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唐律疏议》中北齐的“重罪十条”。据此可知唐代
谋反 谋危社稷 大不敬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
谋大逆 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不孝 忤逆于直系尊长
谋叛 谋背国从伪 不睦 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
恶逆 谋杀或殴打尊长 不义 杀长官、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
不道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等 内乱 乱伦
A.法律的儒家化
B.法律体系完备
C.行政司法合一
D.重私权轻公权
2.《北魏律》“存留养亲”制度规定:对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老病应侍,身边却无成年子孙及期亲可以照料生活,允许通过上请准其奉养老人,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刑。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农耕文明影响了立法精神 B.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C.以礼人法的理念由此开始 D.立法植根于儒家孝的观念
3.在《左传》的记载中,面对叔向的反对,子产只回应了一句:“若吾子之言,侨(子产自称)不才,(考虑)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关于子产铸刑书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社会阶级的新变化②发生在战国时期③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④法治适应时代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田律》《金布律》等秦律文件,内容涉及经济、刑事、行政、民事等诸多方面。而墓主喜仅是一名县吏,在他任安陆令史、鄢令史等职期间收藏了这些秦律文件。由此可见( )
A.秦朝首创以法治国 B.秦朝强调严刑峻法
C.秦律得到广泛实施 D.秦律体系内容严密
5.《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没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6.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 ( )
A.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 B.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C.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 D.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7.春秋时郑国的子产认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可知,子产强调( )
A.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B.要求君主推行仁政
C.构建社会等级秩序 D.借助刑罚维护秩序
8.《云梦秦简》规定“凡官吏有舞弊或贪污受贿者,都将受到很重的惩罚”;《唐律疏议》中也出现了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大明律》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特别将“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条款定为死罪。这表明( )
A.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处理官员贪腐问题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强化
C.中国封建社会已有了民主的法治体系 D.监察制度的强化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9.根据各地出土的秦简材料,《金布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交易的场所和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市场交易过程需明码标价,禁止强买强卖的行为,对马匹贸易进行特殊管理。据此推知,当时( )
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B.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C.重视规范市场秩序 D.强调商业契约观念
10.对于礼法关系,《唐律疏议》解释道:““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罚不可驰于国,答捶不得废于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尤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疏议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 B.德礼和刑罚具有同等的地位
C.社会秩序利于君主权威确立 D.礼法都是维持社会秩序手段
11.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 C.以礼入律 D.轻罪重罚
12.汉代《王杖诏书令》记录了如下案件:“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代( )
A.令不具有法律效力 B.采用严刑峻法治国
C.重视优抚高龄老人 D.教化已与法律合流
13.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
A.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
14.《唐律疏议 名例》在谈到立法宗旨时指出,圣人(国家)立法的直接目的是“防其未然”,其深 远意图则是“存乎博爱”,而圣王(国家圣主)为此之所以要动用刑罚,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做法。由此可见,唐代法律
A.顺应了普通民众的意愿 B.体现了“德主刑辅”的理念
C.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为君主实施仁政提供保障
15.战国时期秦国钱币已用作法律上的奖金、罚款和赎罪金。《秦律》把罚款叫做“赀布”,把赎“黥”“迁”(流放)罪的钱叫做“赎黥”“赎迁”。《秦律》规定对盗窃犯判刑的轻重,所盗窃财物折合成钱的数额是标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
A.秦币通行天下 B.秦法繁复严苛 C.经济犯罪猖獗 D.商品经济发展
二、填空题
16.教化。
(1)理学。
形成 北宋
代表人物 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
影响 ①程朱理学在 逐步建立统治地位。 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朱熹《家礼》和《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乡约。
①创造者:北宋 兄弟。
②范本:《 》。
③发展。
明朝 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 》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
清朝 宣讲康熙帝的“ ”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 》
④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 合流。
17.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1)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 ,周朝有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
(2)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 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18.宋明儒学开始向 ,并发展出 。理学在南宋后期 。朱熹的 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19.
