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把握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以及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对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感、价值观。 (2)在学生自行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及后续的整理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提高学生对资料的检索、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目标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并能通过知识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认同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演变以及风俗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对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感、价值观。 (2)在学生自行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及后续的整理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提高学生对资料的检索、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认同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呢,又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感悟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传统文化。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的课前热身,请大家选一选图中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学生1:我知道,春节、重阳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学生2:还有端午节和元宵节和呢! 学生3:中秋节和乞巧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师:大家说得很正确。我们都知道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大家看一下这首小诗,其中就包含了我们最常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和重阳节。 教师:那么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首先大家需要了解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我们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时期发展以及习俗为典例,一起品味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师:这个任务老师在课前也已经布置过啦,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够来展示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春节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呢? 学生4:我知道,春节俗称“年节”,是我们国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春节的习俗有放爆竹、穿新衣、拜祖先,长辈还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呢。并且春节是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 这是我搜集到的资料。 教师:你分享得很好,老师给你点个赞。同时老师再帮助你补充一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教师:有谁能分享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吗? 学生5:老师我可以。我查到的端午节的起源,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端午节源于夏商周时期的习俗;二是认为源于古时候对龙的崇拜;三是将其与恶月,恶日联系在一起;四是说为了纪念屈原。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同时端午节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教师:你分享得也很不错,而且对端午节的起源找得比较全面。无论端午节源于何,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试论其词,以相传焉”。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教师:那么第三个节日,中秋的相关信息有同学可以分享吗? 学生6:老师,我找到了一些资料。中秋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因为这一天是秋季的中期,“中秋”之名因此而来。这一天也可以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和八月节等。在这一天月亮格外明亮,在外的游子看到中秋之景,也会寄托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便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同时在这一天人们吃月饼,赏月和观潮。 教师:你说得也很全面。同时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圆月带来的团圆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增添了浪漫色彩。中国传统节日从先秦萌芽,汉代基本定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节日文化的大交流,到唐宋时期达到高潮,节日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传统节日日益受到重视,到明清时期持续发展。 教师:在刚刚的内容里我们学习了传统节日的起源,但是仅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不仅对我们学习基础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那么接下来大家看一下这个表格,通过节日习俗,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共同主题。 传统节日节日饰物与物品节日饮食物品仪式庆祝活动春节桃符、春联、窗花、门神画、彩笺、花炮、烟火、大红灯笼年肉、年酒、饺子、年糕、枣糕、馒头、糍粑、全鱼、圆子、安乐菜、春饼、春卷、糖瓜、欢喜团、团圆饭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岁末除尘仪式、 除夕夜的团圆饭以及守岁、拜年仪式清明节风筝、空竹、柳圈、柳叶符、清明吊清明团、面燕、染色鸡蛋、清明茶悼亡仪式、踏青活动端午节龙舟、彩旗、艾虎、蒲剑、扇子、小葫芦、五毒符、五色缕、香囊、健人、天师像、把门猴粽子、咸鸭蛋、艾糕、艾酒、蒲酒、雄黄酒、五毒饼龙舟竞渡、凭吊屈原
学生7:我发现了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 学生8:这些仪式都是很庄重的,说明我们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 学生9:中国传统节日和我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 学生10:从饮食、饰物和庆祝活动来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仪式和活动也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的祝愿。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由于我们国家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因此,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祖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攘灾,除旧迎新的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教师: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猜一猜”,从老师给出的古诗词里判断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首先大家看一下这首《元日》。 学生11:这写的是春节,并且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崭新的事物的憧憬和愉悦。 教师:你说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再看一下下面这首诗。 学生12:这是写端午节的。 教师:很正确,来看下面一首。 学生13:这是写清明节的。 教师:很好,下面一首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呢? 学生14:是中秋节。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不错。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中不仅寄托了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感,更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朴素的感情以及真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共同的传统节日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少数民族的节日。 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习俗与活动也在传承中发生变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人感慨现在的“年味儿”没有以前那么浓了。就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表格思考,我们怎么样将传统节日的文化进行弘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呢。 节日不变演变春节祖先祭祀、辞旧迎新、重视家族、贴春联、压岁钱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拜年、城市禁限烟花爆竹、微信发红包、礼物变化清明节清明祭祖、踏青郊游、禁火寒食、扫墓上坟、插柳、植树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追思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化节、小长假旅游
学生15: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传承和践行。 学生16:也可以通过组织传统节日的大型活动来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社区、居委会可以在中秋节组织赏月,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比赛等,让传统文化成为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17:学校还可以在传统节日里制作海报、组织展览,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年轻人强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树立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强化传统文化认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是要采取多种方法。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现在很多人也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对这一现象同学们怎么看?大家来辩一辩。 学生18:我认为应该不过这些洋节,因为它们不利于我们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 学生19:你说得不完全正确,对待洋节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就像感恩节,就能够培养我们的珍惜、感恩的品德,帮助塑造良好的道德观。 学生20:我认为这个要看个人意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过洋节。 教师:刚刚的辩一辩中老师发现大家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的,这一点很好。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物化,民族精神的内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传承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对待洋节,也是要根据自己的选择,可以过也可以不过,但是不能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洋节而忽视对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四、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拿出评价标准,评选出你认为展示传统文化的起源中表现最好的同学。 2、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体验可以包括制作传统食品,参加传统游戏,观看传统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