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近代中国
“近代”不单单是时间(1840~1949年)概念,而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以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一系列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化)
近代中国历史的大主题:面对列强侵略和封建制度落后,回答“中国向何处去?怎么救中国?”的问题。即:
把落后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国家改造成先进的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富强、民主的国家。
整体目标—任务:(1)民族独立自主——反侵略(学习西方与反侵略的辩证关系——列强为什么能侵略中国?)
(2)国家民主富强——反封建(尊重传统与寻求变革的辩证关系)
主题分解: 阶级更替·接力:(各阶级“小我”目标与整体目标的辩证关系、契合关系)
主题1:民族意识的觉醒、发展与实践; 1.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主题2:经济工业化(生产方式变革); 洋务派-洋务运动
主题3:政治民主化(政体改革); 立宪派-新政立宪
主题4:思想解放(观念转变);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主题5:近代外交意识萌发与实践 ; 3.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主题6:军事近代化(体制、装备) ; 革命派-辛亥革命
主题7:教育近代化(学制、内容) ;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主题8:科学技术近代化(译介、创新); 4.无产阶级:新民主义革命(民族独立·1949)
主题9: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等。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民主富强)
本课学习任务与知识结构
学习任务: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结构: (分析本课标题、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出层次,构建知识结构)
史实性概念:
1.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
3.边疆危机
(西北、西南、东南)
4.甲午战争
5.瓜分狂潮
史论性概念:
1.反侵略、反封建
2.救亡图存
3.近代化的探索
4.宗藩(朝贡)关系
5.现代外交(条约)
6.民族意识觉醒
英法美等列强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经济上:工业化
政治上: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法等国,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政党政治。
思想上: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强调自由贸易等。
外交上:殖民扩张与争霸,积极开拓海上贸易。
科技上: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鼓励科技发展。
军事上:建立近代化军队,用工业革命的军事成果武装军队。
中国要想不被侵略,该怎么样?
时间 过程 史实 纲领
1864年 失败
1859年 挽救危局 1856年 转折
1855年 全盛 1853年 建都 1851年 爆发 1843年 酝酿 学习任务——阅读·思考:
(1)结合地图,阅读教材内容,复述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2)根据地图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分析其特征。
(先想从哪些方面切入,再具体概括)
(3)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又为什么会失败?
“拜上帝会”(组织)
《资政新篇》
北伐、西征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南京)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59年
《资政新篇》
学习西方
1853年
《天朝田亩制度》
反映农民要求
土地: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产品: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分田照人口;无处不均匀
理想:“四有二无”
史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移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
东王、北王、翼王上奏天王请征办米粮:“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粮米,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摘自张德坚《贼情汇纂》
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逆工业化
空想性:绝对平均、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未实施)
封建性:自身封建化,不能冲破封建体制
指导思想的不合潮流
政治体制的难逃窠臼
学习任务——精读史料,深化思维、拓展认识:
(借助主语、连词、标点、核心史实、概念等的提示找准、找全关键信息;给信息分层、分点;读出史料的层次性-言外之意)
//
//
空想性: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未反映农民要求,不能调动革命的积极性和力量
除旧难、布新更难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代表工业化的先进阶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缺乏先进组织形式(宗教)等。
先进性:来自于对近代化国家的了解,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傅煜呱《维多利亚城远眺》1854年 布面油画
香港艺术馆藏
从维多利亚营房东眺皇后大道 1846 设色石版画
十九世纪中期,香港最热门的购物地点当属皇后大道。
一、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则上下情通……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暗柜也……
一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自专其利……
一、兴银行。……
一、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准其招民采取。
一、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
一、兴市镇公司。立官严正,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洪仁玕《资政新篇》
学习任务——重点知识记忆与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后来,“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据此可推知
A.赋税征收的手续日趋简化 B.中央政府的权威得到提高
C.地方督抚的实力日益增强 D.激烈的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C
戈登指挥常胜军进攻太平军(绘画)
天父杀天兄,总是一场空,
打包回家转,还是作长工。
---摘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领导集团的四分五裂
学习任务:
假设与探讨:假设它推翻了清政府,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出路问题” 吗?
主要败因:
提示:
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封建的东西。因此,它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见长江中洋轮船“速如奔马,疾如飘风”,“变色无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虽欲不忧而不得也!”(1861年夏)
——薛福成《庸庵笔记》
“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1861年秋)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洋务运动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口号
指导思想
近代军 事工业
近代民 用工业
海防(军事体制)
文教
19世纪60——90年代
内忧外患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先阶级后中外
国家民族的“内忧外患”-落后与被侵略
李鸿章:“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
同光中兴?回光返照?
抬棺出征
反割台斗争
朝鲜;中国;日本;世界局势等
民族意识
变法与革命
学习任务——阅读·思考:
(1)结合地图,阅读教材内容,概括甲午战争的主要史实。
(2)思考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失败说明了什么?。
同治(1862-1875)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布新不除旧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不能认识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所在。
怎么办?
1840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太平天国
1894
中日甲午战争
1861-1895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
瓜分狂潮
兴中会
如何救亡图存?
如何构建近代化国家?
本课学习任务与知识结构
学习任务: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成效?
怎么办?
成效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