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09:5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以下是三则关于中国古代服饰赏赐的史料。根据以下史料,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汉时赐衣帻、朝服、鼓吹,(高句骊)常从玄菟郡受之。 《梁书·东夷传》
车师前部王弥窴、都善王休密驮朝于坚,坚赐以朝服。 《晋书·苻坚载记下》
靺鞨渠帅度地稽“悦中国风俗,请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褒宠之” 《隋书·风俗传》
A.服饰赏赐的数量和频次可以体现古代王朝的实力变化
B.《梁书》为唐朝人所作,所记载汉代诸情形可信度低
C.服饰制度体现了中国王朝兴盛繁荣、万邦来朝的景象
D.服饰赏赐是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一种手段
2.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桶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
C.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
3.某朝代建立之初,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是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革胡俗行汉法的隋文帝
C.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戎狄蛮夷的消失 B.华夏文明优于周边民族
C.汉民族已经形成 D.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5.茶马交易在唐代是一种商业贸易活动,但是到了北宋,茶马交易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宋朝设置了专门的茶马司,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宋朝茶马互市( )
A.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B.推动了边境互市规模的扩大
C.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消除了游牧农耕文明的差异
6.唐《通典》记载,西域国于阗“自汉孝武帝至今,中国诏令、书册、符节,悉得传以相付,敬而存焉”。《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直接统治 B.汉唐在西域设郡县管理
C.于阗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 D.华夏文化传统传承不断
7.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C.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D.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
8.据学者研究,唐朝羁縻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唐朝的羁縻制度
A.朝廷无法控制羁縻州县
B.激化了中原与边疆的矛盾
C.旨在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有利于维系多元一体格局
9.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这表明明朝( )
A.疆域治理重北轻南 B.解决了北部的边患
C.边疆经营注重防守 D.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10.12世纪后期,有一位统治者百姓誉为“小尧舜”,他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
11.美国史学家布兰德利·沃马克认为,在中国没有能力武力征服越南的情况下,建立朝贡关系可以保证边境的稳定,越南也因此免除了北方的威胁,这是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这说明中越朝贡关系的建立( )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B.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
C.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D.受两国安全需要的影响
12.康熙帝曾经炫耀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下列史事可以作为康熙“炫耀”的依据是( )
A.御驾亲征噶尔丹 B.册封谯国夫人
C.与俺答汗和议并册封 D.设立乌桓校尉
13.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后,引进了佛教,并依照唐朝的官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进一步加强和集中了王权。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民族交往推动吐蕃统一 B.三教并行促进民族交融
C.吐蕃的封建化进程加速 D.吐蕃地区归附唐朝统治
14.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真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
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15.据元代黄文仲《大都赋》记载:“大哉天朝,万古一时……舌螺发,赘面雕题,献獒效马,贡象进犀,络绎乎国门之道,不出户而八蛮九夷。谓之大都,不亦宜乎 ”该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A.内地与边疆融为一体 B.文学形式丰富多彩
C.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 D.华夷观念有所松动
二、填空题
16.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清朝的民族关系:说出清朝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他们是怎样加强周边民族管理的?
