B处分别填写上恰当的内容。(4分)
12.根据这两篇文章,做一期关于“大运会”的专题报告,可以选择哪一个主题?请简述理由。(3分)
A.大运会背后的智能科技  B.大运会背后的中国智慧  C.大运会背后的大国工匠
五、作文(60分)
13.标点符号,可以表达丰富的内涵: 一个小小的逗号,提示仍需努力;一个圆圆的句号,表明圆满完成;一个大大的问号,引领探索未知;一个长长的省略号,意味着学无止境……2023已然走过,2024已然开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会有很多事情值得你铭记,或引发了你的思考。
请选择一个标点符号,将“给2023画个________”或“给2024画个__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要有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送韦评事
王 维
欲逐将军取右贤【注】,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注】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
1.下面哪一项表述更符合诗人王维身份?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
A.不慕权贵的士人   B.心系友人的挚交  
C.并肩作战的战友
2.小川在阅读诗歌时,发现形象生动的意象能为诗歌创造丰富的意境,她将我们学过的《使至塞上》与这首诗中的意象整理成表格,请你帮她完善表格内容。(2分)
诗歌 诗句 句中意象 赏析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这几个意象中,同时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① 的塞外风光。(1分)
《送韦评事》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萧关、孤城、落日 这些意象写出了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的② (填情感)。(1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①
(秦惠王)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张仪说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纵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夫纵人朋党比周②,莫不以纵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③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破纵连横:战国后期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文中“纵人”即指主张合纵的人,如苏秦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提出分化瓦解六国联合,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称为连横。②朋党比周:成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③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使张仪东说齐湣王   使:出使        
B.莫不以纵为可   莫:没有谁
C.愿大王孰计之 孰:同“熟”,仔细
D.乃许张仪 许:答应
4.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3分)
(2)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3分)
5.就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之事,你们小组展开了讨论。(4分)
小川:张仪恐吓利诱,夸大其词,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跪了。
你: 。
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辩士游说的最高境界。
你:
小文:对!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班级围绕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可亲与可敬的人物”开展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2分)
老师:《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立体的革命领袖和革命将领形象,作者既突出了他们伟大卓越的一面,也刻画了他们作为常人的一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书中的人。
小巴:毛泽东同志,他博览群书,高瞻远瞩,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小蜀:彭德怀同志,他 。
7.某班为了分享名著阅读体验和探究成果,准备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四位同学按要求初步确定了演讲稿的标题,其中有一个内容有误,请结合阅读体验进行判断并修改。(2分)
A.散发着浓浓“京味儿”的语言——《骆驼祥子》语言特点探究
B.鲁迅最富生活情趣的一组散文——读《朝花夕拾》有感
C.博学多才、冲动鲁莽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8~11题。