朝代 法律 教化
宋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 (1)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小学》)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元 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 -
明 (1)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 (2)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 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 》 (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20.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导火线:春秋时期子产“ ”,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 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
——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40年,经乾隆审阅后,《大清律例)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的基本内容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其中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如下:结婚的必备条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达到法定年龄。虽然《大清律例》并没有明确规定结婚的法定年龄,但《大清通礼》规定清代的适婚年龄为男16岁,女14岁,这主要是因为历代封建王朝都提倡早婚。禁止结婚条款有:第一、同姓不婚;第二、亲属不婚;第三、良贼不婚;第四、禁止结婚的时间,丧期及父母被四,不得自主嫁娶。
——摘编自张晚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法典。其中,《法国民法典》中规定的结婚条件是:第一、双方当事人自愿,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第二、达到法定年岭,法典规定男未满十八岁女未满十五岁、不得结婚;第三、一夫一妻制,规定第一次婚姻解除前不得再婚;此外,《法国民法典》中规定的结婚的程序:婚姻仪式应公开举行和婚姻证书应两次公告。在禁止结婚条款方面,《法国民法典》规定有:第一、不符合年龄要求的子女,未得到父母同意,不得结婚;第二,直系遵血亲与卑血亲间,禁止结婚;第三、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摘编自李浩培等译《法国民法典》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律例》中婚娴规定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大清律例》相比,指出《法国民法典》在婚姻规定方面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即“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看来,“治理”是“关心、参与”。他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表达了雅典城邦最盛行的治理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摘编自晏绍祥《任人评说的古代希腊民主治理体系》
材料三 19世纪英国政治改革运动中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密尔认为在现代条件下,“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在此制度下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受控精英民主制度)。”与直接民主相比它有很多优越性,起码在处理多数与少数、民主与平等、民主与自由、公共事务与个人自由、精英与大众等各个关系上更为理性和科学。
——谢海霞《代议制民主:找回人类应有的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评析古代雅典的治理思想。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近代英国在代议民主制的框架下权力中心的变化,归纳这一“最好的政体”的基本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中的“重罪十条”几乎都是涉及忠、孝、义等儒家伦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体系的完备,故 B项错误;材料知识涉及司法,没有涉及行政,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重公权而轻私权,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本题中的关键词有“大不敬”“ 不孝”“ 不义”“ 不道”等,这些都是儒学思想。
2.D
【详解】根据“对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老病应侍,身边却无成年子孙及期亲可以照料生活,允许通过上请准其奉养老人”可得出,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儒家伦理的因素,反映出以儒入法的理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耕对立法的影响,排除A;材料与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无关,排除B;“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说明当时奴隶主贵族势力走向衰落,新兴地主势力崛起,只能用法治来救世(法治适应时代需求),B项正确;子产铸刑书发生在公元前536年(春秋时期),《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排中华法系的确立,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为秦代。墓主喜仅是一名县吏,地位不高,却能收藏如此之多的法律文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律在当时社会中实施的彻底性和广泛性,C项正确;秦国传统上推崇法家学说,重视以法治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统一六国后,秦朝便将原秦国法律推行天下,排除A项;法律涉及的范围广不等于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秦律体系的具体内容,仅仅提到了法律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材料表明,唐代将儒家的孝等人伦理念写进了法律,对不尽孝道的人加以处罚,体现了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统一,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排除B项;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可知乡约从儒士倡导逐渐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逐渐到主训诫,带有强制性,内容也从规范乡民道德行为到宣扬君主圣谕,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可见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D项正确;“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此说法并非乡约演变的实质,排除A项;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的背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并非材料的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材料“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的意思是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它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这说明子产强调借助刑罚维护秩序,D项正确;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要求君主推行仁政、 构建社会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凡官吏有舞弊或贪污受贿者,都将受到很重的惩罚”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重视对官员的监察,监察制度的强化就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D项正确;“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并不属于贪腐的,所以不能说明非常重视处理官员贪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察,并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排除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人治为主,仅根据对于官员的监察并不足以说明已经有了民主的法治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市场交易的场所和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市场交易过程需明码标价,禁止强买强卖的行为,对马匹贸易进行特殊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在规范市场管理秩序,这一措施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交易必须是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不利于市场秩序规范的行为,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法律制度是否细密严苛,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保护私有财产”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运用法律的手段“重视规范市场秩序”,而不是“强调商业契约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疏议》阐述了礼、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说明立法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故选D;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礼、法的作用,没有表明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没有说明德礼和刑罚之间的关系,排除AB;材料内容和君主权威的确立没有关系,排除C。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犯应判重刑之罪而宜减轻的,服减轻的刑罚,犯应判轻刑之罪而应加重的,服加重的刑罚,各种刑罚的轻重可以有所变通,这实际上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类推适用,以礼入律,体现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法律,一种更社会化、大众化的法律规范,C项正确;原情定罪是追究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论心定罪是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人性化处理,轻罪重罚是以严刑酷法等为特征的刑罚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及所学可知,汉朝时期,统治者授予高龄老人击鸠杖。王安世折伤了击鸠杖,被处于弃市的惩罚。这折射出了汉朝重视对高龄老人的优抚,C项正确;汉代的令具有法律效力,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严刑峻法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合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了儒学,从而儒家思想地位的稳固,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趋向宗教化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占据主流思想地位,排除B;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
