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7: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海昏侯墓金饼
西汉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田庄经济)
公元前
154年
公元184年
七国之乱
黄巾军起义
公元前
202年
刘邦建立
西汉
王朝兴替
重大事件
公元9年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
东汉
公元前
140年
汉武帝登基
公元前
138年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公元105年
蔡伦改进
造纸术
西汉
新朝
东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
割据
混战
名存
实亡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背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承秦制-帝国重建
材料十六:“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平淮书》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避免战争、回归田亩、稳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承秦制-帝国重建
3、汉承秦制
(1)政治制度:
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材料一:“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 诸侯王表序》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承秦制-帝国重建
汉初诸侯王的势力强大
同姓王在封国内是国君,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
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据39个郡。“籓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人口:各诸侯国的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辖地区人口数的一倍。
3、汉承秦制
(2)七国之乱: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叛乱三个月内被平定。
材料十八:“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材料二十:(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时代 措施 影响
汉高祖 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异姓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同姓诸侯王势力膨胀,给汉朝统治埋下隐患。
汉景帝 削夺诸侯封地 引发吴楚等七国之乱。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承秦制-帝国重建
帝国机器的转向——从“无为”到“有为”
“无为”之效:
社会稳定了
矛盾缓和了
经济复苏了
生活回升了
“无为”之患:
皇相关系问题
王国膨胀问题
豪强乱法问题
边地匈奴问题
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思想遵循:尊崇黄老
经济政策:宽简舒缓
边地策略:和亲休战
况且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老,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张荫麟《中国史纲》
(一)政治举措: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酎金夺爵
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材料五:“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史记》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材料一:“西汉初期,丞相大都开国功臣,备受礼遇,被赋予选任臣僚、执行赏罚、先斩后奏、政策决行等大权。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的会侵夺皇权。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提拔了一些低微人士入朝为相,并频繁更换宰相。”
材料二: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制衡。 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侍从官参与决策,丞相等负责执行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一)政治举措: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朝。
(一)政治举措:
材料: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
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迟至东汉后期被视为通例,从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右职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张三因孝顺母亲美名远扬,被地方官员举荐给中央。
地方举荐
参加由中央组织的考核
(策问)
中央考核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一)政治举措:
4、十三州部刺史。
5、任用酷吏。
材料六:“‘刺’即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秦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或监郡御史。刘邦时废置,惠帝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时刺史制度成为定制。”
给皇帝打小报告?
累死累活工资低?
中央特派员?
州刺史:六百石
郡太守:二千石
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传车周流,匪有定所”
州刺史职责:“六条问事”
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
2、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百姓
3、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4、二千石选署不平
5、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
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材料七:“(酷吏义纵)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酷吏王温舒)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史记 酷吏列传》
(二)经济举措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木有钱了怎么办?好焦虑
材料九:“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币制混乱,物价飞涨。权贵富商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威胁中央。”
材料十:“(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史记 平准书》
材料十一: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史记 平准书》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三)思想举措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表法里,融汇阴阳
材料十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繁露》
版画《汉代太学与独尊儒术》
材料十八:“(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 元帝纪》
(四)对外政策
1、出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河西四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丝绸之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二、西汉的强盛——武帝时代-帝国巩固
(四)对外政策
1、出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河西四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丝绸之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设立察举制 选拔范围广,提高官员质量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州部刺史 促进地方监察,加强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经济 改革币制 改用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重农抑商,抑制富商大贾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算缗告缗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财政收入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设五经博士 中央设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汉四郡
北击匈奴
通西南夷
丝绸之路
1、王莽代汉: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皇帝 世系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宣帝 武帝曾孙 17岁 25年
元帝 宣帝长子 26岁 16年
成帝 元帝长子 19岁 26年
哀帝 元帝之孙 19岁 6年
平帝 元帝之孙 8岁 6年
孺子婴 宣帝玄孙 1岁 2年
三、东汉的兴衰——理想与现实-虚伪或真实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改革中许多措施是完全的托古改制,没有任何必要,劳民伤财。”
2、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材料六:“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刘秀
三、东汉的兴衰——汉祚中兴与帝国困局
2、光武中兴
(2)光武中兴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牌。
③思想上:重视儒学。
材料九:“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
——【汉】仲长统《昌言》
三、东汉的兴衰——汉祚中兴与帝国困局
东汉画像砖——田庄的酿酒场景
材料十:“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
——《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
3、东汉衰亡
(1)背景:
①政治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正直官员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材料十一:孤儿寡母:“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势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
三、东汉的兴衰——汉祚中兴与帝国困局
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化
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试图夺权,宦官得宠
地方: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
经济独立,武装割据
借道察举,累世公卿
豪强地主势力做大
材料十四: “东汉末年,大姓、名士处于左右政局的重要地位,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广泛地控制农村,文化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东汉皇朝瓦解后,他们是各个割据政权的骨干,三国政权的上层统治者主要也是从老一代到年轻一代的大姓名士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论》唐长孺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加剧,豪强跋扈,农民生活困苦
地方长官拥兵自重
三、东汉的兴衰——汉祚中兴与帝国困局
3、东汉衰亡
(2)过程:
①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称“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②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真题:东汉末期,中央政府严格执行官员回避本籍制度,甚至不允许本籍人士出任该地区的行政首长,但地方强势宗族势力已牢固地控制了地区性的所有资源。由此可知,这时期的东汉(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地方王国势力再度膨胀
C.强势宗族控制了中央政府 D.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一)史学
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乡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
四、两汉的文化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乡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
伟大的精神独白——司马迁与《报任安书》
“司马迁是了解并重视士节的人,却忍受了最没有尊严的第十级的至极侮辱活下来,这对他是多么残忍的决定……苟活,就是为了《史记》……这是何等雄伟的人格!他对自己为什么而活在清楚不过。他给自己设了一个超越现实,超越当下时代的梦想,并愿为此付出智慧、劳力乃至屈辱的代价去实现。即便是经历了不可思议的非常变局,他都还是忠于自己的理想,硬撑着完成这本书。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确切的达成了自己的至高目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杨照《昂扬的帝国精神》
(二)文学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三)医学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 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
四、两汉的文化——汉祚中兴与帝国困局
(四)科技
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东汉张衡地动仪,《灵宪》
(五)数学
1、《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六)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材料六:“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再利用,故而《九章算数》分类以“方田”(计算田地的面积)“粟米”(交换谷物的比例问题)“衰分”(按等级比例分配)“少广”(由已知面积求边长)“商功”(工程方面的体积计算)等等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分类……在《九章算术》中,只有遇到实际例子和少数公式上会进行计算,而原理性内容作为理解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的发展仅仅依靠极少数数学家不加证明的洞察给出进步,对于体系的发展本身是致命的。”
——《古今数学思想》
四、两汉的文化——汉祚中兴与帝国困局
一、汉初政治经济
1、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2、黄老无为,休养生息
3、汉初问题
二、汉武文治武功
1、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监察
2、北击匈奴、河西四郡、丝绸之路
3、收归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三、东汉兴衰
1、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
3、豪强地主
4、州牧割据
四、两汉的文化
1、经济发展
2、文化活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