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8: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单选题
1.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
2.由印第安人最早培植,并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的经济植物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随着大量爱吃马铃薯的爱尔兰人迁入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他们开始在北美种植马铃薯。这样,来自南美洲安第斯山的马铃薯经过欧洲,就以逆向输入的形式定居在北美大陆了。这说明( )
A.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的最主要食物
B.马铃薯的引进改变了美洲食物结构
C.欧洲在马铃薯推广中起着重要作用
D.早期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新物种
4.清代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包谷(玉米)“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以致“生齿日繁”。上述现象说明外来物种的传入(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
5.除了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物种大交流
C.导致东方世界从属于西方世界 D.导致美洲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
6.下图反映的是( )
A.商业革命的开展 B.马铃薯的传播路径
C.三角贸易的扩大 D.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7.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下列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南瓜原产于欧洲 ②中国人最早种植了葡萄、苜蓿
③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④咖啡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到欧洲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8.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物种类丰富多样。下列项中的食物在明朝已经为民间食用的有( )
①玉米 ②葡萄 ③番茄 ④甘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请结合所学判断,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番茄 D.水稻、甘蔗
10.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生物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全球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科学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大交换 D.“价格革命”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
11.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2.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 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
13.清朝嘉庆年间,番椒(辣椒)传入四川,在烹调中与当地特产的花椒有机结合,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川菜的最终成熟定型。这表明清代中期的四川
A.经济文化呈现兼容性特征 B.长途贩运贸易蓬勃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废弃 D.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14.哈里萨辣椒酱是一种产自突尼斯的辣椒酱,主要材料是塞拉诺辣椒等红辣椒和各种香料、药草,在有大量阿拉伯人居住的国家,哈里萨辣椒酱都是常见的佐料。哈里萨辣椒酱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非洲的物产丰富
C.突尼斯人民的智慧 D.哥伦布发现美洲
15.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引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填空题
16.美洲物种的外传:美洲的番茄由 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用作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 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17.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 的发展。
18.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畜禽物种
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
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 ,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19.番茄的传播
(1)由 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2)明朝万历年间, 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0.禽畜物种
传播 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
意义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21.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有哪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原产于卤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爵著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 云南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南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 1576 1589 1593 1608 1608 1733 1736 1736 1740 1742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材料二 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至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从 17 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十七世纪,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空等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饮食习惯及运输条件的限制,美洲本土种植小麦具有必要性,C项正确;A项夸大“饮食习惯”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和美洲的小麦种植环境对比,排除B项;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小麦原产于西亚,甘蔗原产于印度,排除①②,玉米和马铃薯是由印第安人最早培植,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美洲)。从材料信息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可知欧洲人在马铃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马铃薯是欧洲的最主要食物,排除A项;马铃薯本身就是美洲产的,排除B项;马铃薯原产地是美洲,不是新物种,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不粪而获”,“备荒第一物”,“生齿日繁”,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美洲高产农作物被引入中国,由于其生长条件要求不高,高产等特点,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长,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人口的影响,无法得出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来物种传入对人口的影响,并未提及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材料“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物种大交换,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排除A项;C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导致美洲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材料可知,地图中描述的是从美洲向世界各州传播的信息,这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人口迁移相关,因此结合选项可知是马铃薯的传播路径,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物种的交流,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三角贸易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亚洲、美洲、欧洲为中心,而美洲与欧洲之间没有参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瓜原产于美洲,而非欧洲,①描述错误;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苜蓿原产中亚、伊朗一带,葡萄、苜蓿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物种,②描述错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在美洲,③描述正确;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在非洲,而非美洲,④描述错误。综上分析,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只有一处,A项正确;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食物在明朝已经为民间食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甘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并被作为食物,①④符合题意;葡萄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在明朝以前早就已被食用,②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清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物蔬菜在菜园种植,这是在近代,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玉米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水稻沿澜沧江、怒江、红河向东向南传至珠江流域的闽粤、江浙的吴越和越南的雉越;向西跨越山河传到缅甸及印度;之后,随着中外物资和文化的交流,又传到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再后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所以图中的两种作物应为玉米、水稻,B项正确;原产于西亚的小麦从西亚传入欧洲和亚洲,与图中路径不符,排除A项;番茄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与图中路径不符,排除C项;甘蔗原产地是印度,与图中路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16世纪50年代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逐渐加强的时期,不同大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引起欧洲自然科学家对物种的研究,进而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B项正确;全球航路的开辟确实能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是与题干材料所述并不一致,排除A项;物种大交换由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引起,不是由科学发展促进的结果,同时题干材料中的物种分类也并不是科学发展,排除C项;“价格革命”的表现是物价上涨、贵金属贬值,不会引发欧洲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美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小麦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进入美洲,成为美洲重要的经济作物,促进了美洲贸易的发展,这反映了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小麦在美洲的种植和交易,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没有爆发,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C项正确,排除ABD。
13.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嘉庆年间四川将外来传入的辣椒与四川特产的花椒有机结合,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川菜的最终成熟定型,这说明清代中期的四川经济文化呈现兼容性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蓬勃发展,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错误。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非洲、亚洲和美洲)。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辣椒是美洲特产,哈里萨辣椒酱出现主要得益于哥伦布大交换,D项正确;迪亚士并没有找到通往美洲的航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并未提及非洲的物产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突尼斯人民的智慧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在美国南部种植园出现,后来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美国南部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独立战争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出现前,美国已经出现了种植园经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改善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不是“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6. 西班牙人 食用栽培 番茄新品种 引入中国
【详解】本题是填空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洲的番茄由①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用作②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③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④引入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17.经济和贸易
【详解】根据所学,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8.动物群落
【详解】根据所学,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19. 西班牙 番茄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美洲物种的外传。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番茄从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新航路的开辟也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互动,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0. 美洲 动物群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①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②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1.(1)后果: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黑奴贸易兴起。
(2)积极影响:促进了不同大洲之间物种交流。
【详解】(1)后果:根据材料“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可知,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根据材料“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可知,黑奴贸易兴起。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可知,促进了不同大洲之间物种交流。
22.(1)特点:通过多种路径: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长期持续。
(2)影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详解】(1)特点:结合材料一“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传至福建”、“后逐渐向各地蔓延”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沿海到内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南向北;长期持续的特点。
(2)影响:结合材料二“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根据材料二“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3.(1)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详解】(1)时间轴:根据材料“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入西班牙。根据材料“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可知16世纪中期,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在意大利种植。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可知16世纪末,玉米的传播路径开始向巴尔干地区扩展。根据材料“从17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可知17世纪早期,玉米传播至东欧等地区。
(2)影响:根据材料“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至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根据材料“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知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根据材料“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可知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