(1)民族事务管理中央机构:清朝设立 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周边民族管理:
①西北
A.满蒙联姻:实行 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B.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 部叛乱;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 部。
平定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 将军。
②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 和五世 为“ ”和“ ”;1728年,设置 大臣;后确立 制度。在青海,设置 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留观进行管理。
③东南:1683年, 攻下台湾,真正意义的收复台湾,统一了全国。1684年,在台湾设立 府,隶属 省。
17.汉代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 、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 ,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 南部。东汉时期, 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18.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 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 ,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 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 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19.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 陆路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 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海路 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隋唐 至宋 陆路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海路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宋朝恢复了唐朝由 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 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清朝 1689年,中俄订立《 条约》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访清,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20.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
①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 等。
④“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 进行管理。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血统其初本是 华夏人,但后来其与胡夷混杂,并进行了联姻。唐高祖李渊的母案独孤氏、皇后窦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来李唐士族长期与少敏民族生活在一起。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和亲六次,与吐谷浑和亲三次,与吐蕃和亲两次,与回纥和亲八次,与南诏和亲一次,等等,共计和亲二十八次。诗圣杜甫曾在《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写道:“绝城遥怀怒,和亲愿结欢。”阁朝隐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写道:“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陈陶在《院西行(其四)》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等
材料二 苏郁在《咏和亲》中 写道“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宋人王钦若也认为和亲不过就是传统的羁縻说,“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靳翠萍在(唐与吐谷浑和亲关系始末考》一文中指出:“和亲在唐与吐谷浑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 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甫等部分文人对唐朝和亲政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苏郁等部分文人眼中和亲政策存在的弊端。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B
下图为西周克盉,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厦(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1)材料中的两则史料,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A 属于 史料,B属于 史料。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 。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及影响 。
材料二: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蕴含的政治智慧。
材料三:
(3)从材料三的史事中提炼两个主题,每个主题运用材料中的三则史事进行简要说明。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汉时赐衣帻、朝服、鼓吹,(高句骊)常从玄菟郡受之”、“都善王休密驮朝于坚,坚赐以朝服”和“,帝嘉之,赐以锦绮而褒宠之”可知,在与少数民族交往中,赏赐服饰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D项正确;材料中三则史料都记载了一次服饰赏赐,没有体现服饰赏赐的数量和频次,排除A项;《梁书》作为官方正史,其史料价值较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服饰赏赐制度,并非服饰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巴蜀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皇帝和地方官重视推广农耕,通过农耕化来强化基层治理,增进政权认同,因此材料所述措施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C项正确;农耕化有助于政府加强边疆管理,但仅因农耕化“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力量通过农耕化来开发边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排除B项;秦汉时期强化边疆管理与治理,旨在强化“现有疆域”的认同,而非“开疆拓土”,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族王朝,因此根据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可以判断出是这位皇帝是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C正确;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的说法与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相冲突,A排除;魏晋时期的分裂政权并未强制民众推行“胡俗”,因此隋文帝错误,B排除;清朝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D排除。故选C。
4.D
【详解】材料“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体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从题干中“茶马交易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及“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可知,宋朝茶马互市是笼络牵制少数民族的手段之一,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宋朝茶马互市的“政治目的”,没有“互市规模扩大”相关信息,排除B项;“消除了游牧农耕文明的差异”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以来中原王朝长期重视对西域地区经营管理,这奠定了西域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汉唐对西域采取设都护方式管理,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西域管理而非华夏文化传承,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A项正确;明朝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排除B项;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域外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排除C项;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发生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从材料看到,大多数羁縻州、县或内属国至少在形式上听从中央号令,这有利于维系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D项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大多数羁縻州、县或内属国至少在形式上听从中央号令,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从体现“中原与边疆的矛盾”,B项错误;C项说法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等信息可知,明朝时期在边境地区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注重对少数民族的防范,体现了边疆经营注重防守,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北部边疆的防守,并未提及对南方的治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并没有解决北部的边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北部少数民族的防范,没有涉及对其疆域内的少数民族的治理,未涉及“民族政策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金世宗完颜雍在位于1123年至1189年,故D项正确;A项,“文景之治”为汉初出现,排除;“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唐朝两大盛世,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越南。