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沙坪坝区中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个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 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常读常思,求学生活
随时梳理,形成结构,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沙的积累梳理,请你帮他补全或纠错。
知识类型 要点梳理 学习笔记
多音字(字同音不同) 和( ① ) 蔼附和( ② )掺和(huo) 【心得】A 多音字其实并不难记, 可以根据字的不同含义、用法来区分。B通过这样的梳理,使我对多音字的认识更清楚了。
形近字(音同字不同) 取 决秘 ( ③ )( ④ ) 择 【心得】C 这三个字都是左形右声, 我可以根据声旁记读音, 形旁猜意思。D 以后, 我还要多做分类梳理, 把基础打得更加扎实。
叠字成语 A.姗姗来迟B.咄咄逼人C.彬彬有礼D.历历在目 【选词】四月的风轻抚过窗外的叶, 那些奋斗的青春记忆________。
写作妙招 丰富而具体的物象,可以形成细节场景, 让概念化的词语更有画面感。 【练笔】示例: (原句) 这里断壁残垣,一片荒芜。(修改) 走在这里, 荒凉感迎面扑来。一排排高低不齐的土墙依然立在那里, 青苔布满了台阶,爬山虎占领了阳台。(原句) 月光皎洁, 校园一片静谧。(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要点梳理”中填入正确的字音和字形。(4分)
和( ① ) 蔼 附和( ② ) 秘 ( ③ ) ( ④ ) 择
2.【选词】中填入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心得】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 )(填字母)(3分)
4.请参照示例,完成【练笔】。(4分)
原句:月光皎洁,校园一片静谧。
修改:
5.下面是小沙梳理《西游记》和《红星照耀中国》后的学习笔记,请你帮他整理。(8分)
(1)“学习笔记”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名著阅读 要点梳理 学习笔记
《西游记》中的妖精 “关系户” A 不少妖精是“关系户”, 如玉兔精、白骨精、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本出身天庭, 一时沦为妖魔,最终返回天界。
“妖二代” B “妖二代”红孩儿本事了得, 他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 用“三昧真火”打败孙悟空, 最后被观音收为善财童子。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区领导人 “叛逆者” C有很多红区的领导人, 在少年时代都是“叛逆者”, 如毛泽东、彭德怀都抗争过自己的封建家庭。
“拓荒者” D“拓荒者”贺龙痛恨国民党暴政, 一把菜刀闹革命,带领几人从收税人手中缴获枪支, 在湖南建立起一个苏区。
(2)小沙想用一个“修”字梳理孙悟空的成长,他做了如下两种解读,请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情节,各举一例帮他印证。(4分)
远追先贤,雅致生活
风雅是古代文人的标签,文字是风雅情怀的载体。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让我们借文字以窥古人的雅致生活。
6.你们学校初三年级准备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8分)
(1)人生的旅途会遇到许多人,有的只是擦肩而过,有的却可性命相托。请按照交情由浅到深的顺序为下面的词语排序。(4分)
①莫逆之交 ②形同陌路 ③一面之交 ④泛泛之交
(只填序号)
(2)朋友相交,或兴趣相近,或精神相契,或出于仰慕之情。如能与古人交友,你最想选择下面哪一位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想象你与他相逢的场景,并表达你交友的愿望。(4分)
陶渊明 杜甫 刘禹锡 宋濂
7.请围绕古代文人“雅事”的关键词完成表格。 (10分,每空1分)
雅事 解读 古诗文名句
听雨 窗前听雨灯下思旧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观雪 庭前观雪如赏春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候月 更深待月清辉照夜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抚琴 弦奏宫商曲传雅韵 ⑤_________________, 阅金经。——刘禹锡《陋室铭》
赏花 花开有时春意无尽 ⑥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寻幽 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山水有情,慰藉心灵。“野芳发而幽香, ⑦____________”,慰藉欧阳修左迁滁州的失意; 柳宗元谪居柳州, 寄情小潭, 只百许游鱼“往来翕忽,⑧___________”。
酌酒 何以抒怀唯有杜康 杯斟薄酒, 心怀家国。且看范仲淹“⑨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甲】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溪①道中玩雪
明·高濂②
