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汇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汇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10:35:13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核心知识点速记(问答版+填空版)
0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协的意义?《共同纲领》的作用?
意义:(1)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工作;
(2)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时间?意义?
标志: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
时间:1951年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抗美援朝的目的?起止时间?司令员?参战部队?重要战役、英雄人物、被誉为? 抗美援朝精神?
目的:保家卫国
起止时间:1950—1953年
司令员:彭德怀
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5.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1)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
(2)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维护了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这次胜利,室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6.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答: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7.土地改革起止时间?根本原因?颁布文件(法律依据)?内容?意义(政治、经济)?
答:时间:1950—1952年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1)政治上: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政权。
(2)经济上: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易错易混】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并没有确定国徽。
2.《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而不是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5.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02
第二至五单元
1、经济建设方面:
(1)列举出一五计划建设时期一项工业建设成就。
(2)列举出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项交通运输业建设成就。
2、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起哪一政治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3)《共同纲领》中确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3、科技发展方面:
(1)列举出两项在两弹一星领域取得的成就。
(2)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一项突出成就。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如何去做?
参考答案:
1、(1)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任选其一
(2)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1964年10月16日 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任选其二)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先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4、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
5、民主政治的探索:
(1)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国确立起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何时在我国建立起来的?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6、在曲折中探索:
(1)列举出1958年探索道路上的两大失误。
(2)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遭受过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指的是什么事件?
7、伟大的历史转折: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什么?
(2)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归功于哪位国家领导人?
8、特色理论探索: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什么理论?
9、通过以上探究,你有哪些感悟?
参考答案:
5、(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6年底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化大革命
7、(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邓小平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9、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善于反思自己,最终找到一条切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祖国统一方面:
10、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的对台方针是什么?
12、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13、运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成功地收回了哪两个地区?
14、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达成了什么共识?
15、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发生在何时何地?与台湾方面会面的国家领导人是谁?
16、用一句话来表达出自己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参考答案:
10、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1、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1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3、香港、澳门
1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5、2015年11月 新加坡 新加坡
16、海峡两岸,同宗同祖,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盼望祖国统一早日实现。
外交领域:
1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1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指的是什么?
20、周恩来在1972年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0多年没有交往了”。请问这里的“你”指的是谁?相关的外交事件是什么?
21、中美关系在何时开始走向正常化?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什么样的外交布局?
23、列举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两例。
参考答案:
17、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20、尼克松 1972年尼克松访华
21、1972年 中美签署发表《联合公报》
22、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3、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改革开放成就:
2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什么?
25、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实行了什么制度?
26、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召开了什么会议?通过了什么决定?
27、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什么?
28、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1980年我国兴办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29、列举出1984年起我国进一步开放的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各一个。
30、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何时起又向纵深推进?列举出开放的沿江城市、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各一例。
31、“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指的是什么事?
32、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参考答案:
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5、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7、1992年 中共十四大
28、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29、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六选一)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三 选一)
30、1992年 重庆,武汉(二选一); 满洲里; 昆明、乌鲁木齐(二选一)
31、2001年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充分汲取他国出处,促进自身进步。
国防建设:
33、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以来,我国陆军已经拥有哪些兵种?
34、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的飞机叫什么?
35、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研制成功的核武器两例。
36、中国的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是何时组建的?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改名为什么?
37、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海军装备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两项
38、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叫什么?何时交接入列?
39、进入21世纪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什么新格局?
40、你认为加强国防建设与发展经济有着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33、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
34、歼5型歼击机
35、原子弹、核导弹、氢弹
36、1966年 火箭军
37、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海军陆续装备了核潜艇
38、辽宁舰 2012年
39、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40、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
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03
易错点归纳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2、现代史的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3、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4、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5、三大改造的完成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7、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开国大典,而非抗战胜利;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战胜利;9、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剧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0、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11、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而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国有。12、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1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的关系:一五计划促进经济发展,为前线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土改的完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创造;1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6、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7、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18、两条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2、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23、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4、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25、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26、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而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7、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28、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20世纪),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属于21世纪)29、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30、1970年东方红一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发生在文革时期(1966-1976年)、神舟系列成功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八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考点归纳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1949-1953)
(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北平)
1.内容:
(1) 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民主专政;政府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4)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3.意义/作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国 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
【新纪元“新”在 ①国家性质发生变化,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人民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人民当家做主。】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国 际: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三)巩固——政治、经济、军事(1951-1953)
1.和平解放西藏(1951)
(1)史实:1951年,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土地改革(1950-1952)
(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从地主私有→农民私有,土地性质依然是私有制)
(4)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方面)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地位方面)
③巩固了人民政权(国家发展方面)
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国家发展方面)
3.抗美援朝(1950-1953)
(1)原因:①美国的侵略行为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4)司令员:彭德怀
(5)英雄事迹:①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英勇牺牲。
②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6)抗美援朝精神:①爱国主义精神;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革命忠诚精神;⑤国际主义精神。
(7)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主要成就:①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②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3.结果: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
1.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意义: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第一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底)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①方式:公私合营 ②创举:赎买政策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地位);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⑤解放了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三大改造的不足: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表现:①大跃进工业上掀起大炼钢铁运动(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农业上掀起“浮夸风”(放高产卫星即虚报产量);②人民公社运动掀起“共产风”(吃大锅饭),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
2.失误的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失误后果:导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经验教训:①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③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
1.新中国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反映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2.危害:①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社会秩序混乱;②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③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3.结束:(1)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2)“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1976年10月,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教训: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③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④必须注重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至今)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时间:1978年12月
2.背景:①十年“文革”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③“两个凡是”方针引起普遍不满;(“两个凡是”的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④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影响:①它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③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④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重要会议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中共十二大(1982年):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1987年):①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南方谈话(1992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中共十四大(1992年):①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6.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中共十六大(2002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七大(2007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
