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1 13: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荷塘
月色
解者
了作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01
02
03

背景
了解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本文关联知识
了解散文的基本考点
散文语言艺术:理解文中重要运语及语句的含义,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效果。
散文结构艺术:欣赏散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散文手法艺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选择适当的角度
描写景物,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散文抒情艺术:注重审美、品味美景真情,探究作者
的写作意图,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解读与评价。
定义明确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五要素:语言、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
散文的分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
题目
了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分层
课文
文中写了几幅画?侧重写月色还是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阴森)
侧重写荷塘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各自用了哪些修饰词?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
博喻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博喻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就是移觉。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声音”与“月光、晨雾”相通,听觉转为视觉;“月光、晨雾”与“温柔”相通,视觉转为触觉;“蜜语”与“芳醇”相通,听觉转为嗅觉。)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明线:观荷塘的过程,对荷塘景物的描写
暗线: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明线、暗线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各自用了哪些修饰的词?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荷叶:田田、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
荷香:缕缕、飘渺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写景方法: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听觉转化成嗅觉,更活泼,更形象。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的特点。
9:16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总结
教师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家庭说: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智者说:源于智者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