【点睛】“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是关键信息。
14.B
【详解】根据材料“《唐律疏议 名例》在谈到立法宗旨时指出,圣人(国家)立法的直接目的是‘防其未然’,其深 远意图则是‘存乎博爱’,而圣王(国家圣主)为此之所以要动用刑罚,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做法”,可得出,唐朝立法的宗旨不是为了“刑杀”,而是“防其未然”,其深远意图则是“存乎博爱”,即追求“善治”,这体现了“德主刑辅”的理念,故B项正确;国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对皇权的制约,故C项错误;“为君主实施仁政提供保障”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秦国将钱币用于法律上的奖金、罚款和赎罪金,而且有相应的名称,同时《秦律》规定对盗窃犯判刑的轻重,所盗窃财物折合成钱的数额是标准之一,这些现象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货币流通较为频繁,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秦国尚未统一全国,并不能通行全国,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判定秦法繁复严苛,排除B项;在法律中使用货币不等于经济犯罪猖獗,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南宋后期 科举 《小学》 吕大钧 《吕氏乡约》 《大明律》 “圣谕十六条” 《大清律例》 法律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在①南宋后期逐步建立统治地位;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②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家礼》和《③《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北宋乡约:创造者:北宋④吕大钧兄弟。②范本:《⑤吕氏乡约》。明朝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⑥大明律》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清朝宣讲康熙帝的“⑦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⑧大清律例》。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⑨法律合流。
17. 《汤刑》 《九刑》 宗法 “敬天保民”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1)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①《汤刑》,周朝有②《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2)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③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④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18. 基层渗透 理学 确立统治地位 《家礼》和《小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明之前的儒学基层的民众并没有涉及到,而从宋明儒学开始逐渐向①基层渗透,便于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并最终发展成②理学。理学在南宋后期得到政府承认③确立起统治地位。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编的④《家礼》和《小学》是儒学世俗化的代表,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19. 大明律 圣谕广训
【详解】据所学中国古代法律和教化内容可知,明朝时期以唐律为蓝本制定《①大明律》,清朝时期,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②圣谕广训》。
20.铸刑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1.特点: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礼法合流”);国法以家法为基础;法制没有根本突破。
原因: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详解】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秦汉以来至唐宋(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以礼入法”“以法入礼”可知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礼法合流”);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可知国法以家法为基础;根据材料“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可知法制没有根本突破。
第二小问原因,分别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可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22.(1)特征: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深受传统礼法思想影响,具有鲜明的礼法结合的特点;父权、夫权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地位低下;具有鲜明的封建等级性。
(2)进步之处:《法国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契约和理性原则;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成因:《法国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制定的法律;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法国社会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详解】(1)要根据《大清律例》中婚姻规定,并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思考,即可得出答案。即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深受传统礼法思想影响,具有鲜明的礼法结合的特点;父权、夫权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地位低下;具有鲜明的封建等级性。
(2)要把《法国民法典》中相关婚姻规定和《大清律例》进行比较,在比较时要注意结合近代法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思考两者的不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23.(1)精髓:强调秩序,维护稳定。
以民为本;维护统一。
军事与教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2)特点: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法律至上、轮番而治等。
评析:古代雅典治理思想强调民众关心、参与政治。源于工商业发展、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文化繁荣。
但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变化:一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二是责任制内阁出现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特点:民主选举,间接民主。
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原则。
体现议会至上原则。
政党政治。
政治理性与科学性。(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一“‘治理’即‘统治、理顺’”可知,强调秩序;据材料一“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可知,维护稳定;据材料一“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可知,以民为本;据材料一“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可知,维护统一;据材料一“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可知,军事与教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的特点为主权在民、直接民主。
第二小问评析,据材料二“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可知,古代雅典治理思想强调民众关心、参与政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源于工商业发展、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古代雅典注重公民参政,这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文化繁荣,但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采用抽签方式,这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8世纪责任制内阁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内阁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第二小问特点,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民主政治、权力制衡、政党制度等角度来概括其特点,如:民主选举,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代议制,一种间接民主。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原则。英国君主立宪以议会为中心,即体现议会至上原则,强调政党政治,政治理性与科学性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