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0 15:5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01
02
03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搭建知识框架。
研读、分析史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学习目标
通过郑和、戚继光事迹的学习,感知郑和的大无畏精神和戚继光淡泊名利的爱国精神。
想一想:“三宝”是谁?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
印度尼西亚 三宝垄
泰国 三宝塔寺
马来西亚 三宝庙
导入新课
目的:
时间:
(1)背景
航线:
特点: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405—1433年(明成祖),7次
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从刘家港出发,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一、郑和下西洋
1.自主学习
条件:
(2)概况
(3)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
2.郑和简介
姓名:
国籍:
生活时代:
民族:
宗教信仰:
职业:
学习刻苦,聪明伶俐、
才智过人,勤劳谨慎。
懂得兵法,拥有谋略,
英勇善战,军事指挥。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郑和,原姓马
中国
明成祖(朱棣)时期
回族
伊斯兰教
太监、航海家
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西洋在哪里?
西洋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明史》
材料二:明成祖更是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以打开对外交往新局面。——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摘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3课
材料四:“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明史 郑和传》
(1)明朝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3)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地理知识的进步。
(4)郑和个人的能力出众。
3.合作探究,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4、特点:
欧洲人到达美洲
郑和到达西洋各国
根据图片思考,中西方远航还有哪些区别?
殖民者 掠夺者
和平的使者 贸易的伙伴
5、影响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李约瑟(英)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明朝人画的“麒麟”图
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5、影响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结合材料,为什么郑和之后无郑和呢?
郑和远航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材料二: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郑和在劝谏朱棣的后继者朱高炽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限制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1)背景:
(2)概况:
(3)结果:
(4)性质: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猖獗。
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前往福建、广东抗倭
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倭患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二、戚继光抗倭
1.自主学习
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 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二、戚继光抗倭
2.背景
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
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结果:九战九捷,基本消灭浙东倭患
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概况
-----《中国历史地图集》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材料二: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明史》
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四: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和“鸳鸯阵”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与当地军民配合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4.合作探究,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有哪些?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jí)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止止堂集》
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明朝末年,荷兰入侵台湾
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友好
交 往
军事冲突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落
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本课小结
“一带一路”
以古鉴今,反思前行
“一带一路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2017年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共商、共享、共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追求世界和平发展
1.(2020·福建省·8)“(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D】
课堂检测
【A】
3.(2020·辽宁沈阳·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下列事件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鉴真东渡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B】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