往年因雪霁③,偶入西溪,何意得见世外佳景。日虽露影,雪积未疏,竹眠低地,山白排云,风回雪舞,扑马嘶寒。玉堕冰柯,沾衣生湿。遥想梅开万树, 目乱飞花, 自我人迹远来,踏破瑶街④十里,生平快赏,此景无多。因念雪山苦行,妙果以忍得成。吾人片刻冲风⑥,便想拥炉醉酒。噫,恣欲甚矣!虽未能以幽冷摄心,亦当以清寒炼骨。
(选自《四时幽赏录》)
【注】①西溪:杭州的一处景点。②高濂:明代作家,曾在北京任官,后隐居西湖。
③霁:雨雪停转晴。④瑶街:这里指大雪覆盖的道路。⑤冲风:迎着风雪。
8.下面对句中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日更定矣”的“是”字,以成语“自以为是”来印证,可解释为“正确”。
B.结合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余拏一小舟”中的“拏”可解释为“用”。
C.根据“念无以为乐者”的意思推断,“因念雪山苦行”中“念”字可解释为“想念”。
D.根据“拥毳衣炉火”的意思推测,“拥炉醉酒”的“拥”应该是“困”的意思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生平快赏,此景无多。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4分)
A.甲文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超凡脱俗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B.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大雪,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寂寥凄清。
C.乙文“梅开万树,目乱飞花”,寥寥八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眼前所见梅花盛放,随风纷飞的场景。
D.两文对雪景的描写各具特色,甲文重在写大雪后的寂然与苍茫,乙文重在写风起雪舞时的浑然与壮阔。
11.雪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落在文人们的心间。几百年前西湖的那场雪,不仅抒发了张岱遗世独立,独赏美景的闲情雅致,更 ;而西溪道中雪后胜景,不仅让高濂得见世外佳景而畅快肆意,更 。(4分)
寻常人家,美好生活
为了把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美丽乡村西部行》系列纪录片栏目组对外征集纪录片脚本。你们研学小组想用下文编写脚本应征,请完成以下任务。(22分)
会做梦的葡萄
刘予儿
①春天,是一座葡萄园苏醒的时候。
②在新疆的天山南北,从低处的盆地到高处的山前戈壁,睡在土里的葡萄树依次醒来。
③这时,玛纳斯①的葡农都要进行一件最重要的劳作——挖葡萄。他们早早地来到山前的酒葡萄地里,用齿耙挖出在土壤中睡了一冬的葡萄树,将藤条重新搭上架子,等待它们醒过来。
④其实,埋在土里的葡萄树早已经睡醒了——它们在自己长长的美梦里笑醒了,被身上萌动的花芽痒痒醒了。它们等人给自己翻身、松土,等人将自己舒服地搭上桩架,好一路向着天空和盛夏攀缘。
⑤挖葡萄和埋葡萄,是葡萄园里最繁重的活儿,吐鲁番人往往需要从外面雇人来干。我在木垒②就听说了一件事:白羊村的一个农民每年都在冬麦播种后把家里的农械收拾好,然后带几个人翻山到鄯善③的葡萄园去打工。冬天埋葡萄,等到来年三月份,再替雇主挖葡萄。其间,吃住都在葡萄园主的家里,主妇顿顿都做拉条子拌面、手抓饭和薄皮包子。这个农民,像候鸟一样在鄯善干了七八年挖、埋葡萄的活儿。挖葡萄时手握坎土曼④,秋天在自己的农田里,再换成铁锨、 头和镰刀。鄯善几乎家家都有葡萄园,有干不完的活儿,葡萄挖出来后,还要上架、清沟呢。葡萄成熟时,男人女人弹起乐器,跳起麦西来甫舞。有时,男主人支着脑袋,盘腿坐在葡萄架下,什么都不想,又好像,在想没人知道的最甜蜜的事儿。那个农民越来越觉得,他们过的是世上最美好的生活。几年后,他真的留在了鄯善,娶了一个漂亮的鄯善姑娘,后来也有了一座自己的葡萄园。
⑥埋葡萄,首先要把葡萄从架上取下来,顺着沟垄,把葡萄藤放进下面的沟槽中。长到一定年龄的葡萄树也有腰骨,有时要用脚踩进沟里。所有葡萄藤的根部都是一个深沟,这个深沟就是让葡萄睡觉的。葡萄躺在沟里过冬,要压着。直接用土埋不行,因为葡萄藤都比较粗,它跷着腿,还侧着身,睡不平展。这就需要用一种草先把它苫⑤着,上面再覆盖厚厚的土层。这样,葡萄才能在舒服透气又保暖的环境中,进行五六个月的漫长冬眠。
⑦从前,在新疆的戈壁滩上,一到秋天刮大风的时候总能看到一种草。这种草圆圆的一蓬,非常轻,风一刮,根就断了,一大团一大团的,顺风滚,常常滚到人家的墙根下或者树下才停住。这种草就是最适合拿来苫葡萄的风滚草。
⑧种葡萄的人常常用木杈、铁杈,追着风滚草跑。这种草到处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种子散播得到处都是。人追上了,就用木杈插上,举着,装到车上。装车回来后,要把它们压扁,压成一个一米见方的草垫子,然后把草垫子盖到葡萄上。上面的土不能压得太厚,也不能压得太实,要留点透气的地方。葡萄睡觉,也需要呼吸。既不能冻着,也不能热着,跟人睡觉一样。
⑨葡萄压好后,会在漆黑而又温暖的土壤中安心地睡一觉,做一个冬天的梦。等到春天天气暖和了,种葡萄的人把上层的土铲掉,再把草小心地揭开,葡萄就出来了。
⑩一个冬天,新疆的葡萄成排成列地在一个个村庄的庭院里睡觉。别的树都站着,只有葡萄树舒服地躺下来,侧着身体。这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睡眠。
人在土地上做梦,葡萄在土地下做梦。葡萄的梦唤醒了人的梦。
在玛纳斯的尼雅葡萄园中,刚从土里搂出来的葡萄藤,简直如朽木死灰,看起来,只能当作枯柴烧了。葡农掸去上面的黏土,只见葡萄的枯皮下竟已发出粒粒新芽。一株葡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年年朽而年年获得新生,芳华重现。