9.中共十八大(2012年):①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②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0.中共十九大(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1.中共二十大(2022年):党的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 确立为指导思想 的时间 回答问题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理论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含义),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实现)
(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演化为新内涵: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四)开启新征程:
1.提出: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新征程是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
4.2022年,中共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
2组织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1)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时间:1954年9月。
2.标志: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法律依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5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影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四)“一国两制”
1.提出者、提出时间:邓小平 改革开放新时期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3.目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4.意义: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②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③为国际上解决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专题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主要成就:①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②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3.结果: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成就表现:
(1)工业: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②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2)从无到有的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3)交通: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4)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模范人物:①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②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③解放军好战士雷锋;④两弹元勋邓稼先
3.时代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2.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3.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1972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1975年青蒿素抗疟药物研制成功)
5.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解决国人吃饭问题,被外媒誉为东方魔稻。)
四、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开始: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改革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最先改革的地点和时间: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4)方式(特点):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5)推广: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意义: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路。
2、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1.依据: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1)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基本特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对外开放
1、“引进来”:
(1)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3)1985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沿海市县(环渤海地区)。
(4)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5)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6)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推进。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
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对内改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3.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 影响: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专题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性质/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实施: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00多个自治县。
3.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政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政策战略:①西部大开发战略(20世纪末)(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②兴边富民行动。
二、祖国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率先实践是香港的回归。)
2.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前提和核心),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意义: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地位)。②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概况: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港澳回归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指导(关键因素);③中英(中葡)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④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意义:①对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对港澳——开创了港澳历史发展的新纪元;③对台湾——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4.启示:①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③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局势走向缓和):①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②倡议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大陆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旅游等。
(2)1987年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意义:两岸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都是民间团体(性质)
(4)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3年,汪辜会谈:海协会汪道涵和海基会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
意义: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6)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7)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胡连会)
意义: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8)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9)2008年,两岸“三通”基本实现。意义: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10)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习马会)
意义: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3、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台独”势力及其分裂行动
(2)措施:①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②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强调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中共二十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有利因素:①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理论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③群众基础: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渴望实现统一;④历史条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⑤现实情况: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交往日益密切⑥其他: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2)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的破坏(最主要);②国际反华势力尤其是美国的干涉。
(3)启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

专题四:国防与外交成就
一、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与成就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成就
1.陆军的建设(成立:1927年8月1日)
2.海军的建设(成立:1949年4月)
(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3)发展: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1971年我国自主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的建设(1949年10月,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4.导弹部队的发展(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地位和任务: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实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二)新时代强军之路
1.加强部队政治工作—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3.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时间:1954年 (2)人物:周恩来 (3)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时间:1955年 (3)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4)地位(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5)会议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①同:历史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任务相同: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②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不同
(6)会议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二)新中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原因:
内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根本原因);
外因:①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②中国赢得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
(3)重返联合国的意义: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国际地位提高;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美、中日建交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长达20多年)。
(2)过程:①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拓展】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共同的要求。(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影响: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成就: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的国际会议
3.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4.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专题五: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与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发展历程
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代表人物:钱学森(航天、导弹)、邓稼先(原子弹)
3.“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4.“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①党和国家的重视;②钱学森、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5.意义: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它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太空行走第一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4)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三)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四)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五)文化成就
1.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成就:
①改革开放前: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②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③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专题六:重要人物
1.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1953年与印度谈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1954年与印、缅两国总理先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4年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邓小平:在“文革”期间采取措施实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1977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1978年他所作的《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在改革开放中,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港澳回归及和平统一台湾创造了条件。他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抗美援朝: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英勇牺牲)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十年探索时期:“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精神:不怕吃苦、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调、勇于攀登。
6.载人航天:2003.10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9神舟七号,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7.杂交水稻: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8.青蒿素:20世纪70 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 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专题七:标志性事件
1.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7.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9.标志着地主阶级被消灭的事件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10.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的完成
11.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3.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的标志性事件:1971年,九一三事件
14.“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性事件: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5.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志: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6.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的标志:港澳回归
17.标志着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的标志:1987年,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8.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汇总
一、大国崛起
1. 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
1. 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睦邻友好,合作共赢。(2)日本方面: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3)中国方面: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三、中美关系
1. 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 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3)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响。
五、对外交往
