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极地地区大单元整体教学--粤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极地地区大单元整体教学--粤教版七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10 23:52: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极地地区》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 粤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秦岭站“——极地科考的价值与挑战 教学思路: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一条课程标准: 根据南、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性。
四、教材分析
南北极地区教材内容设计比较简单,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因纽特人的家、冰雪大陆、极地科学考察与极地保护。这些内容在教材组织上是递进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首先,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终年冰封。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极地地区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人类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篇洁净的土地?引出保护环境、实现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利用。极地地区包括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该注意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气候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差异。
五、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对前面各类地区和国家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知道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当前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思维具有形象性特点,但是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且自控能力较弱,很难长时间担心学习,所以在初次学习一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太过于抽象,用直观的区域位置图、景观图片等帮助学生认识区域,走进区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加强理解,注意总结方法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六、单元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根据资料认识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七、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1.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八、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课时 1.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根据资料认识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学法大视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 极地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根据资料认识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南极、北极气候 特征的差异对比。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师:播放视频:我国新建设的秦岭站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建设秦岭科学考察站?秦岭站的独特设计与极地的环境有何联系? 通过视频认识我国的秦岭站,提出疑问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与当地自然环境存在地理联系,引入极地地区的学习。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极地科考的价值 【问题思考】 师:秦岭站建立后,回国的船只可能会带回哪些物品? 生:阅读材料,思考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课堂讨论】 师:南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与动物资源的认识。 生:读图总结。 师:南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举例。 生:讨论。 【合作探究】 师: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你能解 释其原因吗? 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 【分享讨论】 师:介绍南北极的我国科考站分布,说明目前的考察站点。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进展分享: 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与相关视频,说一说我们目前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哪些项目进展? 【拓展】 师:一年中什么时候去极地探险、考察最适合? 师:为什么南极建站、开站时间一般选在2月?我国考察船一般什么季节向南极地区出发? 通过课堂讨论认识南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感受极地地区资源的多样性,同时教师贯穿环境保护的教育。 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深刻认识我国在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提高学生自学归纳能力。
二、极地科考的挑战 【小组探究】 探究一:秦岭站的设计亮点 展示材料:秦岭站的设计特征 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总结归纳秦岭站的建筑特点 探究二:极地地理环境与科考站特点的联系 ①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师: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材料一:右图为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曾测得-88.3℃的极端最低气。 材料二:法国在南极观察站观测到92.5米/秒的风速,是12级风的3倍。 材料三:南极洲的年平均降水仅为55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是雪。 总结:说明极地地理环境对科考站建筑的影响。 ②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哪里更冷? 师: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 (提示从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与阳光反射方面思考) 探究三:极地地理环境保护 展示材料,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问题链探究,逐层深入理解南北极的自然环境特点。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知识内化】 师:根据本节课知识,写一份倡导科学合理开发极地地区的演讲稿
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