寻道都江堰
迟子建
①从羊脖岭流出的岷江,在没有都江堰前,性子是暴烈的。稍不如意,它就会挟着滚滚洪流,咆哮上岸,为害生灵。岷江两岸的百姓,饱受水患之苦。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6年,蜀地迎来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郡守——李冰,他似乎是专为调理岷江的性情而来,历时十八年修建的都江堰,成为他的旷世杰作。从此后,岷江变得温顺了,它滋润的巴蜀大地,无有饥馑,仓廪殷实,稻谷飘香。
②这些年,关于被污染了的大江大河的报道,不断地见诸报端。所以能够看到水色灿烂、洋溢着芬芳之气的河流,我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李冰正是握着岷江这饱蘸墨汁的笔,书写了人间奇迹。
③都江堰的核心工程渠首,选择在岷江的自然弯道上。都江堰海拔七百多米,而成都平原的平均海拔在四百多米,形成了天然的坡降,得以进行自然灌溉。渠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和飞沙堰溢洪道。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流入川西平原,用于灌溉和人民的生活用水,外江泄洪排沙。内江进入宝瓶口后,就像一个少女被束了一条飘逸的腰带,使她的气质变得端庄典雅。因为人工开凿的宝瓶口,以其恰到好处的宽度,控制着进水量,使多余的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而是经飞沙堰分流到外江。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自然把岷江中的沙石淘入外江,解决了排沙问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利用地势和水流的自然规律,并没有大动干戈,成为举世瞩目的无坝引水的典范。
④岷江流经的玉垒山上,有清幽的灵岩寺,还有为祭祀李冰父子而修的二王庙。山寺的桃花因为浸染了香火的幽香,而显得无比地清雅。站在宝瓶口,可以看见身下一棵粗大的皂角树,它斜斜地插在那儿,无比惊艳。这树大约有二十米高,分枝繁复,树冠阔达。那嫩绿的叶片充满了勃勃生机,像一群飞翔着的翠鸟。我想疲惫的旅人站在这里,完全可以摘下几朵树上的皂角花,就着岷江水,洗去风尘。洗好的衣服晾晒在哪儿呢?自然是不远处飘荡在岷江上的安澜索桥了。据说,这座桥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它几经修缮,在明朝末年,毁于战火。由于这座桥是连接岷江南北两岸的“生命线”,没了它,两岸的通道也就断了。直到清嘉庆八年,有一个叫何先德的乡绅,偕同妻子,重修索桥。等桥修好后,这个腰缠万贯的乡绅已经成为一个赤贫者。何先德夫妇把这桥命名为“安澜桥”,但后人感激他们的恩德,都叫它“夫妻桥”。川剧有个名段《夫妻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我从宝瓶口下来,沿着岷江逆行,踏上了安澜索桥。这座用木板和粗壮的棕绳捆扎的索桥,看上去就像荡在岷江上的一个巨大的秋千。那时恰好桥上没有行人,我晃晃悠悠地走到桥心时,俯身望着这条流了两千多年依然青春烂漫的河流,忍不住大声叹息了一声。
⑤入夜,辗转难眠中,翻阅有关都江堰的书籍,这才知道花间派重要的词人韦庄就葬在都江堰的鱼嘴之侧。他的词我依稀记得的有“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我一时诗兴大发,胡涂乱抹了一首诗,把它抄在书的环衬上,以示纪念:
宝瓶口中插皂角,玉垒山下播青稻。
索桥晒衣趁春好,古寺听禅待月高。
⑥离都江堰十几公里处,便是著名的道教的发祥地——青城山。一个午后,我们来到那里。据说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化身。一部《道德经》,让老子流芳百世。拜谒青城山的人,有多少是为着寻道而来的呢?而“道”,真的在青城山中吗?
⑦老子说,道法自然。看来真正的“道”,是顺应客观规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冰是得道者。能够读懂都江堰,也就能够读懂老子的经书。至少对我来说,我要寻的“道”,不在青城山中,那不过是一个被香火缭绕的道场而已;而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依然生机勃勃的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光芒,成了我心中最庄严的道场。我愿意对它,一拜再拜。
8. 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如何让岷江变得温顺的?请简要概括。(4分)
9.说说你对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中“人间奇迹”的理解。(4分)
李冰正是握着岷江这饱蘸墨汁的笔,书写了人间奇迹。
10.第⑤段写到韦庄安葬在都江堰及他的诗词有什么作用?(4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题中的“道”有哪些意思。(6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火爆展出后,学校举办了“汉字文化周”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任务一:梳理】同学们梳理了常见的含“绿”字词语,绘制了下面的词义演变地图,请你:
(1)根据词义,将“植绿护绿”“绿色通道”“绿色出行”填入下图A、B、C处恰当的位置。(3分)
A      B     C
(2)补全小组讨论中的对话。(4分)
小川说:“桃红柳绿”让我犯难了,“红”和“绿”仅仅指颜色吗?
小蜀说:“红”和“绿”还可以指① 的涨和跌。
小成说:今天早上赵老师祝我们“旗开得胜,一路绿灯”,这个“一路绿灯”怎么解释?