苏醒的葡萄树再度枝叶青翠,硕果累累。它们甜美的果实经由酿酒师的点化,发酵陈酿为一杯杯美酒。这是葡萄的又一次涅槃。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2 日15版, 有删改)
【注】①②③玛纳斯、木垒、鄯善均为新疆地名。④坎土曼:新疆劳作工具。⑤苫:遮盖。
【梦起葡萄园】
12.为了更好地改写脚本,小坪准备把原文中需要拍摄的镜头按时间线梳理一下,请结合原文内容,帮他完成。(4分)
【天山“追梦人”】
13.纪录片将讲述一位“追梦人”的故事,以下人物你认为选谁最合适 为什么 (4分)
A.葡萄园男主人 B.白羊村到鄯善的那位打工人 C.追风滚草的人
我选 ( )(填字母)
【诗意葡萄梦】
14.小沙承担了为纪录片录制旁白的任务。他在阅读脚本时发现小坪对以下句子做了改动,请比较分析,为他选出更适合朗读的句子并说明理由。(6分)
(1)原句: 葡萄压好后,会在漆黑而又温暖的土壤中安心地睡一觉,做一个冬天的梦。
改句:葡萄压好后,会在漆黑而又温暖的土壤中埋一整个冬天。
(2)原句:人追上了,就用木杈插上,举着,装到车上。
改句:人们就用木杈插上追上了的风滚草举着装到车上。
15.小沙读到“这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睡眠”这句话的时候,对“声势浩大”一词产生了疑惑:睡眠为什么能用“声势浩大”来修饰 请联系上下文给他解惑。(3分)
【梦圆葡萄园】
16.改编组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可以舍去,但旁白组认为有了最后两段意蕴更加丰富。你赞同谁的意见,说说你的理由。(5分)
美好生活不仅在远方,也在我们身边。研学小组在读报活动中继续寻找生活的美好。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8分)
【新闻特写】
【新闻时评1】
社会 14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背篓专线”上的温暖
沈靖然
每天清晨,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附近的菜农都要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去城里卖菜。菜农的背篓里,装着蔬果清香,也装着一家生计。因此,当地人亲切地将这条线路称为“背篓专线”。但也有人提出,携带菜筐背篓乘车,又在早晚高峰时段,会不会影响其他乘客 重庆轨道交通方面回应,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
笔者为这个回应点赞。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把优质且有温度的公共服务送达更多群众,当然是件好事。
近年来,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衡性不断提高。落实到衣食住行上,过去城里居民能享受的很多公共服务,村里百姓现在也触手可及。强劲的5G信号联通乡村,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基础水平。
继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障基础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居民的差异化需求,为个性化公共服务“量体裁衣”。
以城乡公共交通为例,对于距离城市较近的乡镇,可在统筹规划后采用公交、轨道交通等方式方便群众出行;而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可采用个性化定制客运的方式满足村民出行需求。
说到底,只有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打造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系统,确保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有删改)
【新闻时评2】
重庆人似乎总能在传统与现代、忙碌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点,总能感受到一种和谐共存的宁静。这样的松弛感,源自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双向奔赴。
当下,网红城市很多。从松弛感延伸出来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成为重庆长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别忘了,留住这份松弛感,离不开城市管理“精描细绘”的托底。
近来再次成为全网热点的“背篓专线”,无疑是重庆人松弛感的体现。从“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的轨道交通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
为了方便菜农,轨道工作人员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近,“背篓专线”还上线了方言版语音播报。“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公共管理服务,自然能彰显它的价值和意义。人始终是核心因素,尊重个体,松弛感才会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松弛感不只是外在的“梳妆打扮”,而是整座城市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舒展的状态。要久久为功地提高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有质感。
