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 江上渔者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 江上渔者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9 23:0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5
江上渔者
古诗词诵读


+
=

思 考
“渔”是什么意思?
课文导入

渔者
江上渔者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江上渔者》(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范仲淹的生活,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写作背景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注意:“没”读mò,“波”读bō。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默读,理解词义。
自读要求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①往来人:来来往往的人。
②但:只。
③美:鲜美。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诗文解读
思 考
读了上面的话,你们想一想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思 考
从诗句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①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
会儿看不见。
②风波:风浪。
  “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 考
思 考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小船,看到了汹涌的波涛,听到了巨大的海浪声。
“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从上文的描述中你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什么?
思 考
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诗文主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出明末清初时期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
  意思是说: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穿戴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这首诗通过描写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诗文总结
1.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2)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3. 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课堂练习
课外拓展:舟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