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卷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这三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获良多。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梳理、探究与运用知识的旅程吧!
一、班级开展“龙”文化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7分)
材料一
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罗愿《尔雅翼》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入关……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héng)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罗贯中《三国演义》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歌词)
材料二
生活中的“龙”:龙旗、龙幡、龙门、龙雕、龙舟、龙车、龙灯、水龙头、龙卷风、龙须面、龙头拐杖、舞龙表演……
材料三
含有“龙”字的成语:藏龙卧虎、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画龙点睛、龙潭虎穴、鱼龙混杂、来龙去脉、龙飞凤舞……
【识字写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如戛▲铜盘 纵(héng) ▲ 四海
【梳理内涵】
2.请结合材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龙”的丰富内涵。(3分)
【图说字形】
3.请结合材料一及下图,归纳“龙”字字形演变的特点。(2分)
【制作贺卡】
4.正值龙年,同学们决定制作并互相赠送以“龙”为主体图案的毕业贺卡。你将设计怎样的龙形象 请根据材料一,发挥想象,加以描述。(提示:可从龙的姿态、神情、色彩等方面描述,注意设计目的)(3分)
5.请根据你设计的龙形象,在贺卡中写一句话,表达对同学的美好祝愿。(句中要含有带“龙”字的成语)(3分)
【阐述价值】
6.本次活动对你探究其他文化现象有何启发 请结合材料及活动任务进行阐述。(4分)
二、班级开展小说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山 魂
曹多勇
八公山,山是青山,树是绿树,溪是清水。 山呀,树呀映水里,风儿吹,浪儿起,一下活起来了。画家笔端的山、树、水皆僵。画家知他只是画山形,缺少魂。山魂是什么 画家心、眼没抓住,笔也抓不住。
春天,山人都出门,出来亲近山。 山脚,山人荷锄侍弄庄稼;山间,山人涉水洗涤衣服;山上,山人种植树木。这是位老者,额头布满深深的皱纹,腰佝背驼,却还精神抖擞地来种树、剪枝。种树,先挖坑,坑挖妥,底层垫一层暄土,置进树苗,埋半坑土,提提树苗,下脚踩踩,后浇水,不多不少湿润土,上面再覆盖严实。
画家问:“底层垫暄土干什么 ”
“树根扎得易。”老者答。
“埋一半土捉苗干什么 ”
“树根扎得匀。”
“脚踩干什么 ”
“树根扎得牢。”
画家说:“我也种一棵。”画家挖坑、垫土、埋土、提苗、踩土、浇水。待画家忙完,老者说这地场不该栽柳树。画家说:“你上棵栽的不是柳树 ”老者说:“什么地场选什么树,什么树栽什么地场。柳树好水,得栽在溪边,这儿远离水,土干宜栽松树。”画家放眼量,前后栽下的两棵树相距两米,因山坡陡,土性湿干天差地别。画家说:“老者,你怎么不早说呢 ”老者说:“这世上有些事能明说,有些事不能明说,得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
老者种完树,剪枝。一把刀,一架梯,爬上爬下,砍下旁逸斜出的枝枝杈杈。画家边转边瞅,手痒欲试,接过刀,爬上梯“咔嚓”断一枝,“咔嚓”又断一枝。老者高声断喝:“停!”画家停住刀,人下梯。老者说:“头一枝,砍狠了,赶明儿得留树疤,第二枝砍轻了,赶明儿得留树疔。树有疔有疤,再长也是缺陷。”画家瞧瞧老者心疼的样子,不敢再砍。
