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1.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薄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研制的原因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科技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你喜欢仰望星空吗?那耀眼繁星可曾打动过你?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璀璨星河,那些星星代表的,是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漫天星河,走进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一起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全班分成四个科研团队,分别是: 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后,介绍本团队的以下基本信息: (1)研究方向(内容) (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 (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 1.【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展示环节】 学生展示:两弹一星团队 教师总结:通过展示,我们得知了两弹一星的基本信息: 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五个)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论从史出,结论: (1)保卫国家安全。 (2)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3)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材料三:有的外国人说:“在原子弹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材料四: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帮助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够了。 材料五: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重保密。 ——以上材料皆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论从史出,结论: (1)技术空白。 (2)中国工业落后。 (3)缺乏资料,外国研究成果严重保密。 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我们却取得了上文所述的成就: 出示材料: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时间7年零4个月4年4年零7个月2年零8个月
如此伟大的成就,我们靠的是什么? 是人,是一帮当时按照今天的定义可以被称为“青年人”的人。 材料六:现在大家最称道的中国科技成就之一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之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它是在封锁的条件下,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进行的。尽管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受到多重外部环境的封锁,但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比如我们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从原子弹发展到氢弹,比当时法国更早地爆炸了氢弹,比美国、英国、法国的速度都要快。另一个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了石油。中国如果不能发展自己的石油工业,我们的建设就不可能很快地前进。当时的科研主力也都是20一40岁左右的青年,如果我们现在把青年定义为45岁以下,那么当时中国科学基础的建立及在世界上初露锋芒、有所表现,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批青年做出来的。 ——周光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是千千万万个在这条战线上隐姓埋名的战士,共同铸就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我们来看其中的代表人物: 邓稼先(1924-1986)——愿得此生常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播放歌曲,视频,了解邓稼先的故事 1941年,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博士学位后9天即返国。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为人知。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 一纸军令赴楼兰,隐形埋名数十年, 两弹一星尽显忠,去时青丝归来翁。 钱学森(1911-2009),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在应用力学及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航天与喷气推进、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被美国人断言,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是举世罕有的天才。钱学森用他的天才智慧,为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钱学森回国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只是恰逢其时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伟大的是中国人民。 ——钱学森 于敏 (1926-2019)——一生辗转三千里 氢弹能挡百万师 工作条件艰苦,与原子弹研究共用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每周只有10个小时计算时间都在夜里,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大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于敏 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两弹一星元勋。 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几十载,是什么,在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投身科研,攻坚克难。 是爱,是对祖国的爱,是对人民的爱,熔铸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这也是他们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材料七: 这是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我们的人民欢呼的场景,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八: 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论从史出,结论: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展示环节】 学生展示:载人航天团队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教师总结:通过展示,我们得知,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飞天之旅开始,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成功返回地面,再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再到如今的空间站交会对接,2013年6月20日、2021年12月9日、2022年10月12日的三次太空授课,我们的航天事业一直稳步前进。 我们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 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九: 材料十: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当时中科院先后投入了40多个单位、一万七千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国防部网站《“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部分科技工作者姓名首次披露》 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863计划”“973计划” 论从史出,结论: (1)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攀登。 (2)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2.【忧国忧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展示环节】 学生展示:袁隆平团队 教师总结:通过展示,我们知道了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和他的籼型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被推广到很多国家和地区,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是教科书上的人,我们曾处在同一个时代,可我们亲眼看着传奇变成了历史。今年,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时,网友自发做图,深深怀念着袁隆平。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你;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我想我遇见过您,在饭桌,在田地,在人间; 人间的每一缕炊烟都是对您的思念;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让我们吃饱饭的人,而怀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 我们要牢记袁隆平爷爷的嘱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做一粒好种子。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 【展示环节】 学生展示:屠呦呦团队 教师总结:通过展示,我们知道了屠呦呦的成就,她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探讨: 从这些科学家和航天员身上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从这些科学家身上看到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3.【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成果 类别文化成就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林则徐》、《英雄儿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时代的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材料: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4.【提出问题,情感升华】 (1)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2)我国科学文化的巨大成就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阅读教材第三目“材料研读”内容,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我们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我们有足够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文化自信,才有,抵御外辱的铮铮铁骨,才有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4)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听,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铮铮誓言,每一句都有力量! 视频: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学家铮铮誓言 5.【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对祖国一腔赤诚,对事业无限执着,群星闪耀,他们毕生探索,只为中国。 升华:二十大,习近平讲话: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 2022年10月16日,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这是我们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同学们,你未来的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你的一小步,就是国家的一大步,希望大家能像科学家一样,爱国爱党,守正创新,将自己的梦融入国家的梦,不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唱响壮丽的青春之歌!同样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设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部分,是为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学生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薄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首尾呼应:激励学生成为闪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