1. 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 答案模板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2)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六、民族复兴
1. 常考设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答案模板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七、战争与和平
1. 常考设问: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2. 答案模板
(1)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八、民族团结
1. 常考设问:如何维护民族统一
2. 答案模板
(1)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九、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
1. 常考设问:如何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和平稳定)发展,实现祖国统一
2. 答案模板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2)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3)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等各类台独言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十、改革与制度创新
1. 常考设问:从中外的改革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一、侵略与反抗
1. 常考设问: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2)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对外开放,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十二、思想解放
1. 常考设问: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 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2)思想解放为社会进步奠定思想基础,社会进步推动思想解放。
十三、党的发展历程
1. 常考设问:对党的发展历程的启示
2. 答案模板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2)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
十四、改革开放
1. 常考设问:由中国改革开放得到的启示
2. 答案模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2)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十五、民主与法制
1. 常考设问: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民主与法制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十六、经济全球化
1. 常考设问: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视区域合作,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2)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1. 常考设问: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做/如何应对
2. 答案模板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快自身发展,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十八、传统文化
1. 常考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 答案模板
(1)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十九、三农与民生
1. 常考设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视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坚持税费改革;(3)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历史中考易错题原因分析+50题例解析(中国近代史部分)
历史中考易错题,易错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
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历史常识缺失。
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力欠缺。
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易错选择题(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成立)
1.“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了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出版业落后,书籍甚少,只有《新青年》可读
B.《新青年》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C.《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
D.《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在“这些战争”中,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3.“以为吾中国……无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持这种观点的应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4.如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5.康广仁曾在致友人的密信中说:“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这能够反映维新派( )
A.政治经验丰富 B.社会基础广泛
C.改革举措庞杂 D.变法意志薄弱
6.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黄海战役
③火烧圆明园
④签订《辛丑条约》
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A.①②③⑤④ B.①②⑤③④ C.①③②⑤④ D.①③②④⑤
7.中共一大规定党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革命任务非常艰巨
B.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C.力量强大并且充满了理想
D.尚未充分认清中国的国情
8.一位同学在实践性作业《发现身边的历史》中写道,“它忍受着被迫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无奈;它也背负着被划定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的耻辱。”材料中的“它”应是( )
A.圆明园 B.东交民巷
C.威海卫 D.大沽炮台
9.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一文件是指(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左宗棠是晚清名臣,“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指的是他(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率部收复新疆
C.创办汉阳铁厂 D.创办北洋舰队
11.与此前中国与列强间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具有新的特点。以下表述符合新特点的是( )
A.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B.勒索巨额的战争赔款
C.强迫中国开放口岸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2.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1905年的是( )
A.香港岛为英国管辖
B.外国商人在重庆、苏州开设工厂
C.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D.北京东交民巷有中国人居住
13.站在时代制高点,讴歌时代英雄。下列英雄人物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 )

A.实现民族振兴 B.发展资本主义 C.致力近代教育 D.抵抗外来侵略
14.张之洞1890年创办的湖北官织布局曾导致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实行股份制后的轮船招商局,几年内使得国外轮船公司损失超过千万,美国旗昌行由于持续亏损而不得不被招商局收购。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创办了近代第一批工业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
C.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5.下图为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与图中税率发生的剧变有直接联系的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北京条约》
C.中英《虎门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16.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外国侵略势力一步步深入中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东南沿海一带
③中国腹地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17.某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迁,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18.重要城市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往往成为定格历史的坐标。对下图所标城市发生的事件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1912年,在A地通过的宪法,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临时宪法诞生
②1924年,国民党在B地召开会议,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③1927年,在C地建立的根据地,标志着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④1936年,在D地发生的事件,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⑤1937年11月,E地失陷,标志着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破碎
⑥1945年,在F地召开会议,标志着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9.1860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中条约“加开为商埠”之地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2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①目的都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都由列强共同策划实施
③侵略军占领北京 ④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慈禧太后对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实质上反映了()
A.慈禧太后与列强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B.慈禧太后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C.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作为统治者慷慨大方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爆发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B.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增开天津为商埠
C.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以汉阳铁厂为代表的近代军事工业
D.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
23.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24.下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该漫画实质反映了

A.该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固守石头磨子,不采用近代机器
B.该漫画揭露了清政府榨取人民血汗,满足帝国主义贪欲的行径
C.该漫画讽刺了清政府沦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
D.该漫画在辛亥革命前具有醒世作用和教育意义
25.近代历史上,列强通过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下列条约及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A.《南京条约》一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
B.《天津条约》一﹣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北京条约》﹣﹣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D.《马关条约》﹣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6.下图五条曲线反映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 )

A.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B.曲线②反映的经济形态从始至终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
D.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7.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不应包括
A.初步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开辟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
28.下表为不同角度对黄海海战的战役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致远弹药尽,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浅野正恭《日清海成史》
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 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军年签》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29.某中学九年级的某位学生在开展主题学习列举了以下史实。由此可见,他的学习主题是
克里木战争—农奴制改革 黑船事件—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C.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D.改革挽救国家命运
30.下图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主力由青年学生组成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追求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D.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1.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它”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32.《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记载:“南与南不合,北与北不合,南北又复不合。”对这个状况最好的解释是
A.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B.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C.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3.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也大抵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材料表明某运动的开展( )
A.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4.《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建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也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
A.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C.极大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只适合中俄两国的暴力革命
35.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侵略
36.如表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纸、杂志对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统计。据此可知
时间 含义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1894年 12 323 10
1895—1900年 149 640 7
1901—1908年 391 1210 0
1909—1914年 76 490 3
A.早期维新派宣传革命思想不彻底
B.维新思想与宣传“人民统治”矛盾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反封建较彻底
D.思想宣传的程度决定了民主的程度
37.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强迫开放更多港口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
C.鸦片战争后人民不断反抗清朝统治
D.为争夺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
3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
A.民族主义的高涨
B.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兴起
C.陈独秀的身份与认识发生转变
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39.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相比,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政治纲领的进步之处在于(  )
A.追求共产主义 B.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专制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40.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破坏
②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
④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1.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束于1895年”
B.“战争中侵略者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威海卫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3.1905年创刊的某报发刊词,劈头就是四篇图画:《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中华民族开国之始祖)》《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墨翟》。由此可知此该报宣传的思想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反帝反封建
44.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最基本原因是( )
A.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
B.没有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C.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
45.陈旭麓曾指出: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民国”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
A.推翻封建帝制 B.改变社会习俗
C.宣扬三民主义 D.得到人民支持
46.影视剧作为素材常常被引入历史课堂,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下列口号与“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这句经典台词相似的是( )

A.批判封建文化病灶,探索社会改革良方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D.北斗领航,百年九域千秋旺;南湖扬帜,五岳三川一片红
47.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给下图拟定的标题,合适的是

A.洋务运动示意图
B.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C.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48.近代提出的“师夷长技”主要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文化制度
49.现代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说:“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下列选项中属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确立共和政体
C.反对君主专制 D.传承民主精神