画家暂住山脚尹镇,特来采风。时日到,画家空画纸归。画家的城市离八公山也不远,却感觉有十万八千里,还想抽空来,就是来不了。画家有老婆要过日子,有孩子要问功课,有工作要上班,有朋友要走动联系,更有画展要参加。诸多琐事缠身,自己不是自己。画家偶生闲情,拉开画架也不敢画山。画家知山魂只能在山里。
隔年春,画家重住山脚尹镇,重上镇旁这山。 时隔一年,这山还是这山,这树还是这树,这水还是这水。人呢 画家山前山后转悠,没见老者身影。画家打听,山民说死了,年头腊月天。 山民见画家不信,指一堆土,说:“就睡那儿。”只四个月,土旧而不新,草芽破土而出,一片欣欣向荣。 画家遇自己植的那棵柳,树不近水,苍老如老者生前身骨,弯曲如老者生前腰背;遇到自己打理的那棵树,树疤、树疔如老者生前皱皱巴巴一张脸,混混浊浊一双眼……画家举目四望,山上山下皆有老者的身影在晃动;一阵山风吹过,树叶哗哗起声,也如老者沙哑的声音。画家眼湿,有暖热融进自己身上,画家急忙架纸,操笔,唰唰地画起来。
画一座山,画一棵树,画一条溪。 山在上,树在中,溪在下。 山不是山,是老者一颗头颅;树不是树,是老者一副身躯;溪不是溪,是老者一双足。脚趾随流弯曲,像树根,好长,好长。画题名:山魂。
此后,画家每年春天还来八公山,只是不再画画。这山、这树、这溪,一生得一幅足矣。
(选自《中国当代微小说 300篇》,有改动)
7.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分)
8.你认为画家找到“山魂”的原因有哪些 (4分)
9.请从以下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提示:可以从句式、手法等角度分析)(3分)
例句 问题
画家问:“底层垫暄土干什么 ”“树根扎得易。”老者答。“埋一半土提苗干什么 ”“树根扎得匀。”“脚踩干什么 ”“树根扎得牢。” (1)这几句对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画一座山,画一棵树,画一条溪。山在上,树在中,溪在下。山不是山,是老者一颗头颅;树不是树,是老者一副身躯;溪不是溪,是老者一双足。 (2)请结合加点词,体会这几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0.后来画家去八公山不再画画,认为这画“一生得一幅足矣”。你是否赞同他的做法 请结合“山魂”的内涵说明理由。(4分)
三、班级开展“新闻评论”阅读活动,请你参与。(11分)
哈尔滨很火,但评论员要抵制过度阐释的诱惑
曹 林
哈尔滨火了,火得哈尔滨不知所措,火得哈尔滨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都陌生了(需要学习外地人的“旅游攻略”),火得东北大汉不知道用什么口音跟蜂拥而来的“南方小土豆”聊天,火得其他城市的文旅局局长恨不得立刻复制“哈尔滨效应”,就像去年对“淄博烧烤效应”的渴望一样。人们对规律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尤其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规律。在当下的网络社会,流量代表着“泼天的富贵”,掌握了“爆火”的规律,仿佛就拥有了复制流量的密码。这几天不少评论文章都在分析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剖析城市“出圈”背后的流量机制。
流量景观下,阐释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对评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满足了人们对规律的热爱,体现了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好像能站在高处掌握流量的密码。评论员需要抵制这种诱惑,避免掉进过度阐释“流量规律”的陷阱。热度和流量容易让人头脑发热,而评论是一种需要冷眼旁观的冷静文体。热度带着很多光环,流量带着诸多滤镜,这种光环和滤镜会干扰人们作出冷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一件事都有某个能“一言以蔽之”的规律,并不是每一种火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原因。特别是对于网络社会和网络传播现象,一个热点现象的发生机制远远超出人们对传统的“原因一结果”的认知,流量中跟风热评阐释原因,很容易过度阐释。
