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0 13:0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顺序
一、隋朝兴亡
(一)盛极一时
1. 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 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3. 杨广即位(604年),年号大业。
隋朝统一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隋的统一
581年
589年隋灭陈

谥号
庙号
年号
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炭化的谷子50万斤。
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广设仓库,开通运河)
3、中央集权、制度创新(三省六部、科举制度)
结束分裂,重建统一
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暴政而亡,后世借鉴
秦和隋作为中国史上的短命王朝有何共同特点
一、隋朝兴亡
(一)盛极一时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评价:
利: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京杭大运河
一、隋朝兴亡
大运河的作用: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1.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开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其开凿的直接目的是
A.加紧对江南的掠夺
B.加强南北的交通
C.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一、隋朝兴亡
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下江南一共建造了5000多艘船,带了十万多人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穷兵黩武,滥用民力;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隋末)百姓废业······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志》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隋朝兴亡
(二)短命而亡
2.唐朝盛世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
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
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1)政治
1.唐的建立及统一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农业:曲辕犁—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手工业: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唐三彩闻名中外。
商业:十分繁荣,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邢窑白瓷
越窑青瓷
经济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唐三彩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突厥:
武力征服
设置机构
回纥:
军事联盟
册封首领
靺鞨:
册封首领
设置机构
吐蕃:
和亲、会盟
恩威并施,手段多样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西北:突厥(武力征服+设置机构)
北部:回纥(册封)
东北:靺鞨(册封)
西南:吐蕃(和亲、会盟)
①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和平相处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意义
唐朝实行民族政策的特点:政策开明、恩威并施、方式多样、因俗而治
①设立机构:东突厥旧地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②册封首领:
A、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武力征服: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④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回纥和亲;
⑤会盟通好:与吐蕃“长庆会盟”;
⑥经济文化交流。
玄宗两册封
《客使图》(章怀太子墓)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安禄山)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旧唐书》
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唐朝的危机
外强中干
边地节度使
赋权过重
玄宗盲目
信任安禄山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1)原因
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外重内轻
(2)概况
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
(3)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边疆危机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藩镇割据延缓了唐朝统治
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和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象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根据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整理
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做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李唐统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国,使唐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2.藩镇割据
爆发: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结果:黄巢起义被各藩镇联合镇压,地方藩镇全面割据,唐朝名存实亡。
唐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做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李唐统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国,使唐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蕃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朱温灭唐
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开国皇帝 身份
五代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越 钱缪 镇海镇东军节度使
南汉 岭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剑南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西川节度使
南唐 徐知诰 升州刺史
北汉 刘旻 河东节度使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五代十国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政治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创新,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 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文化 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统一天下
隋朝基建:洛阳城、粮仓、大运河
炀帝暴政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周政治(女帝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民族交融
隋朝兴亡
大唐盛世
五代十国
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朱温灭唐
大唐危机
北方五代更迭,南方多国并存
后周政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