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2.通过走访当地历史悠久的企业、走访身边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老人,了解农业、手工业及相关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情况;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从社会制度来看,中国是什么国家?你知道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具有哪些特征吗? 教师总结讲解: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主要具有三大特征。一,从政权归属来看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属于公有制。三,从分配方式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那么我们国家是如何实现这些特征的呢?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制定宪法得以保障。那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呢?这就要从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学起——三大改造。(板书课题)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自主预习提示 什么是三大改造(概念)。 为什么改造(也就是三大改造的背景,分别阐述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怎么改造(改造的方式) 改造的怎样(结果和影响) 新课学习 问题一:什么是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1953年——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由此确立,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二:看材料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土地改革后,农民得到了土地,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制约因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背景一) 背景二:农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问题三:遇到这些问题改如何,你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国家又是如何解决的? 同学们回答:鼓励农民合作互助来实现资源互补。 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具体方式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过程: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高 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完 成:1956年基本完成。 作 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人民收入增加了。(看看社员自己怎么说) 手工业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改造情境相似,所以课本就未详解。 问题四: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1)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开始:1954年 方式: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局于领导地位) 高潮:1956年 创举:赎买政策(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 问题五:三大改造的影响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教师强调: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问题: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