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0 15: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搭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研读、分析史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影响,以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 3.通过郑和、戚继光事迹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郑和的大无畏精神和戚继光淡泊名利的爱国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 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印度尼西亚有城市“三宝垄”,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庙”。想一想:“三宝”是谁?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 提示:“三宝”是郑和。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那么,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民会对郑和充满敬意呢?让我们一起学习郑和下西洋来寻找答案吧!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阅读教材,自主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知识要点。 郑和下西洋 背景: ①条件: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②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概况 ①时间:1405—1433年(明成祖),7次 ②航线:从刘家港出发,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 (3)影响: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2、郑和简介 阅读教材P70“人物扫描”,思考:明成祖为什么选派郑和下西洋呢? 提示:郑和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懂得兵法,有勇有谋,且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除此之外他还信仰伊斯兰教,熟悉西洋地区的习俗。 那么,西洋在哪呢?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又是什么? 通过地图展示,了解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主要目的:1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2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 3、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提示:(1)明朝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明成祖更是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以打开对外交往新局面。——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提示:(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摘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3课 提示:(3)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地理知识的进步。 材料四:“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明史 郑和传》 提示:(4)郑和个人的能力出众。 4、出示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引导学生探究郑和航海的特点。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所以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项目郑和哥伦布达·伽马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41船数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17艘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1500吨左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根据图片思考,中西方远航还有哪些区别? 欧洲人到达美洲对当地进行殖民掠夺,烧杀抢掠,是殖民者、掠夺者;郑和载着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慷慨送礼或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是和平的使者和贸易的伙伴。 5.合作探究,通过材料,全面评价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李约瑟(英) 提示: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材料二: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提示: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三: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结合材料三,思考:为什么郑和之后无郑和呢? 提示: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对国家是巨大的负担,“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所以郑和远航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随着明朝国力的减弱,国家再也无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远航。 过渡: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限制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提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郑和在劝谏朱棣的后继者朱高炽 那海上的威胁是什么呢?如何应对威胁呢? 二、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自主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知识要点。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猖獗。 (2)概况: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前往福建、广东抗倭 (3)结果: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倭患 (4)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背景:什么是倭寇?什么又是倭患?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3、在东南倭寇最猖獗时,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结合教材和《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述戚家军抗倭的经过和结果。 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 结果:九战九捷,基本消灭浙东倭患 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4.结合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提示: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明史》 提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提示:与当地军民配合 材料四: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和“鸳鸯阵” 提示:戚继光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戚继光不仅是抗倭名将,还是一名诗人。请大家阅读以下诗句,想一想: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jí)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止止堂集》 提示:诗句表达了戚继光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戚继光为维护祖国主权和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过渡:15、16世纪以来,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 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但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中国处于西方殖民侵略的危险之下,外交形势日益严峻。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分三部分内容:郑和下西洋,这是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时期展开的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是明朝中后期国力减弱时,中国面临的军事冲突。从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明朝中后期选择放弃了海洋,但是却并没有避免来自海上的威胁。那么,当今中国在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又该如何做呢? 沿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轨迹,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建设,为亚欧非沿线各国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到: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带一路”传承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精神,秉承着“共商、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积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责任和意识。
课堂检测 1.(2020·福建省·8)“(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D )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3.(2020·辽宁沈阳·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下列事件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是:( B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鉴真东渡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