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单选题
1.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始于1913年。相关法令规定,年满21岁的民国男子可报考,是在教育部认可的国内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各项专门学科3年以上的有毕业文凭者,被褫夺公权、亏欠或侵蚀公款者不得参加考试。这些规定反映了北洋政府( )
A.要求官员精干廉洁 B.注重对官员甄别审查
C.对文官素质的重视 D.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
2.晚清主要采用考试选官制度,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文、礼仪、地理、科学、经典和历史等,全面考查考生的知识和修养,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这说明,晚清的考试选官制度( )
A.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B.缓解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D.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2018年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与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相衔接。这一做法体现的是
A.西方文官制度影响到中国公务员制度 B.中国的干部制度被公务员制度所取代
C.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 D.进一步扎牢从严管理公务员的制度笼子
4.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
A.乡绅社会出现城市化浪潮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5.就形式上来说,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继承,而从意义上来说,当代选拔出来的公务员注重德才兼备,就这一点而言,是无可厚非的。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公务员考试完全等同于古代的科举考试
B.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C.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制度有本质的不同
D.考试是选拔合格人才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6.下图是根据《教育大辞典》“奏定学堂章程”词条绘制的学制示意图。关于这一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 )
①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 ②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③成为取代科举制的选官制度 ④学程冗长不利于推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由《胡适家书》可见( )
儿今年本在华童公学教授国文。后,二兄自京中来函,言此次六月京中举行留学美国之考试,被取者留在京中肄业馆预备半年或一年,即行送至美国留学。儿思此次机会甚好,不可错过……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且此次如果被取,则一切费用皆由国家出之。闻官费甚宽,每年可节省二三百金,则出洋一事于学问既有益,于家用又可无忧,岂非一举两得乎 儿既决此策,遂将华童之事辞去。
——《胡适家书》1910年6月30日
A.留学是进取仕禄途径之一 B.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 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的热潮
8.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它反映了
A.文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B.选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C.官员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D.地方自治制度较为发达
9.根据下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最能反映当时
表: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
学堂种类 出身
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
第二级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举人
第三级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贡生(优、拔、岁等)
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西学东渐的逐渐深化
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10.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 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B.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C.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D.深入贯彻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11.这一时期,正式设置了考试院,作为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体现在“五权宪法”框架之内。“这一时期”是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2.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据此可知,当时国民政府
陈祥安,年叁拾捌岁,男性, 四川省中江县公民,应乙种 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 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 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 及格证书此证。 ——中华民国叁拾肆年捌月 日
A.创立了考试选用官吏制度 B.考试选官制度存在缺陷
C.公务员选任制度比较规范 D.选官甄别审查措施严密
1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以确立:两宋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清末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说明( )
A.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C.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 D.制度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治理的需要
14.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A.延续了封建的选官制度 B.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C.实践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D.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15.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
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 D.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二、填空题
16.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国家建立 ,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 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 、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评价: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 制度的基础。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7.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①背景:西学的传播和 的开展。
②过程
时间 措施
戊戌 变法 a.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b.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c.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 新政 a.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b.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2)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3)留学生选官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8.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特点:坚持 的原则。
19.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 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 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等《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痛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内容。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第一个公务员法规的诞生。
_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州,是为清末教育改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体系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北京,成为戎戌变法后推行的新政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括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钦定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的“壬寅学制”颁布,但未及施行。次年十一月,包括《学务纲要》与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各级农工商实业学堂等章程的“癸卯学制”颁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又完备的新式教育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衔奏请立停科举,迫使清王朝于当年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摘自赵福寿主编《邢台通史(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教育改革。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洋政府通过专门法律对文官考试制度进行规定,同时对参加考试的资格进行限制,“褫夺公权、亏欠或侵蚀公款者不得参加考试”,体现了对文官素质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参加文官考试的资格受到限制,并非要求官员精干廉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甄别审查,只涉及对文官考试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哪些人可以参加文官考试,哪些人不能参加文官考试,并没有体现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的选官考试,内容多全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养提升,A项正确。晚清选官制度并未缓解社会危机,排除B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选官考试内容,无法反映选官的公平公,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据材料可知,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纳的重视,尤其是2018年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与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相衔接,体现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C正确;西方文官制度材料未体现,A错误;B违背史实;材料“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就包括“公务员制度”的管理,D错误。
4.A