据材料可知,布兰德利·沃马克认为中越建立朝贡关系对于中国而言可以保证境的稳定,对于越南而言免除了北方的威胁,因此中越朝贡关系的建立受两国安全需要的影响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儒家思想,材料反映的是中越朝贡关系建立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一直存有华夷观,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中越朝贡关系没有涉及等级性,材料主要反映了中越朝贡关系建立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康熙时期御驾亲征葛尔丹,使得蒙古纳入清朝统治范围之内,成为康熙炫耀的依据,排除A项;册封谯国夫人是在隋朝,排除B项;与俺答汗和议并册封是在明朝,排除C项;设立乌桓校尉是在汉初,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后,为了加速吐蕃的封建化进程,引进了佛教,并依照唐朝的官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进一步加强和集中了王权,C项正确;引进佛教、与唐朝交往都发生在吐蕃统一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排除B项;当时吐蕃与唐朝是并立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两汉时期,随着匈奴问题的解决,以及处理民族事务的需要,汉朝政府设置了许多边境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边境主帅从开始的临时任命发展为稳定的真官,说明了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边境官的设置是为了管理少数民族的事务,不能说明导致民族之间冲突加剧,也不能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AB项。专职军镇职官包括行政、军事和卫国等任务,并非强化对边疆的军事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舌螺发,剺面雕题,献獒效马,贡象进犀,络绎乎国门之道,不出户而八蛮九夷”,这些诗句生动反映出元大都中不同民族人们杂处的状况和朝贡不绝的威势与显赫,呈现了元大都的世界性特征,可以佐证元朝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元朝与少数民族、域外的交往,而非只与边疆地区的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只介绍了赋一种文学形式,故丰富多彩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呈现了元大都的世界性特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理藩 满蒙 准噶尔 土尔扈特 伊犁 达赖 班禅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办事 金瓶掣签 西宁 改土归流 施琅 台湾 福建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民族事务管理中央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周边民族管理:①西北A.满蒙联姻: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B.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平定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②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1728年,设置驻藏办事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西宁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留观进行管理。
③东南:1683年,施琅攻下台湾,真正意义的收复台湾,统一了全国。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 府,隶属福建省。
17. 中亚 大秦 印度 倭国
【详解】根据医学课本知识可知,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18. 造纸术 遣唐使 阿拉伯 日本
【详解】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①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②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③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④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19. 班超 广州 明州 尼布楚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20. 理藩院 土尔扈特部 驻藏办事大臣 流官
【详解】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
①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
④“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21.(1)态度:肯定和亲政策。原因: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在血统渊源上与少数民族亲近,对少数民族有较深的了解;巩固边疆统治、缓和边疆矛盾的需要。
(2)弊端:导致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衍,威胁边境安宁;增加了中央政权的财政负担;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并不能真正消除彼此矛盾。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绝城遥怀怒,和亲愿结欢。”“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等信息得出杜甫等部分文人对唐朝和亲政策的态度是肯定和亲政策。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在血统渊源上与少数民族亲近,对少数民族有较深的了解;巩固边疆统治、缓和边疆矛盾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作答。
(2)弊端:根据材料二“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得出导致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衍,威胁边境安宁;根据材料二“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得出增加了中央政权的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二“和亲在唐与吐谷浑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出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并不能真正消除彼此矛盾。
22.(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详解】第(1)问,依据材料中“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得出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依据材料“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等信息概括得出支持明朝抵御倭寇以及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等。
第(2)问,依据材料中“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等信息可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 古代对外贸易 明代和琉球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史·琉球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明代理藩外交或朝贡外交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周边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本题的命制是以当今中日关系为基础的,再次提醒考生复习备考时要注意长效热点。
23.(1) A:实物 B:文献 史实: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或召公长子克代召公被封于燕)。 制度及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形成文化认同;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或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
(3)主题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史实: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题二:救亡图存。史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A 属于实物史料,B属于文献史料。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是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或召公长子克代召公被封于燕)。结合所学可知,其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及影响是: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本题是特点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等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据材料“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知,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据材料“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知,传播汉族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据材料“清政府对豪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可知,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第二小问政治智慧,据材料“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在边疆治理中的措施是在对前代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了不同的边疆治理政策,体现了政策的灵活多变;在边疆治理中,充分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各种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一,体现了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
(3)本题是认识类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所以可归纳主题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据材料中体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可以归纳出主题二:救亡图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