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下表为秦简记载的地方行政运作执行状况。由此可知,秦朝( )
序号 行政运作 总数 按律令行政 自主行政
1 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20
2 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 7 3
A.地方行政决策有所增强 B.律令行政有一定的缺陷
C.基层治理模式趋于成熟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2.春秋时期,周平王因对郑国不信任而互换“质子”;周桓王亲自率领陈、卫、蔡等诸侯国联军与郑作战,结果蜀桓王失败。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已经无法推行
B.中央集权已经开始衰落
C.诸侯国全力屏藩王室
D.诸侯国成为王室的威胁
3.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4.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线……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5.有学者认为,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的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行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由此可知(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
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
6.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盟约,互相称王,公元前325年,蔡阁君主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进行了五国相王。这反映了当时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诸侯间矛盾得以解决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贵族阶层被官僚取代
7.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8.苏洵《嘉祐集》记录:“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与此可以看出北宋( )
A.中央集权强化 B.军民训练有素 C.信息传递迅速 D.募兵政策有效
9.《蔡忠惠公文集》载:“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这反映了
A.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B.唐代节度使拥兵自重
C.宋代分割宰相的权力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政务混乱
10.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A.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11.有人认为,宋代的成就,既不像以效法“道德”取胜的周朝,也不同于效法“功力”取胜的汉唐,而是“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进而维持了统治的稳定。这主要体现了
A.宋代忽视儒家伦理道德 B.宋代制度革新作用显著
C.汉唐尚武风气成为主流 D.科举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12.自秦朝开始,中国形成了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其中,宋朝中枢权力机构实行
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一省制
D.三公九卿制
13.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
B.士族品行高洁
C.皇权相对孱弱
D.选官制度先进
14.唐代以两都为中心,每隔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一共设置了一千六百多所驿站,配有二万五千多驿夫。除了传递消息外,驿站还负责出行官员的食宿问题。驿站中还专门设置了办公场所,让官员在途中也能处理公务。这一现象( )
A.加重了普通民众负担 B.源于统治疆域的辽阔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反映出社会经济繁荣
15.据《诗经》记载,成汤时期”“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至武丁时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在此情况下,商统治者( )
A.着力加强王权 B.建立起集权统治 C.以尹直辖地方 D.实行了外服制度
16.汉武帝一面颁布“推恩令”,利诱各王国推恩子弟,裂土封候,以削弱诸侯王国;另方面,却先后封皇子刘闽、刘旦、刘背刘髀为齐王燕王、广陵王昌邑王而四位皇子终武帝一朝,均不曾实行“推恩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服务于大一统的现实需要 B.对王国问题的认识不足
C.源于血缘亲情的伦理考量 D.推恩令政策实践的反思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摘编白《金石萃编*泰峄山刻石》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讳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祜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根摆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皇帝”推行何种制度使得“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制度设计和(宰相)祎之反抗敕令的制度依据(不得照抄原文)。皇帝敕令最终执行的结果说了什么问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即诸侯国)屏国。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
(2)据上述材料概括诸侯有何义务?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材料四: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汉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历来是王朝政治史研究的重心所在。从中央决策出发,观察地方军政的落实方式及效果,这是通常的研究角度。事实上,一些临时措施被采纳,逐渐吸收为范例,固定为制度,往往出自地方性事件的“倒逼”。地方政治与军事施为的实际状态,既是中央政策贯彻程度的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中央的决策。
——摘编自邓小南《过程 空间一宋代政治史再探研》
(2)根据材料二,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命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方按律令行政的执行状况,没有律令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秦朝地方行政运作执行存在一些问题,“日臻成熟”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C项;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由“周平王因对郑国不信任而互换“质子”;周桓王亲自率领陈、卫、蔡等诸侯国联军与郑作战”可以看出诸侯国对周王室具有一定的威胁,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当时依然实行分封制;B项错误,当时中央集权还没形成;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的设立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正确;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A排除;密折制和军机处均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二者并不矛盾,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4.D
【详解】根据材料“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晋‘遂灭祁、羊舌……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可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县制,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但还没有取代分封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县制的产生方式有征伐、平叛、合并等,产生方式并不单一,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行省制可以从金朝和蒙古政权制度中找到原型,表明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D项正确;材料未能呈现制度实施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制度继承的问题,与军政因素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了元朝行省制受到金和蒙古制度的影响,没有体现效果,不能得出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自立为王”“进行了五国相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诸侯不再统一尊奉周天子为王,反映出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即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但不代表礼乐制度不复存在,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诸侯逐渐强调,周王室衰微的现象,没有体现诸侯之间矛盾得以解决,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贵族阶层被官僚取代的主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不符合题干内容,D项错误。
7.A