意大利学者艾柯认为,阐释过程中过分的好奇会导致对一些偶然性因素的重要性的过高估计,若再将这些巧合性因素从其他角度解释,就会引发过度阐释。这一波对“哈尔滨热度”的原因阐释,比如对媒介的强调,对偶然事件的突出,很多属于这种“过分的好奇”和“对一些偶然巧合性因素的重要性的过高估计”。
过度阐释的尴尬在于,某些评论文章自以为是的阐释只是一种貌似合理化的解释,根本无法按照这种解释进行再造。就像去年淄博火爆后,出现了很多分析火爆原因的评论文章,按照这些文章再复制一个淄博,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后来也没有出现第二个“淄博”。 当下的哈尔滨,完全不是以淄博那样的方式火起来的。这符合“流量学第一定律”:一段时间内,流量只会倾注到一个人或一座城市上,没有第二个。
没有规律,反规律,反解释,反阐释,可能恰恰是流量时代的“规律”。这很像美国学者塔勒布所说的“黑天鹅”事件的特点:不可预测、影响巨大、事后可解释。哈尔滨火了之后,可以作出很多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解释”,但还是无法预测下一个“哈尔滨”会出现在哪里,无法按解释路径再造一个“哈尔滨现象”。规律具有某种抽象的普遍性,可推而广之,可举一反三,可预测未来,而“解释”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就事论事、锦上添花的正当化分析,让人听起来好像很合理。
实际上,对于像“哈尔滨何以火爆”这样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人们的认知还处于很浅的层面,无法用传统的理念和理论去分析。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评论回顾去年诸多网络现象,发现一个特点:根本找不到传统的意见领袖。特种兵旅游、军大衣、反向旅游、淄博烧烤、反爹味、Citywalk……其中都没有一个作为中心的意见领袖,却有一种迅速扩展到生活每个领域的魔力。谁让特种兵旅游迅速流行 用传统营销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谁制造了“淄博烧烤”火爆现象 根本找不到一个引领者。谁发起了对李某代言眉笔的挑战 找不到某个意见领袖,看得见的只是大众!
当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趋势脱离了意见领袖和营销精英的引领,而转向网络化的自生自发、自组织、自扩散时,必然呈现出“黑天鹅”事件般的特质。哈尔滨的火爆,是无数人非意图(想让某个地方火起来)的行动网络促成了这种火爆,形成了一种潮涌的方向。哈尔滨人的聪明和努力在于,他们很快捕捉到了这种“火”,并用“受宠若惊”的谦恭、坦诚和热情接住了这把“火”,努力让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更让人觉得这里配得上这把“火”。
已经没有哪个媒介、哪个平台、哪个明星名人、哪个意见领袖能引领起“哈尔滨现象”这样的热度。什么是网络 我看人看我,他推我推他,它是无数人与人的行动促成的,复杂性就包含在多节点、无中心、互动性、涌现性的网络行动之中。什么叫涌现性 是指某些属性或功能并不为某个单一的行动者自身拥有,却在互动的动态系统中出现,且出现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总--哈尔滨的“火”,就有着强烈的涌现特征,不是哪一个大 V 大手一挥“我们去哈尔滨玩雪去”,也不是“很多游客的简单相加”,且没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而是互动的动态系统让一种热度突然涌现。面对复杂的网络互动,想总结出某种“决定性规律”,只会陷入过度阐释。
哈尔滨很美,流量很“甜”,热度的生成很复杂,评论员不能被热度冲昏头脑,不要跟着流量走。流量是流动的,它飘忽不定、居无定所,它喜新厌旧、喜怒无常,它只能被解释,无法被预测,试图抓住它是徒劳的。铁打的城市,飘忽的流量,每个城市都有成为哈尔滨的潜质,每个城市都要做好成为网红城市的准备,每个城市都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像哈尔滨这样,不管流量来不来,我就是我,流量来了,我能迅速接得住、配得上、留得下!
