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受中国政治文明影响较深;曾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权是( )
A.笈多帝国 B.高丽王朝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2.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以下文化表现与下图标注的文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B.②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 20 进制
C.③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④制作了跳舞猴子形象的陶制印模
3.有学者对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学校进行了分类研究,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欧洲城市教育( )
分类标准 学校类型 概况
组织机构 行会学校 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
基尔特学校 由商人联合会设立
教学内容 拉丁文法学校 提供处理商业事务,城市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
读写学校 采用民族语言教学,提供读、写、算等方面知识
A.具有了鲜明的世俗化特征 B.奠定了城市兴起的基础
C.传播了“科学革命”成果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4.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管理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侍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A.日本开启了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在贵族时代地位较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D.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5.中世纪的欧洲,市场交换的价格往往是按照习俗和惯例来制订,其道德的公平成为衡量价格的尺度;16—17世纪,交换的价格逐渐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制订。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取决于贸易中心的转移
6.13世纪的庄园法庭记录中曾出现过以下案件;村民特纳斯及村里其他人在约克福德庄园领主所属的刚收割完的牧场上放牧,违反了法律,但开庭三次争执不下,最终以庄园主人到来并原谅了这些村民而结束。这一案件( )
A.说明中世纪欧洲阶级矛盾弱化 B.是庄园封闭性的体现
C.反映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D.彰显了法律至上原则
7.“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他应受人们的尊重与敬仰。”“他”是( )
A.孔子 B.悉达多 C.耶稣 D.穆罕默德
8.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商业发展领先东方 B.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9.10世纪以后,日本中小庄园领主为保护其土地不受豪族干涉,纷纷将土地“寄进”给中央更有实力的贵族。寄进者担任起一种“庄官”的责任,进行经营管理,并把土地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年贡”贡献给受寄进者。这一现象( )
A.易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 B.促进了幕落体制的形成
C.扩大了天皇的统治基础 D.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10."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中
A.封臣地位低下毫无权利可言 B.封臣的主要义务是向封君进贡财物
C.封君是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D.封君封臣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
11.大津巴布韦古城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周围发掘出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这反映出大津巴布韦( )
A.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开辟了同亚洲的新商路 D.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12.下列对下图所示制度产生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
A.加强人身控制,自由民农奴化 B.土地层层分封,国王权力有限
C.采邑逐渐世袭,王国分裂割据 D.等级制度森严,加强中央集权
13.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以下关于其统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B.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C.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D.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4.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下列属于玛雅文明的成果有
A.种植玉米 B.采用10进位制
C.创造字母文字 D.发明“浮动园地”
15.1565 年,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区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以及军事要地地区定为沙皇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中小贵族。伊凡四世推行特辖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中小贵族经济利益 B.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C.提高辖区军事防御水平 D.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1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奥斯曼及其后继者的力量大部分来自源源而来的伊斯兰教勇士,他们不断地与基督教敌人作战。而信基督教的农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会官员的残酷剥削,愿意接受这些土耳其人,把他们当作将自己从无法忍受的命运中解救出来的救助者。”这说明( )
A.阿拉伯帝国矛盾重重 B.拜占庭帝国内忧外患
C.德里苏丹国分崩离析 D.罗马天主教众叛亲离
17.中古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
A.巩固了天主教对西欧国家的控制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结束了西欧政治的分裂割据状态 D.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8.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
A.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缓和了中世纪的各方矛盾
19.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由他们组成“特辖军团”。这一措施( )
A.扩大了俄国的疆域 B.强化了大贵族的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0.湖北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古时期的世界”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搜集了如下部分素材,该历史兴趣小组研究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
素材1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文字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3
素材2 “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全球通史》
素材3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A.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B.中外交往的拓展与深化
C.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D.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21.俄语“维彻”原来意思为市民会议,是基辅罗斯时期一种城市自治机构,它由自认为是公民的人自发组成,通过集会呐喊的方式表决公共事务。到15世纪时,这一组织在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基本消失,俄语该词的词义也变成了聚众造反的意思。这些变化反映了俄罗斯( )
A.自治机构的消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城市经济的衰落 D.社会转型的失败
22.中古西欧存在着多元的权力主体,主要有教会、国王和贵族。11世纪以后,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逐步成为又一权力主体。这一现象源于( )
A.教会权力的膨胀 B.专制王权的强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摘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最早为城市的重新兴起作出贡献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2)根据材料,总结为了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各城市都采取了哪些手段或方式?
(3)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欧城市的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当时交换的货物有英格兰的原羊毛,佛兰德的用英国羊毛制成的毛织品,西班牙的皮革和钢,以及东方的奢侈品等.意大利在这方面居领先地位,拥有威尼斯、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中心.由于处于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这些城市的市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他们通常从国王那里获得皇家特许状,组成单独的小自治市,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即使是农奴也有机会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上述发展给欧洲商人有机会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这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关系意味着国家更加重视、更加始终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后来的对外冒险事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归纳中古后期欧洲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分析产生这些新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古后期欧洲社会经济新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题
25.阅读材料
非洲东海岸部分地区中国瓷器的出土情况
出土地点 出土瓷器所属时间 瓷器种类
马林迪海岸区-格迪(肯尼亚) 12-17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元代釉里红瓷、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基尔瓦(坦桑尼亚) 12-15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奥贝尔、奥博巴、德比尔、谢赫巴卡布等(埃塞俄比亚) 12-17世纪 青瓷、明代青花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A
6.C
7.D
8.C
9.C
10.D
11.D
12.D
13.A
14.A
15.D
16.B
17.D
18.C
19.C
20.D
21.B
22.C
23.(1)手工业者和商人。
(2)金钱赎买;武装斗争。
(3)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4.(1)新发展:商业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商品贸易范围扩大,城市自治得到发展。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城市的发展,为后来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5.【示例】
论题:12~15世纪,东非国家与中国已存在贸易往来。闻述: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这些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12~15世纪,中国各类瓷器在今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多地出土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当地政权间已存在频繁的商业往来,中国瓷器已远销东非各地。所以、12~15世纪,东非国家与中国已存在贸易往来。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