(有删改)
17.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配备保洁人员、方言版语音播报等举措,为“背篓上地铁”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B.“背篓专线”正是【新闻时评1】中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均衡性与个性化的体现。
C.【新闻特写】是客观报道“背篓专线”的新闻事实,并不体现出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D.从发表时间和发表媒体来看,【新闻特写】【新闻时评1】都体现了时效性和权威性。
18.两篇新闻时评都针对“背篓专线”表达了作者不同的观点,试概括出来。(4分)
观点
新闻时评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时评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提出,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请你任选两点,结合【新闻特写】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选自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有删改)
选( ),分析:
选 ( ),分析:
20.小沙整理【新闻特写】的采访提纲,发现里面有些内容不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完整。(4分)
“背篓专线”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对象 菜农罗光明 保安陈全兴
采访问题 问题一: _________(2)________问题二: 这么辛苦, 为啥非得进城去卖菜 问题三: ________(3)______
少年有梦,抒写生活
21.毕业在即,你们班准备制作一本《少年有梦》毕业纪念册,邀请你参与。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55分)
写作任务 写作要求
任务一 故事分享 一棵小桃树藏着贾平凹的成才梦; 一座葡萄园藏着新疆果农的幸福梦; 一首《中国男儿》藏着邓稼先的爱国梦……请你打开记忆的书简,翻阅曾经的梦想,在《青春故事》栏目中, 以“藏在______里的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任务二 班级寄语 请以班长的身份为毕业纪念册写一篇题为“少年有梦”的卷首语,回顾过去, 激励同学们在未来的青春岁月中依旧保持热爱, 保持梦想,过有意义的生活。
要求:①任务一补全题目写作;②不少于500 字;③不得抄袭;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2024年初中适应性监测
语文 参考答案
【常读常思,学习生活】
1. (4分) ①h é ②h è ③诀 ④抉
2. (3分) D
3. (3分) B 缺主语
4.(4分)示例:银白的月光穿过黄桷树的指缝落成地上的霜花,教学楼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路灯微黄的光在夜色里弥漫开来,织成一张柔软的网,把整个校园笼罩在睡梦里。(对“月光皎洁”和“校园静谧”有具体的描写即可,各2分)
5. (8分)(1)(4分) A 白骨精不是“关系户”
(2)(4分)示例:悟空的紧箍咒是一种约束他的方式,比如他打死白骨精变的老公公,唐僧念紧箍咒是对他的惩罚;孙悟空也经历了自我的德行修养。他打死六个强盗被批评就使性子一走了之;后来被驱逐,他磕头拜别,可见他懂得了感恩,是一种自我成长。(外部约束2分,自我成长2分)
【远追先贤,雅致生活】
6. (8分)
(1)(4分)②③④①(全对得4分, 对两处以上得2分)
(2)(4分)那一天,我和刘禹锡相逢在他的陋室(1分),我说:禹锡先生,我来自千年后的时空,特别爱读您的《陋室铭》。您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高洁傲岸的德行操守都是我为人处世的明灯,指引着我成长(2分)。我能做您的朋友吗 (1分)
(场所想象合理1分,交友的理由标准和自我介绍2分,请求1分)
7. (10分)
①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水中藻、荇交横 ④盖竹柏影也
⑤ (可以)调素琴 ⑧乱花渐欲迷人眼 ⑦佳木秀而繁阴 ⑧似与游者相乐
⑨浊酒一杯家万里 ⑩燕然未勒归无计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8. (3分) D (A.“是”的含义是“这”, 代词; B.“每”的意思是“划、撑”; C.“念”的意思是“考虑”)
9.(4分) (1)(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我)这一生赏过的最快意的美景,像这样的不多。
10.(4分)C (“梅开千树,目乱飞花”是“遥想”,是由此景联想而来。)
11.(4分)不仅抒发了张岱遗世独立,独赏美景的闲情雅致,更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天地广大,人、物渺小的感慨(任选其一即可)(2分)。不仅让高渡得见世外佳景而畅快肆意,更让他感悟到忍受艰难困苦方能有所收获的道理(2分)。(其他来自文本的感悟也可)
【诗意生活,市井烟火】
12. (4分) ①苏醒 (1分) ②苫葡萄 (1分) ③沉睡或做梦 (1分) ④埋葡萄(1分)
13. (4分) 此题分层赋分。
