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4.南宋学者叶适说,秦王朝“破坏封建而为郡县”,做到了“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使“匈奴遁迹自屏,不敢争衡”。据此观点,秦朝通过郡县制
A.发挥了地方自主性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拓展了王朝的疆域
D.实现了长治久安
5.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嫡子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受神权思想影响
6.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改革最主要的区别是( )
A.是否涉及政治改革 B.是否涉及经济改革
C.是否由有地主阶级领导 D.是否涉及军事改革
7.我国的礼乐制度始于( )
A.西周 B.商 C.夏 D.秦
8.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社会经济
C.防止了外敌侵略
D.加强了民族团结
9.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主张以德治为先刑罚为辅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10.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次 46.53%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1.71%
道观念 道 6367次 16.85%
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11.仰韶文化的代表是( )
A.彩陶 B.黑陶 C.玉器 D.青铜器
12.“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3.“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
D.法家“法治”思想
14.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如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种类和造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充分说明
A.古蜀文化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多彩多姿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15.《史记·平准书》记载为:“至孝文时……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这些措施旨在( )
A.彻底消灭匈奴部族 B.善待少数民族部落
C.加强边境守备力量 D.笼络人心巩固统一
1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17.检察监督的权力历来受到中央政府重视。汉代为了对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采取的措施是
A.盐铁官营 B.独尊儒术 C.设置刺史 D.均输平准
18.晋厉公(公元前580-前573年在位)被弑后,悼公受大臣拥立时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这表明( )
A.晋悼公完全受到大臣的拥戴 B.卿大夫掌握了晋国大政
C.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 D.晋国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19.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大致位于下面年代标尺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20.如图为西周时期周康王赐给盂的“大盂鼎”铭文拓片,共 291 字。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赐予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各诸侯国。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确立了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
C.促进了华夏认同观的初步形成 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
任务一梳理知识
(1)根据下面表格的分类,将下列历史人物的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
①刘邦②蔡伦③张角④张仲景⑤陈胜⑥司马迁⑦刘秀
(2)简述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
张仲景: 司马迁:
任务二观点论证
(3)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
任务三思考感悟
(4)杰出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2.历史展览是向民众普及历史知识,实现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某校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公众举办了一次历史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展览二:中外史学著作
《史记》 《历史》
作者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记述内容 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 但是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1)请指出展览一中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以及本质区别。你认为中国的新思想不能像欧洲的思想潮流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据材料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
23.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滑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嬴政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干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外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2)进一步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并指出秦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治上的表现。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D
6.C
7.A
8.A
9.D
10.A
11.A
12.C
13.B
14.B
15.C
16.C
17.C
18.B
19.D
20.C
21.(1)
(2)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理。
司马迁:编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3)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2.(1)同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封建专制)。本质区别:西方(欧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东方(中国)是儒学思想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因素:①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③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束缚。
共同点:以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
(2)原因:社会生产水平较低;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的状态。
23.(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3)主要环节: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中央官职,即三公九卿制度;废分封,置郡县,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积极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使得政令迅速传达,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
(4)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