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8: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单选题
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从材料可以看出
A.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
2.《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树立君主权威 D.强化社会控制
3.元丰年间,河北发生水灾,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议政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
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石: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神宗:朕意与光同,然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王安石主张节流 B.神宗态度模棱两可
C.司马光主张开源 D.神宗支持王安石的看法
4.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此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这说明
A.废除科举制切断了传统选官途径
B.废除科举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C.废除科举制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D.废除科举制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
5.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6.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判断。进入新时代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发生了改变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行动指南
④确定了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这场战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向世人展示觉醒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也使世界认识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及泱泱大国的实力和尊严。它以敌人的失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这场战争体现的时代主旋律是
A.战略转移,转危为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8.宣统元年(1909年),民政部颁布的《奏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规定:“近年以来,石质古物每为寺僧及不肖匪徒所盗卖,因之洋商络绎将我碑版诸物归本国者时有所闻。国体所关,尤为痛惜。拟由督抚饬属严禁,如有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清政府此举意在
A.打击列强的经济侵略 B.防止文物古迹外流
C.变革文化传承的载体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9.此法实行后,原本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的新政策,蜕变成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甚至批发与零售也被政府官员所操纵,哪怕想做不大的生意,也要先过政府官员这几道关口。这段文字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A.市易法 B.保甲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10.下面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11.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对孔子认识的转变 B.中体西用思想的桎梏
C.近代中国思想的进步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
12.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B.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C.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D.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1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守内虚外 B.强化管控 C.富国强兵 D.兵农合一
14.坚持改革兴而强,中断改革亡而弱,改革与富强程度几乎成正比。可佐证此论的史事是
A.商鞅变法时秦国 B.王安石改革时北宋
C.范仲淹改革时北宋 D.张居正改革时明朝
15.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如图《拖拉机》在1950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
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③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④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填空题
16.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 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 、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王安石变法影响
(1)成效:变法达到了 ,增加了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8.清末新政
①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②时间: 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③内容:改革 、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 等。
④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19.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 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997年 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三个代表 1989年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 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 2007年 上,科学发展关被写入党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年 上,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2018年3月11日,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20.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北宋中期改革
(1)背景:北宋中期, ,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2)过程:
①庆历新政: 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触犯了 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便夭折了。
②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 的目的
(3)结果: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致,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苏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惩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税(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绰改革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初年的赋役制度主要沿袭了前代的赋税制度。在这样的赋役制度下,本应承担较多赋役的地方豪强为了逃避田赋和徭役,便通过勾结地方官员,隐匿人口、伪造文书、修改田则。随着地方贪腐之风日盛,田地被富豪不断兼并,贫苦农民无田却承担重赋,整个国家财政根基受到侵蚀,底层矛盾也不断激化。为应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第一,“赋税合并”,即将徭役跟税收合二为一。第二,“摊派到家”,赋税或徭役直接面向人民。第三,“白银征收”,所有的赋税或徭役均以白银的形式由国家接收。第四,“直收直运”,一切金银均由国家派专人收取。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人骏、赵海月《税制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戊戌变法得到了民众支持,人人争相上书言事,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的强烈愿望,A项正确;梁启超描述的是百日维新时期“人人争相上书言事”的社会现象,不是戊戌变法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变法内容,不能得出变法符合现实需要,排除C项;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的描述有溢美之词,反映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愿望,不能说明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材料是对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的描述,这一措施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打击了旧贵族,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连坐法的影响,排除。故选B。
3.B
【详解】根据材料“朕意与光同,然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可知神宗对变法态度模棱两可,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D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从此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其符合了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故D项符合题意;A项切断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首要表述太过绝对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已经开始,C项错误。故选D。
5.B
【详解】王安石“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的做法,会引起地方官员刻意迎合上级现象的出现,导致很多官员为完成任务而强迫农民贷款,从而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青苗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其执行者身上,排除A项;青苗法短时间内确实会大幅度提高政府的收入,但持续增长却难以实现,排除C项;D项与史实明显不符。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①③可选,B项正确;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没有改变,②不可选,A项排除;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④不可选,C项排除;新进入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可选,D项排除。故选B项。
7.C
【详解】据材料“这场战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向世人展示觉醒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可知,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C正确;A是长征的意义,与材料不符,A排除;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材料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战争,平津战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D排除。
8.B
【详解】根据材料“石质古物每为寺僧及不肖匪徒所盗卖”“如有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可知晚清时期政府注重打击文物盗卖行为,防止文物古迹外流,B项正确;文物盗卖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排除A项;文物古迹至今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是由文物自身的价值所决定的,排除C项;清政府严厉督促地方政府打击盗卖文物的现象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文物外流,并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是政府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后来蜕变为国家垄断市场的手段,故答案为A项;保甲法是对民众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排除B项;募役法是将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是丈量田地、确定田赋等第、增加税收的措施,排除D项。
10.C
【详解】根据“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等信息可知这段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举措众多,搅动了社会秩序,实际上是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选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也没有导致北宋迅速灭亡,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内部变化的信息,排除B。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即将要变法,梁启超把孔子塑造出教主形象是要借孔子减轻变法阻力;1902年梁启超认为孔子只是教育家、哲学家,因为当时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需要利用孔子的形象达到某种目的,因而对孔子做出的是客观评价,综合起来看,说明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人们的认识,D项正确;A项表述属于表象,材料涉及本质,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梁启超,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思想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鲜卑族的文化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到了汉族文化中,故应选B项;经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其汉化措施导致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因此ACD三项表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因此,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C项正确;“守内虚外”“强化管控”“兵农合一”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其统一中国奠定基础,A项符合题意;BCD项改革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排除BCD。
15.A
【详解】从材料题材来看,该画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①正确;材料描绘的是农民围绕着耕地机器设备的情景,表达了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也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②④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此时农业合作化尚未开始,③错误,BCD排除。故选A。
16. 439 均田制
【详解】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
(1)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17.富国目的
【详解】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在宋朝出现“三冗”的背景下进行的,尤其宋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该变法以“理财”为中心,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故此空应该填写为:富国目的。
18. 1901 教育 实业 民族资本主义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的时间是①1901年初,内容是改革②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③实业等。作用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19. 邓小平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 十五大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 新时代 十九大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1989年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十九大上,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范仲淹
大官僚大地主
富国强兵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①庆历新政: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结果: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最终变法措施被废止。
21.(1)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促进了西魏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文言文翻译,解决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意译。概括材料六条诏书,通过修心整顿吏治;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风气;重视农业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加强统治;整顿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知两者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迁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和西魏同属于少数民族,都处在国家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的时期。同时要关注材料的注释——“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首先要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的丞相杨坚,就是后面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综上分析,西魏苏绰改革促进了西魏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2.(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
影响:北方民族间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表现:根据材料“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可知,礼仪文化的建构;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可知,服饰风俗的交流;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可知,声韵之学的互动。
(2)因素: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根据材料“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改革;根据材料“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纳南方贤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可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等方面分析影响。
23.(1)地主和官员勾结,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2)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国家税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本应承担较多赋役的地方豪强为了逃避田赋和徭役,便通过勾结地方官员,隐匿人口、伪造文书、修改田则”可归纳出地主和官员勾结,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根据材料“随着地方贪腐之风日盛,田地被富豪不断兼并,贫苦农民无田却承担重赋”可归纳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
(2)影响:根据材料“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税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结合所学可知,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国家税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