选B可得4分。他为了挣钱来鄯善打工,留在鄯善成了家并有了自己的葡萄园(2分)。他想过鄯善果农的美好生活,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2分)。
选C可得2分。为了找到足够的风滚草,他们四处追逐,并把它们压成草垫子,完成了苫葡萄的工作。
选A得0分。他们没有“追”的具体行为,也没有明显的“梦”。
14. (6分)(1)原句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埋在地底一冬的情态(1分),朗读起来比改句更富有诗意,更有感染力(1分)。且长短句搭配,节奏富有变化(Ⅰ分)。
(2)原句运用连续几个短句分解人们追风滚草的过程(1分),更加有动感且节奏明快(1分),朗读起来更有欢快之感 (1分)。
15. (3分)用“声势浩大”来修饰的原因是:(1)“一整个冬天”表明睡眠时间长(1分);(2)“成排成列”表明数量多 (1分);(3)“一个个村庄的庭院”表明范围广(1分)。
16. (5分) 此题分层赋分。
赞成旁白组可得5分。 段借葡萄梦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但主题显得不够丰富(2分)。加上最后两段,写葡萄的两次涅槃,借葡萄的苏醒和变化成酒(1分),深化了文章中心,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分)。
赞成改编组可得3分。 段之前已经完整地写了挖葡萄和埋葡萄的过程,且 段借葡萄点明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分)。再写葡萄醒来显得多余,可以舍去(1分)。
17.(4分)C(【新闻特写】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18.(4分)①我们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2分)。②我们应提高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有质感(松弛感)。或重庆的松弛感离不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托底 (2分)。(抄原句每个观点只得1分)
19.(6分)示例1:选①记者从视觉的角度选取菜农清晨在地铁口等待首发车的场景,抓住“一排排背篓整整齐齐码放”“菜农们赶紧起身,挑起担子、背起背篓,纷纷涌进车站”等细节来突出场景。/从听觉的角度写了“哐当哐当……”“嘿咗”等声音,形象地表现菜农搬菜上地铁的场景。
示例2:选②作者主要引用被采访的对象菜农罗光明和车站保安陈全兴的话来表明他们的感受。示例3:选③叙述了.清早菜农等待进地铁的场景后补充了石船到市中心有四五十公里的距离的背景。/在叙述了菜农陆续进地铁,保安陈全兴帮助菜农上扶梯的情景后,补充了“背篓专线”形成的背景和调研情况。(一点3分,任意·2点得6分)
20. (4分)(1) 了解菜农乘坐(1分)“背篓专线”(1分) 的情况
(2)地铁开通给您卖菜带了哪些方便 (1分)
(3)为方便菜农,你们 (轨道交通)提供了哪些帮助 (1分)
【少年有梦,书写生活】
21.评分标准
类型 情境 内容 结构 语言
一类(50-55 分) 情境把握准确写作目的明确读者对象分明写作角色合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选材新颖内容充实 构思巧妙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过渡自然 词汇丰富手法多样准确流畅
二类(44-49 分) 情境把握准确写作目的明确读者对象较分明写作角色较合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实选材适当内容具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过渡较自然 词汇较丰富手法较多样准确通顺错别字极少
三类(38-43分) 情境把握较准确写作目的较明确读者对象较分明写作角色较合理 较符合题意中心较突出感情较真实选材较合理内容较具体 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楚详略较得当过渡不够自然 词汇不丰富比较通顺错别字较少
四类(33-37分) 情境把握基本准确写作目的基本明确读者对象不够分明写作角色不够合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太明确感情不够真实选材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具体 结构不够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详略不够得当过渡不自然 语言不够通顺表意不够清楚错别字较多
五类(0-32分 情境把握不准确写作目的不明确读者对象不分明写作角色不合理 偏离题意无写作中心感情虚假选材不合理内容单薄 结构散乱条理混乱缺乏详略没有过渡 语言不通顺表意不清楚错别字多
注:1.作文任务一、任务二,标题不完整或无标题扣2分。
2.字数不足5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到3分为止。
非正常与不完整作文评分细则
非正常作文及评分标准
抄袭 照抄过半,视为抄袭, 10分以下
照抄少于1/3, 视为引用, 正常给分
拼凑 照抄试题卷内容,视为抄袭, 10分以下
宿构、套作、扩写 原则上不超过四类文最低档(33分) 给分
改写 就原材料进行合理改写, 正常给分
认识错误 20分以下
内容不完整作文评分标准
字数在100字以下, 10分以下
字数在100-200字, 10-20分之间给分
字数在200-300字, 20-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