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6: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说出其伟大意义,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技术、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等,感受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史实,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课标: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
学习目标
1 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国防军事、航天航空)
3 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
科技文化成就
2 忧国忧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农业、医学)
我的课堂我做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全班分成四个科研团队,自主预
习,合作探究,四个团队分别是:
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
袁隆平团队、 屠呦呦团队
成果展示:介绍本团队的以下基本信息:
1.研究方向(内容)
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
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
1 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展示:两弹一星团队
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五个)
【P92材料研读——论从史出】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2.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3.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1.保卫国家安全。
材料三:原子弹研制之初,有的外国人说:“在原子弹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材料四: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帮助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够了。
材料五: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重保密。
——以上材料皆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1.技术空白。
2.中国工业落后。
3.缺乏资料,外国研究成果严重保密。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材料六:
“两弹一星”之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它是在封锁的条件下,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进行的。尽管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受到多重外部环境的封锁,但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比如我们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英国、法国的速度都要快。
当时的科研主力也都是20一40岁左右的青年,如果我们现在把青年定义为45岁以下,那么当时中国科学基础的建立及在世界上初露锋芒、有所表现,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批青年做出来的。
——周光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
(1924-1986)
愿得此生常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6
钱学森(1911-2009)
一生辗转三千里 氢弹能挡百万师
于敏 (1926-2019)
工作条件艰苦,与原子弹研究共用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每周只有10个小时计算时间都在夜里,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大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于敏讲话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思考:我们应该学习这些科学家的什么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阅读下面史料,分析“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七: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材料八: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 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展示:载人航天团队
航天技术取得辉煌成就
(1)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攀登。
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材料九:
图片资料
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2)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材料十:“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当时中科院先后投入了40多个单位、一万七千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国防部网站《“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部分科技工作者姓名首次披露》
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制定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863计划
973计划
展示:袁隆平团队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 忧国忧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930.9.7-2021.5.22)
1973年,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解决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右)
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
展示:屠呦呦团队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
2 忧国忧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1月9日,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青蒿一握,水二升,
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
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深深植入当代世界,
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这些科学家和航天员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些科学家和航天员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探讨
3 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红岩
青春之歌
东方红
茶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取得的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天宫——空间实验室
蛟龙——载人潜水器
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大飞机——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结论:
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拥有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思考讨论:我国科学文化的巨大成就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1)从小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
(2)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味科技的力量。
(3)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阅读教材95页“材料研读”内容,谈一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自信,才有抵御外辱的铮铮铁骨,才有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
国防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医学
文化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 氢弹1967 东方红1号 1970
钱学森 邓稼先
载人航天
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双百”方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毕生探索
只为中国
群星闪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图片来源:
新华社
图片来源:
新华社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 2022年10月16日,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