【详解】根据材料“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1903年......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可知,科举制被废除后,深刻的社会变革,引起教育领域的变革,新式学堂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表现,新式学堂的出现既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也有利于知识分子培养多远的职业观念,推动以学而优则仕的乡绅社会向城市化浪潮发展,A项正确;新式学堂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救亡图存思潮的传播,但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不是由新式学堂的出现所导致,排除B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材料突出强调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制之间的关联性,结合所学可知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理念的继承,但不是对其制度本身的继承,所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创新,B正确;公务员考试是用来选拔现代国家管理人才的,虽然其与科举都是采用考试的方式,但考试内容和录取等都完全不同,所以A错误;C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不是差别,所以C不符合材料主旨;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和小学堂,需要9年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奏定学堂章程”的特点可知,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说法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学制是我国学习时间年限最长的学制,不利于推行,④说法正确,D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①错误,排除A项;这一学制的颁布加速了科举制的废除,并没有取代科举制,③错误,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出洋一事于学问既有益,于家用又可无忧”可知,留学是进取仕禄途径之一,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国内的新式教育的开始,排除C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选拔公职候选人考试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开选拔,经过考试合格后选用,这说明当时文官选拔制度较为规范,A项正确;“甄别审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文官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C项;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末学堂种类实行等级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反映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逐渐深化,排除C。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内容中“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的选拔办法比较科学和严格,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这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A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务员选拔的方式和原则,与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公务员选拔的方式和原则,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所创之五权宪法,于1928年10月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确立五权分立,并于1930年正式成立考试院,掌管中华民国国家考试及公务人员事务等工作,因此题干所述“这一时期”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试院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正式设置,而不是设置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也不是北洋政府时期,更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公务员选拔需要进行考试且合格后颁发证书,说明的是当时选任制度比较规范,C项正确;创立考试选用官吏制度可以追溯到隋朝创建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与考试选官制度存在缺陷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选官甄别审查措施严密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代变迁,科举制度从确立到走向了被废除。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符合隋唐统治者削弱地方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而清末改革废除科举制,表明科举制的僵化已不适应近代中国政府选拔人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科举制度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隋唐和宋朝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排除A项;明清时期和近代中国的科举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隋唐和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规定凡是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资格通过考试担任文官,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是对封建选官制度的否认而非延续,A项错误;实践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与“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不符,C项错误;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借鉴而非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D项错误。
15.A
【详解】随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到来,干部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干部正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党委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带来的弊端开始突显出来。因此,党对现行管理干部的体制必须加以改变。A项正确;“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要求,排除C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考试院 政治 任用 文官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①处填写考试院;②处填写政治;③处填写任用;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④处填写文官。
17. 洋务运动 《奏定学堂章程》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是:西学的传播和①洋务运动的开展。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②《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18.党管干部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特点: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故填空:党管干部。
19.文官
【详解】据所学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知识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①文官运行机制。
20. 公务员制度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①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②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1.(1)特点:立法规范;注重专业能力;录用群体广泛。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旧官吏制度的弊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内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渐进改革,日益完善;趋于法制化,专业化。
(3)独特性: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由材料“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卡特政府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可得出立法规范;由材料“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可得出注重专业能力;由材料“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可得出录用群体广泛。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背景:根据材料“ 19 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根据材料“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可知,旧官吏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内容:根据材料“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可知,渐进改革,日益完善;趋于法制化,专业化。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独特性:根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知,政治立场明确;根据材料“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可知,坚持党管干部;根据材料“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可知,不搞“两官分途”;根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知,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22.(1)特点:逐步推进;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受到国内局势的推动;逐渐系统化。
(2)评价: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促进近代新式学堂发展,培养了近代新式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学在中国的传播,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且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州,是为清末教育改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体系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北京,成为戎戌变法后推行的新政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括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钦定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的‘壬寅学制’颁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逐步推进,并受到国内局势的推动;根据“清末教育改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体系”等信息可知,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根据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的内容和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的内容等信息可知,逐渐系统化。
(2)评价: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清末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促进近代新式学堂发展,培养了近代新式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学在中国的传播,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养,但是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反而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23.(1)特点:多种选官制度并存;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选官标准逐渐完善;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
(2)差异:西方:文官政治中立;重视公正和平等;重视实际能力。
晚清:为君主专制服务;存在身份的不平等;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任子”“恩荫”“荫典”“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可得出多种选官制度并存;根据材料一“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得出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根据材料一“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官标准逐渐完善;根据材料一“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得出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一“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得出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
(2)差异:西方:根据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可得出,文官政治中立;根据材料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可得出,重视公正和平等;重视实际能力。晚清:根据材料二“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可得出,为君主专制服务;根据材料二“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可得出,存在身份的不平等;根据材料二“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可得出,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