(选自“青年记者杂志”公众号,有改动)
11.请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12.请根据第11题中的思维导图,从新闻评论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2分)
13.请填写下表,梳理各文章的评论角度。(2分)
新闻评论的标题 评论角度
A.《哈尔滨火热出圈:所谓泼天富贵,皆是厚积薄发》 哈尔滨旅游火爆的根本原因
B.《三天揽金近60亿,冰雪旅游成哈尔滨发展新动能》 哈尔滨旅游火爆的影响
C.《为何哈尔滨爆火,不是东北其他城市 》 (1)_▲_
D.《“尔滨”凭啥火出圈 》 哈尔滨旅游火爆的原因分析
E.《哈尔滨火出圈了,这“泼天的富贵”下一个会轮到谁 》 (2)_▲_
F.《哈尔滨成“顶流”,网红旅游城市如何“长红” 》 热门旅游城市未来如何维持热度
14.请运用本文观点,对第 13题表中的新闻评论进行评价。(2分)
15.如果你是新闻评论员,要如何才能写好新闻评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2分)
四、学校开展“明志礼”活动,请你参与。(79分)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材料二
【甲】上李邕①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乙】汉宫春·初自南郑③来成都作
[南宋]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④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⑤飞落蛮笺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 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⑦。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释】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文学家。②宣父:孔子。③南郑:地名,今陕西汉中,地处川陕要冲,自古为军事重镇。陆游曾在南郑从军,后从南郑行抵成都,时年48 岁。④截虎:陆游在汉中时有射虎的故事。⑤龙蛇:形容书法中蜿蜒活泼的笔势。⑥蛮笺:古时四川产的彩色笺纸。⑦欹楣垂鞭:帽子歪戴着骑马缓行。这里是描绘节日繁华,缓步游赏的情形。
【梳理文言词语】
1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3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老当益壮 参考成语法:精益求精 (1)_▲_
人误许、诗情将略 查阅字典法:①答应,允许;②赞许,赞同;③表示约数;④处所,地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填序号)
尚时时流涕尊前 课内迁移法: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3)▲
【翻译抒志文句】
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探寻古人之志】
18.请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探寻古人的志向。(10分)
经典作品中的古人之志
作者及出处 抒志语句 志的具体内涵 抒志手法 启发
杜甫《望岳》 (1)_▲_,(2)_▲_ 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直抒胸臆 (9)这对你确立志向、抒发志向有哪些启发
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_▲_. 赞美莲的高洁品质 (4)_▲_
张载《横渠语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_▲_ 直抒胸臆
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6)_▲__ 托物言志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7)_▲__ (8)_▲
【拟写笃志寄语】
19.实现志向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请仿照示例,引用材料中的语句写一句话,勉励自己坚定志向。(4分)
示例: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你可能会因志向远大不被他人理解,甚至可能会受到嘲讽,但你要有李白“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少年锐气,勇于坚定自己的志向。
【装饰明志拱门】
20.活动中,同学们需穿过“明志拱门”。如果用一种物体的图案来装饰拱门,你会选择以下哪种 请结合材料,引用相关古诗文名句说明理由。(4分)
A.高山 B.青云 C.鹏鸟
我选择 ▲ (填字母),理由: ▲ 。
【推荐励志书籍】
21.学校宣传栏将展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立志读物。请你从以下名著中选择一本进行推荐,并为此写一段推荐语。(120字左右)(6分)
备选名著:《西游记》《红岩》《创业史》《红星照耀中国》《平凡的世界》
【分享活动收获】
22.活动结束,校团委向同学们征集文稿,以分享大家在本次活动中的感悟和收获。请你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按要求完成征文。(提示:可参考、引用材料中的内容)(50分)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记录你在确立志向、实现志向等方面较有意义的一件事,表达你的所思所感。
任务二:撰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学校国旗下的讲话,表达你对“青少年立志”这一话题的态度、观点。注意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任务三:创作一个故事,想象你在未来追逐理想、实现志向的过程和场景。你可以设置悬念、伏笔、巧合等,使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浙江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2分) jiá 横(评分标准:每空1分)