50.19世纪末,有人题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军败绩”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题干“看《新青年》”“谈《新青年》”“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不仅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启迪人们思考相关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B项正确;人们关注《新青年》是因为《新青年》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并不是出版业落后,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也没有体现《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首次打开中国国门的战争,因此A正确;BCD均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故选A。
3.B
【详解】根据题干“以为吾中国……无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可知,该言论认为中国的各项制度都强于他国,只有机器铁路等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即可,只学习西方技术,不进行制度变革是洋务派的观点,B项正确;顽固派、 维新派、 革命派的观点与此不同,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漫画《小磨香油》形象地反映了一个清政府官员将写有“民”的芝麻倒入写有“政府”的磨盘中,磨出的“香油”淌进了写有“外国”的容器中,说明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大肆掠夺人民以满足列强的要求,进而使清政府苟延残喘,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0世纪初的政府指的是清政府,ACD在漫画中不能体现。故选B。
【点睛】正确解读漫画《小磨香油》的含义和明确20世纪初的政府指的是清政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强调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意志薄弱,D项正确;此时民族资产阶级正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政治经验缺乏,排除A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的措施,得不出改革举措庞杂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黄海战役发生在1894年;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因此正确顺序为①③②⑤④,所以C项正确。故选C。
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由此可知,中共一大党提出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任务目标,无法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革命任务的艰巨性,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排除B项;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力量并不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依据“它忍受着被迫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无奈;它也背负着被划定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的耻辱。”可知“它”应是东交民巷,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B项正确;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并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895年威海卫战役宣告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全军覆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文件是关于土地制度、具有空想性,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于1853年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并颁布了自己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宣布废除一切土地私有制,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天朝田亩制度》因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所以C项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B
【详解】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因此“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中“玉门关”与收复新疆有关,B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排除A项;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排除C项;北洋舰队与“玉门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与此前中国与列强间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具有新的特点,D项正确;《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口岸的条款,排除AC项;勒索巨额的战争赔款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早有所体现,不是《辛丑条约》的新特点,排除B项。故选D项。
1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本题要求选出不可能出现在1905年的历史现象,也就是说发生于1905年及1905年之前的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而发生于1905年之后的现象均不可能出现。结合所学知识,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D选项符合题意;香港岛早在1842年就已经割让给英国。A选项不符合题意;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开放重庆、苏州、沙市等地为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商人在重庆、苏州开设工厂有可能,依据利益均沾原则,其他列强同样享有该权益;B选项不符合题意;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侵略与反抗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D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期间,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在虎门英勇徇国;1875年,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住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因此他们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抵抗外来侵略,D项正确;“实现民族振兴、发展资本主义、致力近代教育”的时代主题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张之洞1890年创办的湖北官织布局曾导致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实行股份制后的轮船招商局,几年内使得国外轮船公司损失超过千万,美国旗昌行由于持续亏损而不得不被招商局收购”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掠夺,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创办近代第一批工业,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
【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材料选择题要尊重原材料的意思。根据材料中国企业查的创办使外国收入减少设置亏损可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扩张,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A
【详解】根据题干“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的内容,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是导致清朝主要出口货物税率变法的主要原因,A正确;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排除B;中英《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没有涉及关税的内容,排除CD。故选A。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等东南五口,《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行,《马关条约》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向中国内地渗透,②①③顺序正确,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签订条约的内容,需要把握通商口岸的位置,注意地图知识的识记和知识的积累。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材料“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说法,因此C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大大的加深,B排除;D是袁世凯政府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8.B
【详解】结合图片可知A地是南京,1912年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临时宪法,所以①正确,因此可排除C、D两个选项;再看A和B选项的区别由于④和⑤的区别,结合图片可知E地是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爆发淞沪会战,最终虽然上海失守,但是也粉碎了日本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所以⑤正确,因此可排除A选项。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是B。
【点睛】本题选项属于组合型,可根据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
19.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D符合题意;《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常驻北京,A不合题意;上海、广州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B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20.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A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①不是共同点。由以上分析, 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看到帝国主义并没有把她当成祸首惩办,电告李鸿章对条约全部接受,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质反映了清政府的媚外,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慈禧太后是在极力讨好列强,并非真的结下深厚友谊,A项错误;慈禧太后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也只是表面现象,实质还是因为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已牢牢控制了清政府,B项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也并非慷慨大方,而是反映了清政府的媚外,D项错误。故选C。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说法正确,因此A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在《北京条约》,因此B错误。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建立的近代民用企业,因此C错误。孙中山于1894年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而不是华兴会,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A。
23.C
【详解】根据“1911年”、“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①是将中国进行了肢解瓜分,因此应该是象征了中国未来的命运,即“将来之中国”;图②列强开始来到中国面前,说明是咸(丰)同(治)时之中国;图③中国比较强势,列强仓皇而逃,说明是康乾时之中国;图4中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犯,所以应该是深陷民族危机的1911年的中国,即现在之中国。所以正确的对应顺序应该是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漫画的寓意是清政府榨取人民血汗,满足帝国主义贪欲,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严禁本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符合题意;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已经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故A说法错误;B和D说法正确,但未反映这幅漫画的实质,故B和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5.D
【详解】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和增辟通商口岸。因此D正确;《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不包括南京,A错误;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B错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是《虎门条约》,C错误。综上故选D。
26.B
【详解】根据题干“五条曲线反映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结合所学知识,曲线②是指洋务派的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官办的军事企业,它是封建性,民用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故“曲线②反映的经济形态从始至终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曲线①是指封建的自然经济,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曲线④指的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它与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力量十分的弱小,所占的比例也少,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故“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曲线⑤指的是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故“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主张中体西用,因此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A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因此B不符题意。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引导的,因此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客观上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引进了近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从而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道路。因此CD不合题意。综上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重点是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对应联系起来。“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指的是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是开辟经济近代化道路。
28.D
【详解】根据材料“致远弹药尽,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可知,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至于是被鱼雷击沉还是被炮击沉说法不一,故D正确;材料关于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的观点不一致,故排除ABC项。故选D。
29.D
【详解】根据材料“克里木战争—农奴制改革、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可知,俄国面临着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日本面临黑船事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中国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面临危机的时候,这三个国家都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挽救国家命运,D项正确;戊戌变法失败,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在中国扩展,排除A项;俄国是欧洲国家,排除B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根据题干“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职令”“拒签合约的报道”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和特权,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体现出五四运动中对于民主共和的追求,C项正确;五四运动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1.C
【详解】根据材料“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可知,这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根据材料“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可知,这是一场农民运动;根据材料“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可知,这一事件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由此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前,故排除A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是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故排除BD项。故选C。
【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题目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本题的三句话都起了限定作用。抓住了它的限定词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2.B
【详解】根据题干“1919年南北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统治,进行了连年的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的纷争中。军阀之间“南与南不合,北与北不合,南北又复不合。”直皖战争爆发不久,南方又发生了粤桂战争和西南各派军阀之间无休无止的混战。军阀间的割据争斗使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给民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因此B正确。列强争霸互相残害,指的是1914年到1918年的第1次世界大战,因此A错误。“官僚地主,争权夺利”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不能体现出“南与南不合,北与北不合,南北又复不合。”,因此CD错误。综上故选B。
33.D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行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启了近代化的序幕,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描述的意思不符合;C项说法错误。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所蕴含的涵义,英法两国的航运亏损是由于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自强,使用机器制造轮船,导致英法两国的航运亏损,题干表明了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4.C
【详解】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建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也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正确;中国位于亚洲,同样也适合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排除B项;巴黎公社发生在法国,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5.D
【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忧主要是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清政府将主要力量用于剿灭农民运动上。19世纪50年代,列强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希望扩大中国市场要求修约,遭到拒绝后,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更多通商口岸。故D项正确。走私鸦片毒害国人主要发生于19世纪30~40年代,因此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因此B错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始资本输出。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末。因此C错误。综上,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重点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要素“19世纪中叶”,然后再结合不同时期列强侵华的特征进行解答。
