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7: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萌芽——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发展——商和西周
目录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但过程中有曲折和反复。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
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
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
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
学会用火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一)、旧石器时代
2、文化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1、主要特征:①打制石器、②从事渔猎和采集、③群居生活、④已学会用火。
3、组织形式: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从东到西,遍布南北。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长江和黄河流域。
思考点(p2)
(二)、新石器时代
1、含义:
①磨制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起源④饲养家畜⑤修建村落定居生活。
2、文化遗址:
“新早仰大河,新晚龙红良”
3、组织形式: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独具特色、兼容并蓄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红陶
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红山文化玉龙
龙山文化蛋壳陶
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文明成就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Ps:仰韶文化可分为半坡、姜寨等几种类型。
时间 地域 代表性文化遗存 特征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辽河上游
典型器物为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
代表器物为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总结提升】
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新石器时代
1.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
2.大量使用陶器
3.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
社会
黄河流域
黄河中上游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彩绘陶器、栽培“粟”
养猪较普遍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黑陶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进入奴隶社会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1.打制方法制造石器;
2.渔猎采集;
3.群居生活;会使用火
一、起源——旧石器vs新石器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产生军队、监狱
国家形成
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出现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2、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3、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二、萌芽——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二、萌芽——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1、国家初始形态具备:三皇五帝时代
(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实行禅让制。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炎帝
帝喾
帝尧
帝舜
黄帝
三皇
五帝
二、萌芽——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羲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程,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
——钱穆《国史大纲》
认识:
(1)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
(3)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2、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
(1)存续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2)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②中央设有官职③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二、萌芽——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夏传子
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1.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2.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二、萌芽——从部落到国家:夏朝
学思之窗(p5)
1.概况:
约前1600年—约1046年,由建立,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又称殷或殷商。
3、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2.商朝文化:
(1)甲骨文
(2)青铜文明
三、发展——商和西周
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
(一)、商朝
史料实证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充分利用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进行互证
殷墟遗址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发展——商和西周
司(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商朝内外服制度
三、发展——商和西周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史记·殷本纪》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礼记·表记》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尚书·周书·酒诰》
根据材料,总结商朝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三、发展——商和西周
答案:
(1)商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实行王位世袭制,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
(2)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3)通过占卜制度和祭祀制度加强商王的权力。
三、发展——商和西周
1、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二)、西周
三、发展——商和西周
2、政治制度: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分封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王室子弟(鲁、晋、燕……)
先代贵族(宋、杞……)
异姓功臣(齐、秦、楚……)
西周分封示意图
2、分封对象:
(1)分封制
三、发展——商和西周


卿大夫

诸侯
庶民
01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03
管辖食邑
05
得田而耕,
缴税、赋役
02
管辖国邑
公-侯-伯-子-男
04
服务,食禄
分封等级示意图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三、发展——商和西周
材料一:周王室通过军事殖民方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成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依据材料,指出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1、巩固政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
材料二:当然,分封制发展到后来,并不像原先构想的那样上下一体,由于诸侯多数与京师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又由于自然经济关系,各地互不往来,各自为政,自由发展,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这样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割据局面。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依据材料,指出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3、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统治
4、权利与义务
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较强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5、特点: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②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没有实现中央集权③以“授民授土”为主要内容④族权与政权相结合。⑤地方诸侯权利较大。
6、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②加强了周朝的统治③封国遵行“周礼”,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④不利于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格局埋下隐患。
1、分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2、分封对象:王室子弟(鲁、晋、燕……)先代贵族(宋、杞……)异姓功臣(齐、秦、楚……)
※分封制
Page ②将每个宗族内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同宗中的支配和主导地位;①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将每个宗族内其他儿子分立为小宗,居同宗中的从属和次要地位;(2)宗法制三、发展——商和西周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三、发展——商和西周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的
四个儿女各自说了自己当继承人的理由:
大儿子是二夫人所生,他说:我最有才能
二儿子是大夫人所生,他说:我最有勇气
三女儿是大夫人所生,她说:我最受疼爱
小儿子是大夫人所生。他说:我最有学识
请问周天子应该传位给谁?为什么?
三、发展——商和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总的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三、发展——商和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礼乐制度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三、发展——商和西周
如何称呼“死”: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3)礼乐制(补充)
礼: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乐: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等级 乐舞
王 八佾(yì)
诸侯 六佾
卿大夫 四佾
士 二佾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三、发展——商和西周
(2)农业: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骨耜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3)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三)商周的社会经济
三、发展——商和西周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三、发展——商和西周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