【详解】根据材料“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可知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官员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但他们受到了专制皇权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商品经济较落后的朝代也有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排除C项;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地方虽拥兵百万,而天子呼召之即至,表明宋代强化了中央权力,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宋代时期军民训练素质,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强调信息传递状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评价宋朝时期兵制,没有涉及募兵政策效果,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据材料“枢密院要兵则添……三司但知支办衣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和三司都是宋代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机构,故C正确;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唐朝三省,故A错误;材料与唐代节度使制度无关,故B错误;枢密院和三司不属于明朝,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容,注意与具体朝代对号入座,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枢密院要兵则添……三司但知支办衣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0.C
【详解】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体现的是第一原则,但是其他的三个选项均属于分权,属于第二个原则,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B
【详解】根据“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进而维持了统治的稳定”可得出宋代通过制度方面的改革,包括科举制的完善,进一步巩固的统治,B项正确;宋代理学创立,重视伦理,排除A;汉唐尚武风气成为主流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科举与消除割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2.B
【详解】二府三司是宋朝设立的,B正确;A项是隋唐时期设立的,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只设中书省,因此元朝中枢权力体系是一省制,题目问的是宋朝,故C项错误;D项是秦朝设立的,排除。
【点睛】“元朝”是关键时间信息。
13.C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东晋、南朝门阀势力强大,世家大族在政治上非常强势,导致皇权孱弱,从而使依附于皇权的母后、外戚和宦官没有机会进行专权,故选C项;东晋南朝没有母后、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孱弱,并非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士族品行高洁和选官制度的先进,故排除A、B、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驿站中还专门设置了办公场所,让官员在途中也能处理公务”可知,唐朝的驿站制度能够传递消息,方便官员在出行过程中办公,因此是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对于维护帝国统治具有重大作用,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驿站的影响,而不是驿站制度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驿站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影响,并不能体现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至武丁时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是商朝疆域广阔,为了统治广阔的国家,商朝实行了外服制度,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该制度有利于商朝控制其统治的广阔区域,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商王加强王权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集权统治,排除B项;尹是内服官,材料实行的是外服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颁布“推恩令”,还是继续分封皇家子弟,都是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都是服务于大一统计的现实需要,A正确;B项不符合“推恩令”这一点,排除B;CD项与主旨不符合。
17.(1)制度:郡县制。
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制度设计: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制度依据:审问刘祎之的敕令未经中书省、门下省同意。结果说明:皇权至上,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官僚制度设置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
【详解】(1)制度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这一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涉及及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其中审问刘祎之的敕令未经中书省、门下省同意,因此是违制的。说明:材料中皇帝敕令最终执行的结果是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官僚制度设置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
18.(1)西周的分封制。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
(2)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缴纳贡赋;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
(3)制度: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4)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5)特点: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详解】(1)制度一问,根据材料二“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是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主要是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
(2)根据材料一“以藩(即诸侯国)屏国”、材料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等信息,可以从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缴纳贡赋、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等角度概括即可。
(3)制度一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弊端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诸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回答。
(4)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行省制度的推行、行省的权力等角度回答即可。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际统一、开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回答。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19.(1)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2)相权威胁皇权。设置内阁制,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
【详解】(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涉及到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所以这个答案也就明确了,材料二既涉及到三省又涉及到六部,所以答案就是三省六部制。
(2)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要从加强皇权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可,废丞相以后,明初是通过设置内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3)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结论,在回答是主要突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之类的答案均可。
20.(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论题: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阐述:秦朝时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设置州刺史,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分析】(1)
“演变”,据材料一信息“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由材料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由材料信息“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材料信息“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从周朝实行分封制的角度补充。
(2)
本问是开放性设问,首先,根据材料二信息,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地方政治与军事施为的实际状态,既是中央政策贯彻程度的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中央的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秦朝时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及其影响;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设置州刺史及其影响等角度分析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