36.C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01—1908年间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宣传时期,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的统治进一步失去统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革命思想,相对以往而言,这一时期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传统君主观念基本被抛弃,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强烈否定帝制,要求民主共和,因此反封建较彻底,C正确;早期维新派宣传变法,而非革命,A排除;1895—1900年间 为康梁维新思想时期,与1864—1894年件相比,这一时期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康梁维新思想对民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并没有反映出与宣传“人民统治”矛盾,B排除;民主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并不能说思想宣传的程度决定了民主的程度,D排除。故选C。
37.A
【分析】
【详解】A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既得利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符合题意;B项强迫开放更多港口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影响;C项鸦片战争后人民不断反抗清朝统治与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D项争夺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8.D
【详解】依据题干从1918年到1924年,陈独秀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说明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导致陈独秀态度的转变。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性质都没有改变。D符合题意;陈独秀从指责义和团盲目排外到评价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者,说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主义高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主张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兴起,陈独秀是共产党一方的领导人。这与义和团的目的一致,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作用和进步意义。排除ABC,故选D。
3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上制定的最低政治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对比二者可知,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进步之处在于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因此D正确。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1个全国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他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二者阶级属性不同,在追求共产主义上不具有可比性,因此A错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已经提出来,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不过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低纲领中也提出来,要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不属于进步之处,因此B错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就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因此这是与中共二大最低纲领的共同点,C错误,综上故选D。
【点睛】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他的内容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但没有明确提出来反对帝国主义。直到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来反对帝国主义。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是我国近代史上第1次明确提出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0.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地主阶级反动势力以及反对派的力量却非常强大,虚伪狡猾、拥有实权的袁世凯成了反动势力的核心力量;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十分软弱无力,它的核心力量——同盟会政治理论上非常幼稚,组织上也松散庞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都缺乏深刻的本质认识;他们同广大下层劳动群众的严重脱离;而这时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外交孤立,同时进行经济封锁,使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因此迫于内外形势,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④项,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势及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辛亥革命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1.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而非威海卫战役。因此D符合题意;甲午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的丰岛海战,结束于1895年。因此A不合题意;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因此B不符合题意;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说明洋务运动彻底破产,因此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42.B
【详解】根据题干“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A 答案;《天津条约》 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CD不正确;‘夷’是旧时对外国或外国人的一种蔑称,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所以答案选B。
4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卢梭是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华盛顿是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墨翟是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由此可知,该报宣传的思想主张是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90年代宣传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反帝,排除D项。故选C项。
4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刻原因是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
45.A
【详解】根据材料“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变社会习俗,没有涉及宣扬三民主义,故排除BC项;辛亥革命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故排除D项。故选A。
46.A
【详解】“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指要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文明,让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健。“批判封建文化病灶”,直指“孔家店”,奔走呼号,要驱散专制阴霾;“探索社会改革良方”,指请进“德先生”,摇旗呐喊,为迎接民主春风,二者都体现了改变旧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A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是五四运动时期反帝反封建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7.A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根据材料所给企业名称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的企业,据此可以拟定的题目是洋务运动示意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C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划分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A正确。B、C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它的主张是变法图强和三民主义。排除BC。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的是新文化运动,主张是民主科学,排除D,综上故选A。
4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因此五四运动传承了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精神。因此D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发动武装斗争,采取的是罢课、罢市、罢工的斗争形势,因此A错误。五四运动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因此与确立共和政体无关,因此B错误。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清政府和君主专制被推翻,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其无关,因此C错误,综上故选D。
50.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末,可知材料中“三军败绩”指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赔款两亿两白银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所以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考点归纳
专题一朝代更迭
考点一:朝代顺序简表
朝代(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建立方式
隋朝 581-618 隋文帝·杨坚 长安 汉族 外戚篡权
唐朝 618-907 唐高祖·李渊 长安 汉族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 960-1127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开封) 汉族 陈桥兵变
辽 10世纪初-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契丹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1227 元昊 兴庆(银川) 党项族
金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 女真族
南宋 1127-1276 宋高宗·赵构 临安(杭州) 汉族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北京) 蒙古族
明朝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明成祖 迁都北京 汉族 农民起义
清朝 1636-1912 皇太极 北京 满洲族
考点二:时代特征▲▲▲
1、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2、辽宋夏金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社会制度特征: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考点三:唐朝的兴衰
(一)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措施:
(1)任用贤能:谏臣魏征;贤相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2)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4)边疆管理:唐太宗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二)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周。首创殿试,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四)唐朝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等。
(五)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时间、人物: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3.影响:▲▲▲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六)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七)五代十国时期: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虽然是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必然趋势。
考点四:辽宋夏金(两宋)时期各政权关系
(一)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二)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和”是主流)▲
(三)重要事件:
1、宋与辽和战: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在澶州之战大败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影响: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榷场”)
3、金和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4、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民族英雄)。
5、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考点五:元朝的统一
1.第一阶段(蒙古):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2.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3.统一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历史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考点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考点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既是政策也是北宋的政治特点)
1、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表现:A、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注: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北宋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改革:范仲淹庆历新政(前奏)、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但都因触犯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而后被废除】
考点三: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1、中央: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考点四: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特点:分权制衡)▲▲▲
1.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厂卫”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5.思想上:八股取士。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内容、影响等见制度创新:科举制)
考点五: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上: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的表现)。
(二)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统治。
2.危害: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历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八股取士;清-文字狱
(三)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天朝上国,无所不有)②担心西方殖民者入侵(自卫)
2.表现:①“禁海令”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3.细节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
4.影响:①积极: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6.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
专题三 制度创新
考点一:三省六部制
隋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明确了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作用:分权制衡,加强皇权。
考点二:科举制▲▲▲
1、奠基:隋文帝开始用考试选拔人才。
2、创立(隋朝):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解释按照:朱熹《四书集注》,行文格式:八股文
5、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6、消极影响(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严重阻碍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三:行省制度 (见专题二·考点三)
专题四 经济发展
考点一:繁荣的唐朝经济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丝织业:蜀锦冠于全国;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商业区“市”、居民区“坊”(市坊结构),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开放的社会风气: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考点二: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也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发达。②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2.制瓷业:五大名窑;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发展成制瓷中心。
3.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北宋末开始使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市镇发展:(1)最大城市: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2)城市可以沿街开铺(打破唐朝长安市坊结构);(3)出现▲早市和夜市(经商时间不受限制);(4)乡镇形成草市。
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纸币出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会子)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地区经济逐步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3.启示: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考点三: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2.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传统节日如:春节(宋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庆祝活动?)
考点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考点五: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表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二)手工业的发展:①手工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三)商业的发展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大城市:苏州、北京等)
②出现工商业市镇,如汉口镇、盛泽镇;③形成大的商帮,如:▲晋商(票号)和徽商。