2.(3分)(1)君主(或:天子)(2)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3)鱼跃龙门(或:龙凤呈祥等)(评分标准:每空1分)
3.(2分)①材料一说龙“角似鹿” “项似蛇” “腹似
蛇”等, “龙”字的甲骨文、金文都依照龙的外形特征写成,有图画特征;②在演变过程中, “龙”宇的笔画由弯曲逐渐转为平直;③“龙”字的字形经历了由简到繁再到简的变化过程。(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4.(3分)示例一:龙的目光炯然有神、坚定不移,正积蓄全身之力,舞动金黄的躯体,冲向云霄,显示出一往无前、气贯寰宇的气概。
示例二:龙的全身为五彩之色,目光坚定、神色怡然,正从海浪中跃出,冲向碧霄,颇有壮志满怀、意气风发之态。
(评分标准:依据材料一,从龙的姿态、神情、色彩等方面描述2分,符合设计目的1分)
5.(3分)示例一:新起点,希望你在高中继续发扬龙马精神,取得优异成绩。
示例二:老同学,希望你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拼搏,早日成为人中之龙。(评分标准:成语使用正确,能表达美好祝愿2分;与设计图案中所绘的龙形象相符1分)
6.(4分)①要搜集丰富、全面的资料,如本次活动中的资料较为丰富.有古籍、歌词、成语、生活现象等;②对要探究的文化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了解其内涵,如“‘龙’的内涵梳理图”;③关注该文化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如对“龙”字字形演变的探究;④关注该文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呈现和运用,如制作以“龙”为主体图案的贺卡,寄寓美好祝愿。(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7.(2分)(1)时日到,画家空画纸归(2)画家举目四望,画出《山魂》(评分标准:意对即可,每空1分)
8.(4分)①受环境影响。八公山的山、树、溪等自然之景是“山魂”的载体,画家在山中之景的熏陶下,悟出“山魂”的真谛。②受老者启发。老者富有生活智慧,其植树的行为、富有哲理的话语,启发画家理解、找到“山魂”。③自身因素。画家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知道“山魂只能在山里”,于是住在山中,亲自种树,在实践中悟出“山魂”的真谛。(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3分)示例一:我选择问题(1)。①对话中每句问答都单独成段,使对话内容更为突出、醒目;②问与答都采用相同的句式,只更换个别字词,重复中有变化,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③用词简洁,如老者回答中的“易” “匀” “牢”均为单音节词,简洁明快,表现出老者做事干脆利落,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示例二:我选择问题(2)。①这几句话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绘画过程、画中内容及其与老者身体相对应的位置逐一呈现,富有节奏感、画面感;②“画”“在”等词反复出现,使文章具有娓娓道来、徐徐展开之感;③“不是……,是……”的句式反复出现,突出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老者对画家的深远影响。
(评分标准:任选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一点1.5分,答出两点即可)
10.(4分)示例一:赞同。经过山中自然之景的熏陶、老者的启发及自我实践,画家最终理解并找到了“山魂”,即山本有的自然之态,并画出满意之作,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画家眼里,这已是最好的画作,如若再画,也无法超越它。
示例二:不赞同。经过山中自然之景的熏陶、老者的启发及自我实践,画家最终理解并找到了“山魂”,即山本有的自然之态,并画出满意之作,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但“山魂”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画家可以在八公山继续体验、感悟,不断尝试、创新,或许会有新的收获,不应止步于此。
(评分标准:指出“山魂”的内涵2分,结合小说内容评价画家的行为2分)
11.(3分)(1)评论员要抵制过度阐释的诱惑(2)“黑天鹅”事件的特点(3)对城市发展的建议(评分标准:每空1分)
12.(2分)①观点具有针对性,针对“当下许多文章都在分析哈尔滨火爆的原因”这一现象提出观点;②观点明确,开篇提出观点,接着紧扣中心观点论述,结尾再次强化观点;③思路清晰,按“概述现象→提出观点→阐述观点→强化观点”的思路层层递进,前后呼应;④综合运用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13.(2分)(1)哈尔滨旅游的相对优势(2)以哈尔滨类推后续旅游爆火城市(评分标准:每空1分)
14.(2分)由表可知,不少评论文章都在分析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并总结“规律”,希望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依照本文观点,这些评论文章忽略了哈尔滨火爆的复杂性,其认知还处于浅层,容易陷入过度阐释的陷阱。(评分标准:由第13题表格中的标题概括出这些评论文章的特点1分;运用本文观点,指出这些评论文章的问题1分)
15.(2分)①“评论是一种需要冷眼旁观的冷静文体”,评论员要保持客观,不被热度、流量牵着走;②评论员应打破传统认知,不盲目依赖对“规律”的分析,不能将“事后解释”等同于“规律”;③要看到当今社会网络互动的复杂性,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才能写好新闻评论。(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16.(3分)(1)更,更加(2)②(3)眼泪(评分标准:每空1分)
