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反应热
第3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再联系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化学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但系统地研究反应热的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像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等热化学概念和理论,学生学起来觉得抽象。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力求简明、通俗,回避对热化学理论深入的讨论和严格的数学推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热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解、推理引导、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反应热,并且知道了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的差叫焓变,也可以通过图示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图一: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低,这是反应放出能量的结果,说明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图二: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高,这是反应吸收能量的结果,说明这是一个吸热反应。但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很繁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便捷、有效的表示方法呢?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讲解】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这样的方法。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
1.意义:不仅可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也可以表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今天我们引入热化学方程式,大家就来比较一下它 与我们熟悉的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
【投影】例1.在200 °C、101 kPa时,1 mol H2与碘蒸气作用生成HI的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结】热化学方程式指明了:
(1)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3)反应的反应热。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引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从另一角度了解方程式,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直接比较,很容易地找到不同点,为后面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做准备。)
教学环节二: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过渡】为什么要提出热化学方程式?这样将化学方程式复杂化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下一道例题。
【投影】例2.在25 ℃、101 kPa时,有两个由H2和O2化合成1 mol H2O的反应,一个生成气态水,一个生成液态水,其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提问】为什么产物都是1 mol H2O,而产生的热量却不同呢?
【讲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大家也知道,液态水要变成气态水,需要给它加热。
【板书】H2O(l)=H2O(g) △H=+44.0 kJ·mol-1
【讲解】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在化学方程式中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要注明状态的原因了。
【思考】在例2的热化学方程式中使用了非整数的化学计量数,大家对这个用非整数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的化学方程式是怎样理解的呢?
【讲解】如果说1个H2和1/2个O2反应生成1个H2O,这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既可以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也可以表示原子或分子数目,所以只能为整数,不能为分数;而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既可为整数,也可以为分数。
【思考】通过与例2中的2个热化学方程式的比较,大家还能看出什么规律呢?
【学生】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增大1倍,则反应热△H也增大1倍。
【讲解】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也能总结出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板书】2.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个反应反应物、生成物不同状态时对应的反应热的不同,化学计量数不同对应的反应热的不同,很轻松地推出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教学环节三:如何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思考交流】如何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3.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1、g、aq);生成物中不用“↑”和“↓”。
(2)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C、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3)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吸热用“+”,放热用“-”,单位是kJ·mol-1。
(4)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例如:
【温馨提示】1. △H的单位kJ·mol-1中的“每摩尔”指的不是每摩尔某物质,而是指每摩尔反应,即mol-1(aA+ 6B=cC+ dD)。
2.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反应方向完全进行到底时的焓变。
3.可逆反应中,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的数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设计意图:强化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四: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过渡】热化学方程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反 应热大小的比较。
【板书】4.应用一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投影】(1)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时
如:
因为气体变为液体会放热,故:△H1<△H2
(2)同一反应反应物的聚集状态不同时
如:
因为固体变气体会吸热,故:△H1<△H2
(3)两个相联系的不同反应比较
如:
可以设计成:,故△H1<△H2
三、课堂练习
1.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2. 说明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1) CO(g)+H2O(g)=CO2(g)+H2(g) △H=-41 kJ·mol-1
(2)
答案:略
(设计意图:通过跟踪练习,明确使用△H时包含“+”“-”。)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热化学方程式,同时我们也理解了热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意义,重点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3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意义:不仅可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也可以表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定义:表明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3.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1、g、aq);生成物中不用“↑”和”↓”。
(2)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C、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3)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吸热用“+”,放热用“-”,单位是kJ·mol-1。
(4)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应用——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和发展有补益。通过采用“感知——发现——归纳——运用”的教学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新知的创造性,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本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建立新知,多数学生接纳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明确了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在尝试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取得了实效,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欠缺。(2)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更多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