(四)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概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积极影响: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4、消极影响:人地矛盾,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考点六: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统治者的重视:政策支持、轻徭薄赋等;3、生产技术的提高;4、生产工具的改进;5、劳动人民的辛勤等。
专题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一:唐朝时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唐玄宗时: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考点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1.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3.西藏: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考点三: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边疆) ▲▲▲
1、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1683年清朝武力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行)省。
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雍正时(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1751年,设立噶厦;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政治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瓶掣签▲来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
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5、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雅克萨之战
⒈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击败俄军。
⒉《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五、作用:清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六、认识:台湾、西藏、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①抗击外来侵略;②镇压分裂势力;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④确立册封制度;
八、归纳历代民族间交往方式:和亲、册封、结盟、兼并战争、颁布法律、设官职管理、设管理机构等▲▲▲
九、清朝的疆域: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专题六 对外关系
考点一: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向唐朝派出“遣唐使”。
(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为了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才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
(二)唐与新罗(朝鲜半岛)的交往: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与天竺(印度)的交往——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的僧人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文明互鉴▲▲▲
(五)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1.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3.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考点二: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驿站四通八达。
2.海路交通:由于宋元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生活了17年,写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考点三: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
(1)目的:A、政治: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根本目的)
B、经济: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条件:①经济基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根本条件);②科技保障: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地理知识丰富。③政府支持:明成祖的支持;④个人能力:郑和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①时间:1405~1433年;②次数:七次;③到达范围:从刘家港出发,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航程远
(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称“倭寇”。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原因),倭寇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时称“倭患”。
(3)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4)性质: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5)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遭遇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买通地方官员,在澳门上岸,擅自搭棚建房,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考点四:清朝抵御外来入侵(详见前面专题)
1、郑成功收复台湾;2、中俄雅克萨之战;3、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五:历代对外关系带来的认识或启示
1.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地位,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2.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3.加强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
专题七 科学技术成就
考点一: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河流。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考点二: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考点三: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考点四:明朝的建筑成就
(一)明长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作用: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4.意义: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二)北京城
(1)概况:1406~1420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朱棣(dì)迁都北京。明清两朝都城。
(2)构成: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也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专题八 文学艺术成就
考点一: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1. 唐诗:①“诗仙”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人。②“诗圣”杜甫的诗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诗歌繁荣的的原因之一:科举制的发展)
2.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柳公权
3.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考点二: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1.宋词,代表苏轼(北宋)、李清照(两宋)和辛弃疾(南宋)。▲
2.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有王实甫《西厢记》。
3.《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考点三:明清小说和戏剧
(一)小说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
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一部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梁山泊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的长篇白话小说。
3、《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4、《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又名《石头记》。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二)昆曲和京剧
1.昆曲代表作: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中国历史朝代对照表
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附注:
①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历代选官制度简表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官制度 朝代 名称等次 程序 举行时间 科目内容 任用 利弊得失
察 举 制 西汉 孝廉 岁举 每年一次 举孝、察廉 孝廉多在郎署供职,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秀才(茂材)多为地方县令。贤良方正依对策情况,在地方任守相,在中央可任博士、大夫、列卿。 选举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为大官僚把持,形成门生故吏集团。
秀才 诏举 不定期举行 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东汉 孝廉 岁举 每年一次 举孝、察廉。
茂材(秀才)
贤良方正 诏举 不定期
九 品 中 正 制 魏晋
南北朝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郡中正品评郡内士子,定九品,呈送州。州中正审核士子评定,送吏部待用。 中正品第每三年品评更定一次。 品评士人依据其家世资历和士人的行能。 依据品第授官。品高则官高,品第则官低。 初,由于政府坚持“贤有识鉴”标准,中正官能认真品评人物,起到积极的选举人才的作用,但最终形成重家世、轻才德的风气,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形成门阀政治。
科 举 制 隋、唐 常举 举人(头名解元) 国子监试 每年春天 明经科试儒家经学;进士科试诗、赋和时务策。 举人可以参加试官,后可转正,任州县正职官或授教职。
府试州试 每年秋天
进士(头名状元,分甲第和乙第) 省试、殿试(武则天始) 每年正月 进士经过铨选任官,始以秀才科为贵,后代以进士科。按甲第、乙第授官。
制举 举人 荐举 时间不定 以试策为主,重在政治见识,辅以文学。 高等由中书、门下直接授官,次等给予出身,等待铨选。
头名敕头
五代





金 常举 举人(头名解元) 国子监试、府试、州试 每年秋季 经学、文学并重。理学在经学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任府、州官或任教职。 科举制打破门第观念,在较广的范围内,依据国家需要选拔各地的优秀人才;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它越来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头名省元,亦名会元 省试(金称会试) 解送试后第二年正月或二月
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 省试后,一般在三月 诗、赋制策。 进士及第直接授官。
制举 举人 荐举 时间不定 以制策为主,兼以经义。 士人授官;官吏升迁。
头名敕头 廷试
元 举人(头名解元) 乡试 每年秋天 试经义和制策 考中进士有作官资格,蒙古人授六品官;色目人授七品官;汉人授官从七品。
贡生(头名会元) 会试 乡试的第二年二月
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 会试的次月
明 秀才(头名案首) 县试、府试、院试 每年一次 以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 国子监生经特许任低级官员。
举人(头名解元) 乡试 子、卯、午、酉年秋天 贡生、举人或授以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职官,或就教职。贡士官职略高。
贡生(头名会元) 会试 乡试的次年春天
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殿试 会试的次月 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 一甲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探花、榜眼授编修。二、三甲授御史、给事中、县令等官(正七品))。 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科举制弊端更多,最后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
清 常科 秀才(头名案首) 县试
府试
院试 每年一次 以四书五经为主。 秀才无资格授官
举人(头名解元) 乡试 子、卯、午、酉年秋天 举人、贡士做知县或教官,考取学校教职后亦可议叙官职。
贡生(头名会元) 会试 乡试的次年春天
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殿试 会试的次月 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 一甲授翰林院庶吉士;二、三甲授御史或县令等官(正七品)。
特科 博学鸿儒、孝廉方正、经济特科 殿试 不定期举行 试以时务,经济策略等。 授予翰林院官职
注:本表以朝代为序,列出各朝代主要选官制度,辅助性选官方式没有列出,其中由察举制衍生的荐举贯穿各朝代;从唐代始在常科中又设武举,大致仿文官制度实行。中考备考:中考历史规范化答题语言及模板
(一)规范化语言
1.背景类
一般先要通过材料确定时间范围,然后广泛联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习俗等相关的知识点。一定要角度多元,从不同的侧面去入手分析。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借鉴前面所总结的原因类的知识点。
2.原因类/目的类:
对于某件事的原因,一般要从多方面去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历史答题常用的固定表达句式。
固定句式:
为了……
出于……的考虑
……的需要
……的发展/产生
……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受……的影响
……思想/思潮的刺激
……本人的努力/主观努力、拼搏(比如: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仁人志士的积极探索)
政治类原因总结:
国内政治混乱/政局动荡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意识萌发/民族国家形成/民族危机
政府的重视/推广/支持
……制度的建立/……政策的出台
封建制度的阻碍
爱国主义/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经济类原因总结: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商品经济发展
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
土地兼并严重
经济基础雄厚/薄弱
经济结构合理/畸形/变化调整
社会贫富分化……
政府财政赤字/紧张
农业歉收/粮食危机/粮食短缺
文化类原因总结:
人文主义思想传入或影响
启蒙思想的传播或影响
自然科学的兴起或发展
……法制的传统
西学东渐…… /中外交流……
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实业救国思潮……
重商主义……
社会风气……(比如:拜金主义思潮……)
3.作用、意义、影响类:
有利于…… /有助于…… /不利于……
为……准备了……;为……提供了……;
为……奠定了基础;造成了……如何如何;
为……做出了贡献。
使……;给……如何如何让;
让……如何如何;促使……如何如何。
对……起了……作用。
一定程度上……
由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局限,不能彻底……。
某些固定的词组:
1.维护了 2.推动了3.促进了4.提高了5增加了6.冲击了7.提升了8.减轻了9.缓和了 10.加速了 11.建立了 12.抨击了 13.掀起了 14.树立了……形象 15.保障了 16.完善了 17.丰富了 18.宣传了 19.弘扬了 20.稳定了 21.澄清了 22.加深了 23.减缓了 24.激发了 25.实现了 26.抑制了 27.改变了 28.解放了 29.开创了 30.影响了 31.感染了 32.启发了 33.引领了 34.加剧了 35.巩固了 36.强化了 37.阻碍了38.改善了 39.体现了……精神
4.异同点:
相同点:找二者的共性,可用:都……
不同点:确立比较角度/侧面,分别指出二者不同。比如:从……方面来看,前者……,而后者……。
5.变化类如何描述:
由……变为/发展为…… ;由……为主到……为主。
开始出现/有……
由……到……最后到……。
6.特点类概括:
时间类特点:历史悠久、起源早、起步早或起步晚等等。
范围类特点: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推广、由高层到低层、由民间到官方、设计领域广/全面。
种类数量类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少;种类单一;由单一到复杂。
态度类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抵触到欢迎、由质疑到相信接受;重视……/轻视……/关注……;重视道德教化作用;
方式类特点:以和平/暴力的手段;以立法手段保障;管理方式……;建立了专门的某某机构;有……的色彩;以……为主;……与……并存;……与……并举。
7.启发启示类:
一定要写,写了就很可能得分。
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注意从材料出发去联系知识点,不要脱离材料。
多角度谈启发,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
某些固定表达:
1.抓住……有利时机
2.顺应……潮流
坚持……(正确的道路或思想)
……与……相互协调配合
尊重国情,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答题模板
1.原因类
0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维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②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③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④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理论基础⑤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0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Ⅰ:有利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农民自身:农民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③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政策
Ⅱ:不利①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政治: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③灾害:严重自然灾害
0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①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②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保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③劳动者: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④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0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②政治: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③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④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05.中国自然经济经济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③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的有力进攻④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0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Ⅰ: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Ⅱ:从运动自身看:①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②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③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④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0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Ⅰ:兴起的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④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⑤组织:革命团体,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⑥军事: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Ⅱ:失败的原因①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②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③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④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⑤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⑥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0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①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②美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经济受西欧日本挑战;美国经济发展进去滞胀状态 ③根本原因:国家利益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改善