17.(2分)古代做大事的人,不只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而且)也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18.(10分)(1)会当凌绝顶(2)一览众山小(3)濯清涟而不妖(4)托物言志(5)探寻天地规律,关心人民命运,传承前人思想文化,为万世太平努力(6)追求自由、抱负远大(7)建功立业,敢与命运抗争(8)虚实结合 (9)①我们应确立远大的志向,如报效祖国;②我们应不惧艰苦的环境,时刻保持高洁的品质;③抒发志向可以直抒胸臆;④可以通过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问接抒发志向。[评分标准:第(1)一(8)题,每空1分;第(9)题2分,从确立志向、抒发志向两方面各答一点即可]
19.(4分)示例一: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你可能会遭遇穷困、中途失利等挫折,但你要有陆游“功名不信由天”的抗争精神,始终坚定自己的志向。
示例二: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你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但是成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你要始终一往无前,永不言弃。
(评分标准:符合勉励自己坚定志向的要求2分;引用材料中的语句准确、恰当2分)
20.(4分)示例一:^古诗文多用“高山”象征远大的理想、抱负,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高山”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用“高山”装饰“明志拱门”,与同学们立志的主题相符
示例二:B 古诗文多用“青云”象征远大的志向,如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达了不畏穷困、坚定志向之意。用“青云“装饰”明志拱门”,与同学们立志的主题相符示例三:C 古诗文多用“鹏鸟”象征远大的抱负、对自由的向往,如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借“大鹏”表达了自己扶摇直上的远大抱负。用“鹏鸟”装饰“明志拱门”,与同学们立志的主题相符
(评分标准:指出选项的象征义1分,引用相关古诗文名句进行分析2分,指出该选项与活动情境的关联1分)
21.(6分)示例一:我推荐《西游记》。推荐语:书中唐僧师徒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一路危难重重,多次死里逃生。但他们意志坚定,时刻牢记自身使命,不畏艰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获得成功。唐僧师徒具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意志,其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这本书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确立志向、坚定志向,适合作为立志读物。
示例二:我推荐《红岩》。推荐语:小说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为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的崇高志向,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罢课罢工、揭露现实的黑暗、粉碎敌人的阴谋……即使被捕入狱、受尽折磨,他们始终坚定自己的革命理想,不惧酷刑、无畏牺牲。这本书能激励同学们确立自己的崇高志向,并为之不懈努 力,适合作为立志读物。
示例三:我推荐《创业史》。推荐语:主人公梁生宝具有过人 的胆识与气魄,立志带领村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整个过程困难 重重,如受到父亲的反对、其他人的打击等。但他都坚定意志、毫不畏惧,最终取得成功。梁生宝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是同学们立志的榜样。这本书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确立志向、坚定志向,适合作为立志读物。
示例四:我推荐《红星照耀中国》。推荐语:作者全面、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中国共产党拥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崇高理想,在生存环境恶劣、敌人围追堵截、内部矛盾突出等重重困难下,始终坚持红色革命信仰,艰苦奋斗、不惧牺牲。无论是领袖人物,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革命精神都能激励同学们确立崇高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因此该书适合作为立志读物。
示例五:我推荐《平凡的世界》。推荐语:主人公孙少平不屈服于命运,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他年少时怀揣梦想,离开家乡去闯荡,面对艰难生活毫不退缩,最终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煤矿工人。孙少平具有远大志向、崇高追求和顽强毅力。这本书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确立志向、坚定志向,适合作为立志读物。
[评分标准:写出名著中某一人物(或群体)在“立志”方面的精神品质2分;结合名著具体情节分析2分;符合推荐情境2分。字数严重不足的,酌情扣分。只写推荐书名,不写推荐语0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O为天地树立仁德之心,为百姓树立准则,继承和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古代做大事的人,不只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而且)也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人老了,(志气)应更加豪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态向 处于困境时(意志应)更加坚定,决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
22.(5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