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7: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三彩男装女俑
唐代
课程标准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即国家由统一到繁荣强盛再到分裂的过程。
重难点
隋的统一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藩镇割据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东晋南朝的汉族政权与北方相比,死气沉沉,每况愈下。北方自北魏孝文帝以来,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经济逐渐发展,文化日益上升。均田制断断续续地推行,逐渐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稳定了农业生产。
一、隋朝的兴亡
3、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隋炀帝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材料一: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范文澜
一、隋朝的兴亡
材料三:“洛阳是水陆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储运物流中心。洛阳接近江淮、江南地区,人口南迁加快了江淮、江南的开发,粮食产量足以供养洛阳,并为北部边防提供后勤保障。……隋炀帝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淮安)。同时征发淮南10多万民工疏通邗沟。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开凿永济渠,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黄河,北达涿郡。610年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杭州)。”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南北经济交流、沿岸城市发展、南北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顾炎武
1、北宋时期,随着对东南地区财赋依赖程度的加深,不得不定都于无险可守的开封,依靠“漕运四渠”获取其它地方,尤其是东南地区的财赋资源,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
2、元、清两代,游牧、渔猎民族入主中原,地域博大,为了便于对全国的控制,定都于北京。明成祖“天子守边”,亦定都于北京。为了获取南方的经济物资,元朝开通了京杭运河,明清更是视漕运为经济命脉。
拓展——“运河与政治”
1、运河开凿的条件:
(1)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2)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3)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4)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5、灭亡:
(1)原因:
隋炀帝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材料五: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 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 每月200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100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10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100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一、隋朝的兴亡
1、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关陇集团: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无文武分途之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1、民本思想的实践
2、健康的政治风气
3、体制创新、避免失误
4、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
5、太宗的个人因素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政治统治——恢复与鼎盛
(2)武则天:唐高宗死后不久,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武则天为何可以称帝?
(1)北朝遗风
(2)家族关系
(3)个人性格能力
武则天面对的困境
(1)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2)传位问题带来的困扰
(3)性别带来的压力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政治统治——恢复与鼎盛
(3)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姚崇》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政治统治——恢复与鼎盛
武力征讨,
督府管辖,
册封政策,
和亲联姻。
帝国盛世的宏伟气象——经济进步、疆域民族
北方民族交融、
南方经济发展。
北方动荡,汉族南迁。
劳动资源,技术引进。
自然环境,水利之便。
战神李靖夜袭阴山,
挑战东亚霸主地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民族交融
边疆开发
国家巩固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材料九: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原因: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②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疆重镇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名称 兵力 治所
平卢节度使 37500人 营州
范阳节度使 91400人 幽州
河东节度使 55000人 太原
朔方节度使 64700人 灵州
河西节度使 73000人 凉州
陇右节度使 75000人 鄯州
剑南节度使 39000人 益州
岭南经略使 15400人 广州
北庭节度使 20000人 北庭
安西节度使 24000人 龟兹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2)过程:755 年,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 8 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于 763 年被唐平定。
材料十一:“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长面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郎。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加风。”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幽州
睢阳
洛阳
潼关
幽州
南阳
灵武
成都
睢阳
南阳
洛阳
长安
潼关
幽州
(3)影响:
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由盛转衰;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材料十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垂老别》
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安史平叛的“姑息之政”
材料十二: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解读:唐朝虽然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在平定过程中,地方军事实力膨胀,唐中央又广设节度使,进而导致藩镇林立。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拥兵自重
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尹源传》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 9 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材料一:“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四帝,播乱五十秋。”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材料二:“(安)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新五代史 安重荣传》
解读:本条史料是对五代各国兴亡以兵,政权更替频繁的生动描述。安重荣生于唐朝末年,在后唐官至振武巡边指挥使。石敬瑭起兵后,安重荣率千余名骑兵投靠,深得石敬瑭器重。石敬瑭称帝后,安重荣不满于其向契丹臣服,滋生出起而代之、重整山河的念头。安重荣曾目睹后晋建立的全过程,很清楚石敬瑭之所以能上台,根本不是因为德泽深厚、天命所归,靠的只是兵强马壮,并有契丹为援。正因如此,安重荣对石敬瑭颇为不屑,并对心腹们讲:“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