09.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①地理:三面环海、港湾众多,山多地狭、耕地较少②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③阶级:工商业阶层实力增强④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追求民主权利⑤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文精神萌发⑥外部: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成果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Ⅰ:必要性: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②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Ⅱ:可能性:一主观条件:①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②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③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二客观条件:①内部:地理知识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②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
1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①生产关系: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战争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国家职能发生转变,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经验教训: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④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
⑤社会因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
2.影响类
0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①积极:(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安全
②消极:(主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0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①积极:在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权②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的发展规律,失去了其进步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0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Ⅰ:消极(居于主要地位,具有主观色彩):①政治: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③社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④对外:国门大开,被迫开放
Ⅱ:积极(居于次要地位,具有客观色彩):①政治:中华民族日益觉醒,民族、民主革命开始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③思想:出现了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社会: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④对外:有利于加强中外交流
04.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①消极: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②积极:殖民者把西方先进的文明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05.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①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了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局限性:既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走向失败
06.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①外交环境:促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②经济建设: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③祖国统一:为外部势力从台湾撤退和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提供了条件④教育与生活: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交流,同时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07.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②对亚非拉:西欧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是导致亚非拉落后的历史根源③对全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0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①从近代化史观看: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从文明史观看: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宰割和奴役的产物,使亚非拉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的附庸;但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人类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③从整体史观看:其形成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列强间展开激烈争夺,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09.三次工业革命影响
Ⅰ: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生产力:蒸汽时代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社会关系: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④国际关系: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Ⅱ: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生产力:电气时代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社会关系: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④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Ⅲ: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生产力:信息时代②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③社会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福利国家兴起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明显
3.评价类
01.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Ⅰ: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②经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③社会: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Ⅱ:消极:①政治: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思想: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进步 (2)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①从皇权与相权关系来看: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这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权②从三省间关系来看: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这既分工合作、牵制监督,又提高了办事效率③从影响来看: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
02.全面评价科举制
①积极:它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又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又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走向了极端和反动,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03.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①经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中国近代化之路②对外: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③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顽固派的保守思想④教育: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冲击了封建传统教育,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⑤军事:创办了军事企业、新式军队,筹划了海防,有利于提高国防能力
04.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①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一: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二: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三: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四: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社会: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有爱风气兴起)
③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
④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0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①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③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
06.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Ⅰ:积极:①政治: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②文化:促进了古代西方奴隶制文明的繁荣③世界: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Ⅱ:局限:实质是奴隶主维护统治的工具
07.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Ⅰ:积极:①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政治: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③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④经济: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⑤深远: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示范作用
Ⅱ:局限:①人权: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②实质:明确财产划分标准,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③深远:允许黑人奴隶制存在,为以后美国内战埋下隐患
08.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①近代史观: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缓和严重经济危机,探索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②社会史观: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以工代赈)和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遏制法西斯势力在美国崛起,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③从生态史观看:通过减少耕地面积、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④整体史观: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世界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
09.如何评价两极格局
①积极: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②消极: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两极对峙,导致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认识类
01.比较认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化
Ⅰ:中国:①特点: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②趋向:专制③形式: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④对文明影响:有利于保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使文明的进一步延续
Ⅱ:古希腊、罗马:①特点:理性、个性、平等、主宰等②趋向:民主法制③形式:以法律为保证,以维护奴隶主专制统治④对文明的影响: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易导致分崩离析,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总结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局限性
02.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①从时代背景看:其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②从纲领内容看:其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国③从民生意识看:其借鉴欧美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④从民主政治看:其倡导民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⑤从时代发展看:其与时俱进,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
03.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①一个方向和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②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③三个阶段: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④四个阶级: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⑤五大运动: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04.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性质: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②权力分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③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05.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Ⅰ:特点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Ⅱ:评价:①积极: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它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且在二战前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②消极: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根本问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随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渐突出,为日后苏东剧变埋下隐患。
06.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Ⅰ:原因:①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③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④障碍消除: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到来的
Ⅱ: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Ⅲ: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Ⅳ:评价: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中考历史-“历史认识”与“佐证史实”观点汇总与习题演练
“历史认识”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
“历史认识”是论,论需要史佐证。
“历史认识”需要“史实佐证”。
中考历史命题有要有立意,立意就是“题魂”,而主观题设计“题魂”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常见于主观题最后一个小问,往往属于压轴一问,“历史认识”也是小论文题的考察重点,是拉开学生学业区分度的重点。
下面是部编初中历史六册书的“历史认识”与“史实佐证”整理汇编,供复习之用。
(黑色字为“历史认识”红色字为“史实佐证”
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历史第一、二册》)
1.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文明的起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居民】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途径(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史前遗存:元谋人牙齿化石、新旧石器、北京人遗址的灰烬、烧石、烧骨等】
3.得民心者的天下(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夏商周的亡国之君:夏桀、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政治:商鞅变法,分封制瓦解;经济:铁器牛耕;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等】
5.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社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措施。【商鞅变法】
6.重视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的基础。【汉初休养生息;三国时期魏国重视农耕;南朝时期江南开发】
7.开拓创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技术的革新是推动历史变革的主要因素。)【铁器牛耕、曲辕犁筒车等,都江堰、造纸术、凿井技术等】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隋唐的意义】
9.和平交流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主流。【汉代丝绸之路;日本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1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南方政局;自然条件等】
11.捍卫领土主权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诉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12.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之一。【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后的宋辽边境“互市”;西夏、金的文字与货币等】
13.开放包容促进进步,保守狭隘造成落后。【两汉丝绸之路;盛唐气象;两宋经济繁荣、元朝中外交通与海外贸易的关系;清朝闭关锁国(反例)】
14.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遗产丰富多彩、泽被后世。【诸多科技典籍;诸多科技发明;都江堰、大运河等超级工程;历代文学体裁和经典名篇、名著;传统公序良俗和节庆;优秀传统美德与主流价值观】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国历史》第三册)
