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B.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2.《北齐书》在记述元坦身世时说,“初,禧(元坦生父,北魏孝文帝时被封为咸阳王)死后,诸子贫乏,坦兄弟为彭城王(元)勰所收养”。由此可知,北朝时
A.贵族拥有法定的社会救济义务 B.生计堪忧的贵族子弟都能得到救济
C.宗族内部存在自发的救助活动 D.社会救济体现出男女不平等的特点
3.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浸入社会生活 B.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
C.儒家思想影响文化娱乐 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融合
4.中国古代皇帝一般有庙号、尊号、年号、谥号等称谓,下列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 B.开皇、贞观、开元
C.光武帝、隋文帝、唐玄宗 D.汉文、孝文、天宝
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6.有学者认为:“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其中属于“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表现的是
A.确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C.人民公社的建立 D.发动“文化大革命”
7.七国之乱期间,曾受叛军包围胁迫的济北王在汉军平叛后,派人通过汉景帝的胞弟进行游说“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寇·…”后来他被汉景帝削去原有封地,改封为淄川王,治理渤海沿岸被郡县包围的小片国土。汉景帝的这一做法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密切了兄弟情谊 C.根除了王国问题 D.充实了国防力量
8.1881年,英国格拉斯顿内阁敦促下院通过《紧急法案》,规定在紧急情况下,首相可以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无需辩论即行表决;一战期同,议会通过《授权法》,授权内阁可直接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上述现象反映了英国
A.内阁权力的逐步扩张 B.议会的地位急剧下降
C.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D.完成向战时体制转变
9.《周礼》记载,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对诸侯国城邑的严格要求最能体现西周统治( )
A.权力分配,天下归嫡 B.权力继承,天下归姬
C.权力认同,天下归序 D.王臣国土,天下归王
10.明武宗在位期间肆意妄为,内阁大臣多次通过拒绝草拟诏令劝阻皇帝,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一定程度限制皇权
C.推动政治长期清明 D.监察权力过分膨胀
11.1946年4月,根据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立法(宪法原则)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于1947年召开了内蒙人民代表会议,同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1948年4月开始积极推进包括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政协会议的开展。以上做法( )
A.反映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B.标志着三大制度的确立
C.助推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2.“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所说的周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13.现在的山东省又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一称呼源于古代的哪种制度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4.下表所示是三省制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出现( )
尚书省 形成于东汉时期;三国时期,因以尚书台作为独立机构,而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南朝时,正式改称“省”,并设立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书省 曹魏时,因为尚书省成为政务中枢机构后并不被皇帝信任。所以,便将具有秘书机构性质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从而达到分化尚书省职责的目的。
门下省 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于是在晋朝时,又将具有侍从机构性质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
A.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求 B.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提高了中枢的行政效率 D.不利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15.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1832年 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 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
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
16.下图是20世纪初年《申报》上发表的一幅时事漫画,其中文字分别是“立宪”和“专制”。此画作者意在揭示( )
A.维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B.清末政体改革的欺骗性
C.捍卫民主共和的紧迫性 D.批判封建礼教的必要性
17.有学者指出,秦汉以来,中央政府经常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即皇权和相权,二者时常发生冲突。这种局面
A.结束于明太祖在位期间 B.避免了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化
C.有利于政府的高效决策 D.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
18.西周征服殷朝后,把姬姓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去东方,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冲,圈地筑城,长期屯驻……在其相互间,建成了一个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汉水、准水,甚至长江北岸的庞大交通网。该史料可用于论证西周分封制的实行
A.扩大了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D.确保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19.戊戌变法得到了哪些人士的支持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资产阶级④开明地主⑤洋务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
20.朱熹认为:“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史料说明宋太祖的改革措施
A.体现理性的思维和注重实际效果 B.因循守旧难以解决主要政治问题
C.拉拢世家大族势力加重财政负担 D.总体方针明确但具体措施不成功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华文明是最早达到高度文明的共同体之一,经历了长期的内聚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亚洲内陆形成,在国家形成时期和国家发展早期,其核心区在“中原”,其后在核心区与周边区域的互动中逐渐展开。中原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当时相对于周边,更易于积累财富和生产生活经验,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域,也比周边地区更具有制度建构和精细文化发育的能力,终于建构起以庞大的农业为主要基础的统一政权体系。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国家形态,这种国家与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直到20世纪初才告终结。中华文明演进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关系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对比于秦汉来说,辽宋夏金元时期,北部边缘区与中原的互动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摘编自赵铁峰《重新思考明清鼎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国家形态”之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比于秦汉,“辽宋夏金元时期,北部边缘区与中原的互动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3)综合上述,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亚古城帕尔米拉于公元14年成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据当地文献记载,公元18年,罗马将军日耳曼尼库斯为建立与安息帝国的友好关系,遣人到安息帝国的属国梅塞尼。次年,罗马海峡军团来到帕尔米拉。但该军团并未长期驻扎帕尔米拉。129年,罗马皇帝哈德良造访该城,他宣布该城为自由市,并重新给其取名——“帕尔米拉·哈德良”。同时,哈德良允许帕尔米拉城有权根据自己制定的税率征税。哈德良本人推崇希腊文化,而帕尔米拉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哈德良造访后,该城按照希腊建造风格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政治体制由传统的希腊城邦模式逐步向君主制过渡。帕尔米拉也在维护罗马帝国东部边疆安全方面起到了特别突出的作用。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统治期间,帕尔米拉公民获得罗马公民权,向罗马帝国上交赋税的义务得以免除。
——摘编自亓佩成、赵长福《帕尔米拉王国的发现及其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帕尔米拉地方治理的演变历程,并简析帕尔米拉实现罗马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帝国的统治对帕尔米拉发展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贯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专时,晁错上《削潘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
——演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越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越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类。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接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
(1)贾谊和晁错上书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指出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
(3)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D
6.A
7.A
8.A
9.C
10.B
11.C
12.A
13.C
14.A
15.B
16.B
17.A
18.A
19.D
20.A
21.(1)中央一郡县制结构(或专制皇权与郡县制结合,亦或大一统基础上的专制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汉时期,北部边缘区总体上实力落后于中原,中原采取积极进攻和防御的手段。辽宋夏金元时期,由于中原核心区与北部边缘区文化、社会、经济融合的深化,北部边缘区在原初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上,借鉴中原制度组合成为强大、统一的政权,积极向中原推进,表现为辽、金与宋争夺中原,元最终实现统一、
(3)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多元一体的。
22.(1)历程:公元1世纪时受叙利亚行省管辖;公元2世纪上半叶成为自治市;公元3世纪向罗马帝国君主制管理过渡。
条件:罗马帝国的扩张;行省制的推广;罗马皇帝对希腊文化的推崇(帕尔米拉保留较多希腊文化);罗马公民权的扩大(罗马法的广泛推行)。
(2)影响:增进了帕尔米拉同亚欧大陆诸文明的联系;有利于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升了帕尔米拉的政治(军事)地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23.(1)共同问题: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
制度根源: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度。
(2)背景:北宋新政权建立之初,政局不稳;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
(3)措施:削弱节度使职权,由文官担任;杯酒释兵权;设诸路转运使,将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