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0 07: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的形成等典型事件的学习,描述二战后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
2.能说出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能阐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实,认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4.通过对美苏由战时盟友到战后对峙的原因的学习,体会“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这一道理。
5.通过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朝鲜战争等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单个国家的命运与世界大势联系在一起。
6.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国际格局: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40-50年代)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冷战的含义
时 间
冷战主角
冷战特点
“冷战”的手段包括除战争以外的所有敌对行动。还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理解冷战的手段:
从内容看:包括政治上反苏反共,经济上封锁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军事上建立包围圈和军备竞赛,文化上以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从对象看: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对资本主义国家扶植控制,对新兴民族国家进行争夺。
从方式看:以非战争形式的对抗为主。
从范围看: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由合作转为对抗。
(3)二战后美苏势均力敌,两国的全球战略出现激烈碰撞。
(4)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5)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拉开了序幕。
2、冷战形成背景
提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美国会提出什么战略?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各确立了怎样的战略目标?
材料一 “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材料二 “(斯大林)谋求的势力范围是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他将这一地带视为苏联国家安全的屏障。”
全球扩张,称霸世界。
建立安全地带,保障国家安全。
斯大林
冷战的起源:苏联VS美国
凯南的“长电报”
1946年2与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了一封8000字“长电报”,主要内容是: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一种传统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对手而不是伙伴,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引起美苏之间全面的军事冲突。
1947年7月,凯南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对苏联实行“长期、耐心和坚定”的遏制政策,成为美国“遏制”政策的鼻祖。被称为“遏制理论之父”。“遏制”一词从此成为美国在针对与其意识形态相异的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时的口头禅。
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二战后苏联日益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威胁。1946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撰写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明确指出: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夺取世界霸权,美国所有的力量都在为这一政策服务,将不再奉行与苏联的合作政策,并将在中间地带以及东欧展开与苏联的争夺。报告最后认定,美国正在计划针对苏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份报告全面否定了与美国继续战时合作的可能性,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对抗的政策依据。
思考:苏联为何要兼并波兰部分领土?
提示:美国确实有称霸世界的意图,把苏联看成是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苏联为了确保自身西部边界的安全,兼并了波兰部分领土,这是典型的侵略行为,也容易引起美国的不满和疑虑。
“希土危机”
二战后期,在苏军帮助下,东欧各国相继解放,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随后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国内的共产主义运动也风起云涌,如果听任其发展,结果会怎样?谁会恐慌?
材料一 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极为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同意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
材料二 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之手,那将是自由世界的末日。 ——美国国会
思考:根据图片及材料,分析为什么美国国会下如此的结论?
(可从地缘的角度考虑)

苏联舰队



原因:如果苏联控制黑海海峡,苏联海军可以进入地中海,控制出海要冲,包抄西方,在地缘战略方面西方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对付苏联。”
——1946年3月,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
思考:“铁幕”指什么?
指苏联和东欧
美国(资阵营) 苏联(阵营) 影 响
政治 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7.3) 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标志着两大政治集体的形成和冷战的开始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1948)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标志着两大经济集体的形成,是政治政策的经济运用(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军事 柏林危机(1948) 形成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北约成立(1949) 华约成立(1955) 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地缘 建立联邦德国(1949) 建立民主德国(1949) 标志着地缘政治版图形成,直接
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
3、冷战和两极对峙格局的表现
第二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冷战扩大、政局动荡
【史料阅读】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苏首次直接对峙
1946年12月,美英签订《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1947年3月美国宣布在西占领区单独建立德国政府,进行币制改革。1947年12月英法美三国伦敦会议,决定法占区与美英占区合并,同苏联实行对抗。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在伦敦开会,解决成立西占区德国政府事宜。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19日苏联宣布在东占区和整个柏林地区实施币制改革。6月23日,西方宣布把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24日苏联宣布全面切断西占区同西柏林的水路交通。25日西方开始实行空中运输,通过“空中走廊”保障西柏林粮食、燃料和日用品的供应。1949年5月四国在纽约达成协议,宣布取消柏林封锁。
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苏联政府认为联邦德国政府的建立破坏了波茨坦协议,必将给德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安全带来严重后果。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正式宣布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利,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
【能力训练】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杜鲁门所说的“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什么?其讲话的实质是什么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是指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实质: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称霸世界。
(2)“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直接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控制西欧经济,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作用: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二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形式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比较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4、两极对峙格局的特征
(1)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
(2)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3)主导力量明确:美苏两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4)斗争方式多样: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5)体现矛盾复杂: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6)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
(7)争夺目标:欧洲是美苏争夺的最重要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5、“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1)消极:
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积极: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六七十年代)
(一)冷战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双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其中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和古巴导弹危机(1962),带来的战争风险空前严重。
1961年修建柏林墙
1、第二次柏林危机
美苏坦克对峙场景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 艘航母在内的183 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弹头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赫鲁晓夫(1894—1971)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
2、古巴导弹危机——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抗
《牙医赫鲁晓夫给卡斯特罗拔导弹牙》:有点疼,你忍着点儿!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欧洲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三合一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967
2、日本经济的“起飞”并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1)经济起飞的表现:五六十年代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4、中国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政治力量。
1964-70两弹一星;1971.10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2尼克松正式访华。
5、第三世界的兴起。 标志: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是发展中国家兴起的标志。
不结盟运动:
①含义: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只是不与美苏两国及其盟友结盟。
②形成:1961年贝尔格莱德
③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④任务(目标):反对殖民主义,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标志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何
多极化趋势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加强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2)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制约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
1、冷战的新变化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1979-1989)
(2)美国加强对苏联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3)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缓和的表现(P115)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标志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
(1)美苏(俄)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损害,加速其解体进程。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国也出现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特别提醒]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随着中国的崛起,部分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
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要牺牲他国利益吗?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威胁他国安全吗?
两个大国必然会产生冲突、采取对抗吗?
知识体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