1.不畏强暴、抵制侵略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重要表现。【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国民革命的口号;抗日战争中的一系列斗争等】
2.保守狭隘的思想是造成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明清八股取士;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阻挠;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慈禧等人;义和团口号中的盲目排外;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等】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与曲折。【洋务运动的失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张謇的“实业救国”与近代民族工业“一战”结束后的困境等】
4.民族危机的加剧是激发近代中国人爱国热情重要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热潮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与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红军长征的口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全民族抗战兴起;抗战时期的电影、音乐、美术等】
5.深刻的社会变革转型离不开杰出人物追求进步的决心和勇气。【开明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爱国民族资本家;资产阶级革命派;1915年前后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学生;中国共产党人】
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政治上(共和政体、临时约法);经济上(鼓励实业);思想上(三民主义);社会习俗(翦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改变封建旧俗陋习)】
7.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学习器物(师夷长技);变法图存;“实业救国”;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8.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早期工人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兴起;长征;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重庆谈判;解放战争】
9.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国民党爱国官兵;知识分子和青年爱国学生;海外华人华侨等】
10.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古田会议;遵义会议;从反蒋抗日到用拥蒋抗日;从打土豪到农民交租交息;中共七大;解放区的土改政策(耕者有其田)】
1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大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战争;爱国统一战线与台港澳问题的解决】
12.抗日战争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爱国官兵的视死如归(东北义勇军与“抗联”、十九路军、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李宗仁、彭德怀等);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张自忠、赵一曼、杨靖宇、赵登宇、姚子青、左权等;爱国知识分子创作文艺作品、捐资抗战、青年学生的斗争等】
13.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发表《八一宣言》、起草《第二次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论持久战》、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等;中共七大等;参加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红军接受改编、开赴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政治意义;延安总后方的政治号召力等;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七大召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14.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后中国军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战场的大型会战;二战初期中国抗战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消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的贡献;战后联合国对中国地位的肯定】
15.革命精神是革命实践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黄埔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长征精神;抗联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
16.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共产党人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法宝。【建党早期的工人运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农协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割据等;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的路线;解放战争中的土地改革;淮海战役与小推车】
1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辛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清政府的压迫;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官僚资本的压迫;侵华日军的压迫;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乱象】
18.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离不开政治变革的推动。【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新变化;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变法运动与近代高等教育;辛亥革命与日常生活(习俗)的冲击】
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国历史》第四册)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参考近代史知识;抗美援朝战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的发展与新中国以来的国防建设;中英香港问题中的坚定立场等】
2.伟大事业总是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前行。【从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从经济特区的探索到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的建设】
3.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反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股份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
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命运发展与转折的里程碑。【从文革结束后的思想徘徊(”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一切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股份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6.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前夕的努力(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特区建设言行;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决议】
7.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的勇气和智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浦东新区;加入世贸组织等】
8.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体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精神。【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一国两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世界古代史部分《世界历史》第一册 上古文明—封建时代
1.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根植于劳动人民的创造力。【金字塔、大河文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的文明成就】
2.文明的多元化是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表现。【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文明);古代欧洲文明(海洋文明);封建时代的西欧;拜占庭帝国;阿拉伯文明;古代日本;】
3.人类法制精神源远流长。【《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
4.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泽被后人。【古埃及太阳历(儒略历、公历);楔形文字;佛教文化;古希腊民主;法制传统(古罗马法律、民法观念);人文精神(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荷马史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基督教文化;封君封臣契约精神;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数字、医学、《天方夜谭》等)】
5.古代文明交流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平交往:丝绸之路、拜占庭帝国早期对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阿拉伯文化的产生与传播、遣唐使与古代日本改革;暴力冲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征服;】
世界近代史部分《世界历史》第一册+《世界历史》第二册13、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
1.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
2.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近代欧洲的社会发展进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文艺复兴兴起;资本主义兴起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科技文化发展等的关系】
3.思想解放离不开杰出人物的贡献。【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启蒙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
4.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重要因素。【文艺复兴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对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
5.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转型。【思想上的人文主义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解放;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等】
6.新航路开辟是推动世界走向统一整体的关键事件。【新航路开辟之前各大文明彼此的相对孤立;新航路开辟之后经济、人口、物种、语言、思想、艺术等彼此的联系性加强】
7.英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科技(牛顿、瓦特,工业革命等);经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
8.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和曲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与反复;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9.革命文献(宣言)既是革命的成果,同时,也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人权宣言》】
10.立法是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的主要手段。【《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拿破仑法典》】
11.技术革新离不开杰出人物的贡献。【哈格里夫斯;瓦特;斯蒂芬森;爱迪生;本茨;福特;诺贝尔;莱特兄弟等】
12.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
世界现代史部分《世界历史》第二册19世纪上半期——至今
1.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曲折发展不断发展。【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独立;古巴、巴拿马等人民的抗美斗争】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影响社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废奴斗争;日本明治维新】
3.调动民众的参政热情有利于实现政治理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作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与北方联邦政府扭转战局】
4.重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沙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一战的爆发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萨拉热窝事件;必然: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中的矛盾激化;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巴尔干半岛的矛盾计划】
6.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出发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
7.改革(政策的调整)是挽救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从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从阶级斗争为纲到改革开放】
8.团结合作是应对人类重大挑战的关键。【二战《联合国家宣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欧盟;联合国等】
9.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中美从对抗到70年代的缓和;苏美从二战同盟到战后争霸、冷战】
“史实佐证”与“历史认识”的考察,以小论文题为例:
1.图片是浓缩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取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图片,围绕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有主题,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
1.【示例一】
选取图片:图3、图5。(2分)
主题:中国共产党能在关键的历史时期通过召开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2分)
正文: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
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能在关键的历史时期通过召开会议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6分)
【示例二】
选取图片:图4、图5。(2分)
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分)
正文: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七大召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6分)中考历史30个高频考点整合
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2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4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5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6高考频考点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7高频考点7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8高频考点8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9高频考点9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 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0高频考点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6)1948年9月至1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11高频考点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 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12高频考点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13高频考点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14高频考点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答题术语(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5)“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15高频考点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16高频考点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17高频考点17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题术语(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国民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8高频考点18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1)科技:“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亿万次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2)“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科技文艺工作的迅速发展,其间虽有曲折,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教育事业:建国以后,我国教育事业曾经受到“文革”的干扰,但是“文革”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政策基础。
19高频考点19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答题术语(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4)《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0高频考点2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
答题术语(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21高频考点21 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术语(1)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 ,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2高频考点2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题术语(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3高频考点23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24高频考点24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5高频考点25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26高频考点26 19世纪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7高频考点2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28高频考点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题术语(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9高频考点29 当代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题术语(1)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30高频考点30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题术语(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