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 B.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下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
B.我国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C.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法规
3.《四民月令》记载,东汉地方大族三月青黄不接时,进行赈赡匮乏,农闲时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丰收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地方大族的这一做法旨在( )
A.形成地方割据 B.维护封建统治
C.和谐宗族关系 D.稳固依附关系
4.对下图表达历史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社会保险支出比例越高说明该国经济越发达
B.这种现象容易造成西方国家新的社会不公平
C.英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
D.该现象可以推动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5.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百万富翁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人所控制的社会财富也在成倍增长。1945年,美国1%的巨富阶层控制了33%的国民财富,到199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2%.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美国
A.战后经济发展始终领先世界 B.政治选举被大资本家所操纵
C.社会福利制度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彻底激化
6.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变化旨在
A.树立中央权威 B.重视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强化道德建设
7.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说:隋“设轻税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与这一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A.实行“大索貌阅” B.创立科举制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大运河
8.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 )
A.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B.西欧城市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D.基督教会已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9.下图为清朝举行乡约仪式的场景。这说明,清朝( )
A.社会主流价值的弱化 B.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
C.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 D.儒学教化功能的异化
10.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
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11.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据此可知,长孙平( )
A.倡导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 B.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
C.建议政府加强政治统一性 D.提倡粮食储备,解决温饱
12.瑞典政府于50至70年代开始建设巨型的福利国家制度。政府开支占 GDP的比例,1960年这一比重为31%,到1996年为64.2%,上升了33.2个百分点,同时瑞典个人所得税为61%,是世界最高。据此可推断
A.社会矛盾激化使福利政策调整 B.高福利增加国家和个人的负担
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D.利政策有助于阻止经济危机
13.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推行以工代振,缓解社会压力 B.保护劳工权利,化解劳资矛盾
C.建立社保机制,稳定社会秩序 D.借鉴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
14.在欧洲的封建时代,日耳曼帝国彻底地抛弃了罗马的中央行政和财务税收,从根本上改造了这一庞大的政府机构所需要支持的庞大的军队,建立了分层负责的军役制度。封建制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对于军役的承诺,是一定量的土地附带一定量的军役的责任,是将享有封地的权利和服从军役的义务连在一起。这可以说明( )
A.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欧洲封建制的特点
C.庄园主与农奴制度 D.封建领主权利扩张
15.《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皇佑二年,全国出现饥荒。范仲淹在浙西救灾,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一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如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鼓励寺庙住持招募工人大肆兴建,官府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范仲淹的救灾做法( )
A.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 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解决了宋朝皇佑二年的饥荒 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16.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以“斯宾汉姆兰德制”为代表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此后,相继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全国健康服务及社区照顾法案》《政府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等相关政策,不断提升社区公民参与度。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 B.社会贫富差距基本被消灭
C.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成熟 D.基本构建起全面社会保障
17.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命户部下三道命令:一、令每乡各里选一年老者,每月六次持木铎巡于道路,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二、每村置一鼓,遇农时清晨鸣鼓集众耕田,其怠惰者由里老人等罚之;三、民凡遇婚葬吉凶等事,一里之内互相赒给,使人相亲相爱。这一做法( )
A.旨在提倡尊重长者 B.有助于淳厚民风
C.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D.践行了重农抑商
18.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B.尚未产生国家意识
C.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D.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19.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其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0.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代的赋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摇役。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只以成年男子作为赋役对象,允许以“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布代替服役;后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其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试教)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赋役度变化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利用年高有德的老人管理乡政, 在我国由来已久。明政府依据里设里老的经验设立老人制度。见于记载的有:木铎老人。设于各里。明代木铎老人之设,有定额,每里一人。集老人,又叫集市老人、集头老人,设于城乡集市。店老人。明代州县以下没有镇、店,店设店老人。此外,还设有递运老人、草老人、巡街老人、巡捕老人等等。里老是明代老人的主体,其职责主要是“导民善,平乡里争讼”。明初老人的产生由民众推选、官府批准,后来改为官府指令。顾炎武说“近世之老人,则听役于官,而愿为之人,大抵奸猾之徒,欲依势以陵百姓也”。嘉靖从降,老人员缺不补,各州县以及乡里二亭(申明、 族善亭是老人执法行法宣传法制的基本阵地)大都废毁,老人制度日渐废弛。
——摘编自王兴亚《明代实施老人制度的利与弊》
(1)据材料一,概括老人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老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后期老人制度日渐废驰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
——摘编自唐紫叶《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
——摘编自《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创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A
7.A
8.A
9.B
10.A
11.B
12.B
13.C
14.B
15.A
16.A
17.B
18.B
19.A
20.D
21.(1)特点:征收依据向土地、财产转变;赋役形式逐渐货币化;时间逐渐固定;税种日益简化。
(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节约农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2.(1)特点: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加强基层的管理,教化民众,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地方官推广乡约;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
23.(1)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行自治管理。
(2)变化:削减福利项目加强福利服务管理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积极影响: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