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渐”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科举制已实行了1000多年
B.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的八股取士思想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中国的科举制维护君主专制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
2.1854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建立了文官制度,二者共同点是( )
A.同时以甄别作为补充 B.缘于政府应对战争的需要
C.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D.成立了专门的文官委员会
3.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民。”反映了古代官员考核的哪一特点( )
A.考核重德尚能 B.重视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C.考核方法完善 D.重视对考核过程的监察监督
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批评何种制度的弊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有学者指出:“(唐朝时)如果以资产作选举的标准,则等于承认兼并,亦即促成小自耕农为佃农。过去的经验,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各世族必攫取大帝国的税收来源,使官僚组织僵化,因之而使全国瓦解。”作者意在说明 ( )
A.增加资产缴纳户税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
C.佃农一般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D.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6.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 )
A.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B.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
C.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 D.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7.下表是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宰相总人数的比重。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科举出身人数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 1 3.4%.
唐高宗 13 31%
唐宪宗 17 58%
唐懿宗 17 81%
A.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C.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D.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集权
8.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9.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该表内容( )
材料 来源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柴。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杜牧《不寝》
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
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
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
10.《宋史》记载,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受命为左正言(谏官)的当日,就弹劾枢密使勾结内侍,窃弄威柄。《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因不满乐工奏技,诏成都府优人许朝天等补教坊,左正言刘随与监察御史李纮先后进谏,许朝天等遂罢归。这体现了宋朝的监察制度( )
A.以卑驭尊 B.机构臃肿 C.崇文抑武 D.台谏合一
11.下表为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 人)
总人数 拥有科举功名者 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 过新式教育者 有前清为官或 任差经历者
185 134 46 139
这一现象( )
A.源于科举制废除的操之过急 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反映了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 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12.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后来又增加“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一环节。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克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 B.推动文官制度不断发展
C.改变了以德选官的原则 D.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13.如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 )
明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
初考 再考 三考 最终等第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平常
初考 再考 三考 最终等第
平常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未予考核 平常 不称职 不称职
A.考核是官员升迁的唯一依据 B.已建立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
C.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 D.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
14.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15.1929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1930—1931年先后公布了其他各种考试法规,1933年和1935年,几乎所有法规都进行过两次大幅度的修订。抗战爆发以后,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法,以满足战时需要。这反映了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是( )
A.因时而变 B.内容齐全 C.平等开放 D.种类繁杂
16.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连贯性
17.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主要是打击世家大族 B.更加公平公正
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18.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第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企业由商人出资,合股的资本为商人所有,公司按照自己的规范章程制度管理。企业在政府监督之下,但是盈亏全归商办,与官无涉。这种经营方式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加快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C.阻碍了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 D.抵制了西方列强政治侵略
19.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20.1855年,英国内阁颁布了第一个文官制度改革法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到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补充规定,文官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
A.英国选官制的公平公正 B.生产力发展下的制度调整
C.英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民众对参与政治的愿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硕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栓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材料四 “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阐明“癸卯学制”体现的时代性。结合所学,简析“癸卯学制”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现代意义上的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制度的建立,该法律规定“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须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政务类官员对政党负责,事务类官员对上级服从,后者“并非服从他个人,而是服从那些非个人的制度,因此,仅仅在由制度赋予他的、有合理界限的事务管辖范围之内,有义务服从他”…“在行政体制的半科学、准司法、办事和幕僚的那个部分中,就应该做出长期任职规定。而在行政体制的较高层次上,即在那些任职官员对政策问题具有影响性的地方,特别是对那些行政首脑来说,则应该避免长期任职”。
材料二1920年,美国通过了《文官退休法》。1923年、1949年美国分别通过了《职位分类法》和《新职位分类法》,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1939年通过的《哈奇法》(《政治活动法案》)重申禁止文官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1950年通过了《工作考绩法》,1958年颁布《培训法》,1970年制定了《联邦文官收入比较法》,等等。这些法案在《彭德尔顿法》的基础上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调整,直到1978年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才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的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施雪华《不断自我调适中的美国政治体制》
(1)有学者认为美国文官制度实行“三个分离”,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表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在确立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B
6.C
7.A
8.B
9.A
10.D
11.C
12.B
13.D
14.D
15.A
16.D
17.B
18.A
19.D
20.B
21.(1)主要表现:减少考生资格限制,扩大录取人数;规范考试管理,追求公平公正;考试内容丰富,注重经世致用;改革创新制度,强化君主专制。
(2)评价:积极:考试权独立在制度层面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务员选拔的法制化进程;公务员选拔注重公平与择优原则;公务员考试内容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不足:考试与任用服务于国民党一党专政;公务员考试的面试程序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公务员考试录取人员的实际任用不理想。
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录用机制的公平公正;坚持有法必依原则;积极借鉴和综合多方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22.(1)制度:察举制;世官制。
(2)制度:九品中正制。时期:魏晋南北朝。
(3)制度:科举制。时期:隋朝。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 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4)时代性:注重教育法制化建设;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实行分科教育;新旧教育内容并存。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或统一了全国学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23.(1)表述:①政治与行政分离;②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③长期任职与非长期任职分离。
(2)特点:①历时长;②与时俱进;③曲折性和渐进性;④通过立法方式得到规定;⑤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意义:①稳定了文官队伍,提高了文官质量;②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③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