小蜀说:这是② (修辞)的说法,意思是③ 。
小川说:看来,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④
【任务二:拓展】
(3)如图是丰子恺创作的漫画“欸乃一声山水绿”,古诗意境与时人心境相通,趣味良多。请根据这幅画的意境,描述画面内容,再为画作配一句含“绿”字的古诗词。(5分)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案:
1.B【解析】B.滥(làn)。
2.D【解析】A.澜—谰;B.换—幻;C.篷—缝,箫—萧。
3.C【解析】C.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与语境不符,不能用来形容山川风光。
4.D【解析】A.重复赘余,应删去“几乎”或“差不多”;B.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C.语序不当,应改为“早排查、早预警、早处置”。
5.B【解析】B.乐:为……高兴,意动用法。
6.D【解析】A.连词,表承接/介词,因为;B.代词,指代小石潭/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相当于“于此”,意思是“在其中”;D.连词,表顺承。
7.D【解析】注意重点词的意思:“可”应译为“大约”,“依”应译为“依傍”。
8.A【解析】偶遇知己的欣喜、对故国的怀念只在乙文中体现,被贬的落寞仅是甲文中蕴含的情感。
9.(1)①静影沉璧。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一蓑烟雨任平生。
(2)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晚 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①体育场屋盖钢结构跨度大、难度高;②屋面结构各系统设计搭配合理,采用高科技铝材建造立面;③ 5G网络全面覆盖,采取多项智能应用系统。(一点1分)
11.A.于平凡中彰显不凡(2分)  B.于坚守中引领创新(2分)
12.我选择“B.大运会背后的中国智慧”这一主题(1分)。甲、乙两文均表现出在大运会工程背后的中国智慧,甲文说明了大运会赛事主场馆的建造中涉及了多种多样的先进技术,面对场馆建设难度大、设备新、智能系统多等多种困难,都需要技术工人的“中国智慧”(1分)。乙文中论述了新时期我国大力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吃透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也体现了“中国智慧”(1分)。
13.略
B卷(共50分)
1.B.心系友人的挚交。此诗是王维送韦评事出使北方而作,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出塞远行的关切之情。(判断正确1分,分析1分)
2.①奇美壮丽②思乡愁绪
3.A【解析】A.使:派遣。
4.(1)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重点词“为”“者”“说”翻译正确可得2分,句子通顺连贯1分)
(2)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重点词“贤,意动用法,认为……是贤明的”“察,考虑到”翻译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连贯1分)
5.
你:这是实力决定外交的典型案例,齐王之所以屈服,是因为张仪代表的秦国国力强大,并不只是因为张仪的嘴上功夫(2分)。
你:张仪在向齐王游说时,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了逐一批驳,打破了齐王对自己国力抱有的幻想,逼其就范(论证思路);在论述过程中,列举齐国国家的现状,借助齐国与鲁国,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对比,论证秦国的实力远大于齐国(论证方法);言辞雄辩,逻辑严密,富有气势(论证语言)。(从其中两个方面作答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秦惠王)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张仪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谁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而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赵国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赵国又两次打败了秦国。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赵国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侍奉秦国。假如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淄,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6.
小蜀:彭德怀同志,他才智过人,善于驰骋,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他性格爽朗,坦白率直,因为童年吃过许多苦,所以特别喜欢孩子。
7.
C有误(1分)。可改为:知识渊博、冷静机智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探究(1分)。
8. ①利用地势,让都江堰的核心工程——渠首发挥作用,合理分流、控制进水量。②利用水流的自然规律,自然排沙。(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对李冰利用地势和水流的自然规律,建造都江堰的伟大创造的赞叹。②对李冰修筑都江堰,解除岷江水患,同时解决灌溉和用水问题,让巴蜀大地仓廪殷实,造福百姓的伟大功绩的赞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①侧面衬托都江堰修建让生态变好,吸引文人终老于此,让岷江两岸成为具有文化传承的灵秀之地。②引发作者的诗兴,对上文内容做抒情总结。(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顺应自然(客观)规律。②造福于民。③在自然中净化心灵。④怀有感恩之心。(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1)A绿色出行     B绿色通道    C植绿护绿
(2)①股票②比喻 ③一路畅通,没有遇到阻碍。④结合语境。
(3)画面内容示例:一渔船在江面划行,船上一家三口边聊天边欣赏沿岸风光,船夫在划船。画面远处是绿树成荫的山峦,一座木桥旁的柳树枝条随风摇曳(3分)。诗句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2分)。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