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件 (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件 (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10 15: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中图版
必修1
第二章
第6节
新课导入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新课导入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为什么这么贫瘠?还有什么能改良土壤的方法吗?
【思考】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1. 结合土壤标本,识别土壤类型,说明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2. 根据给定的案例,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土壤的发育
过程,理解土壤保护的意义。(区域认知)
学习目标
/ 01
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
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
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物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组成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空气
20%-30%
矿物质
45%
水分
20%-30%
有机质
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过多会造成养分、
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形态
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状况、干湿度等。
土壤剖面
2
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可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来认识土壤的特征。
有机质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有机质层
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淋溶层和淀积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淋溶层
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母岩层和母质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母质层
母岩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判 断
1. 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
2. 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
3. 腐殖质层决定了土壤肥力特征。( )



素养培优
紫色土壤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土壤,紫色砂岩和页岩容易风化。因此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紫色土壤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带及嘉陵江、沱江等河流两岸的盆地底部。
1.[综合思维]分析四川盆地土壤呈现紫色的原因。
2.[综合思维]分析紫色土壤的形成过程。
3. [区域认知]简述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分布广泛的自然原因。
问题:1.[综合思维]分析四川盆地土壤呈现紫色的原因。
答案:
四川盆地土壤是由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土壤,因此呈现紫色。
问题:2.[综合思维]分析紫色土壤的形成过程。
答案:
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上逐渐生长低等生物,并长期在由生物主导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有机养分增多,形成紫色土壤。
问题:3. [区域认知]简述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分布广泛的自然原因。
答案:
四川盆地内紫红色砂岩、页岩分布广、厚度大;四川盆地纬度较低,气候湿热;盆地河流多,径流量大,冲积能力强,利于形成广阔的紫色土冲积平原。
/ 02
土壤形成
形成因素
1
气候
地貌
生物
时间
成土母质
人类活动
SOIL
成土母质
岩石风化产物(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 物
是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腐殖质。
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生物综合作用加快了岩石风化,改善了母质性状,促进了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 候
气候(温度、降水)影响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
气候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湿热地区的土壤
湿热地区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料比重高,有机质分解快。
冷湿、冰冻地区的土壤
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
地貌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海拔和坡向影响土壤水热条件,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坡 度
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耕耘
灌溉
施肥
收获
改变土壤结构
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水分
温度状况
归还土壤
的部分有机质
改变土壤的
营养元素组成
人类活动
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
土地沙化
盐碱化
水土流失
土壤形成过程
2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耕作土壤
风化作用
营养元素的释放
微生物低等植物
有机质
积累
高等植物
养分富集
耕作培育
土壤熟化
拓展延伸
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
黑色土壤
红色土壤
青色土壤
白色土壤
黄色土壤
黑色土壤
分布:
东北地区
成因及特点: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红色土壤
分布:
南方地区。
成因及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青色土壤
分布: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淹的地区
成因及特点: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分布:
西部地区。
成因及特点: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呈白色
黄色土壤
分布:
黄土高原地区
成因及特点: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素养培优
(2023·北京东城开学考试)我国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四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的潘帕斯平原。
问题:1.[区域认知]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
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其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问题:2.[综合思维]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
③气候湿热,植物生长迅速,把大量矿物质、有机质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体中。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3.[人地协调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下降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答案:
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