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单选题
1.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文学语言,杜·贝莱于1549年发表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七星诗社的全体诗人立即表示要创立一种可与拉丁、希腊、意大利语相媲美的法兰西语言。法语的发展
A.加速了法国封建王权的瓦解 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认同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有利于共和体制的确立
2.查士丁尼时期的《学说汇编》区分了国际协议、公法协议和私法协议。12 世纪,西欧法学家提出了“情势不变条款理论”。16 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贞提利斯进一步指出,条约在基本情势产生变化之时,缔约方可终止、暂停或修改条约。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法的历史渊源 B.东西欧适用同一法系
C.罗马法的灵活实用 D.殖民者违背契约精神
3.如图为某本著作的目录片段,所列章节中涉及的国际新秩序是指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联合国的成立 D.国际裁军协议
4.德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对法国的崇拜是因为他们渴望向法国学习,以改变德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后期浪漫主义通过对理性主义的绝对普遍性的批判,强调了世界各民族还存在着特殊性,为维护民族尊严,他们主张反抗法国入侵。据此可知,德国启蒙运动( )
A.表达了对理性的反思 B.推动了民族意识发展
C.顺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D.冲击了专制王权统治
5.阅读下表可以看出说明
年份 名称
1950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负责处理难民问题
1951 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1966 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2000 联合国决定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A.难民问题已经得到了长期有效解决
B.国际社会积极致力于解决难民问题
C.联合国通过制定法律解决难民问题
D.战争、冲突等等原因引发难民问题
6.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最早形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恩格斯说:“从中世纪末期以来,历史就在促使欧洲形成为各个大的民族国家。”中世纪末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深层次动因是( )
A.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C.民族语言引领着文化发展 D.宗教改革打击教会的势力
7.1917年苏俄在《和平法令》中提出:“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人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苏俄政府此举( )
A.巩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有利于维护二战后的和平
C.为国际法开辟了新发展阶段 D.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形成
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
C.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 D.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9.1864年,《国际法基本原理》翻译为《万国公法》传入我国,但清政府却以不合中国制度的理由大加抵制。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后,清政府搜集中外历史文献和图集,运用国际公法,收回了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国人主权意识得到增强 B.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C.清廷制度变革成效显著 D.传统文献的救世价值备受重视
10.美国总统威尔逊把国际联盟盟约带回国会批准时,因参议院期望通过以保留案的形式限制美国履行在国际联盟中的义务的要求未得到满足,最终美国没能加入由自己发起并一手主导的国际联盟。由此可知,美国未加入国联是由于( )
A.政党政治导致互相扯皮 B.英法等国联合抵制美国
C.国家利益没有得到维护 D.国联无法维护世界和平
11.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四级外交代表制度。下列衔级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大使、常驻公使、代办 B.大使、代办、特使
C.特使、代办、常驻公使 D.大使、常驻公使、特使
12.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A. B. C. D.
13.下表列举了近代中国对国际法的传播和运用,由表可知国际法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有( )
时间 大事
1864 年 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
1912 年 《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
1919 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
①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②促进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③首次形成国家主权观念 ④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所有与会的联合国成员国都承诺到2015年实现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等八个目标。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想极力推卸其对发展中国家所应担负的援助义务,对“千年发展目标”一直持较为冷漠的态度。这说明( )
A.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较低 B.集体行动面临新的挑战
C.全球治理新体系构建失败 D.联合国治理职能被削弱
15.“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这些国际政治条款应最早出自( )
A.《战争与和平法》 B.《非战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联合国宪章》
二、填空题
16.外交制度的建立
(1)建立:17世纪,欧洲各国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到他国,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2)发展: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 ,建立起以大国协调、 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3)评价
①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 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 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②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7.过程
(1) 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3) 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4)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18.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建立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派遣常驻 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意义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19.民族国家
(1)背景
①13世纪, 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 ,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 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 ,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但是,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3)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胜利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在战争后期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几个国际文书基础上建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等,均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是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准。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苏联发动了冷战。随后,美苏争霸加剧了冷战,并将其延续了四十多年之久。其间,美国在亚洲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又接连发动或介入、推动了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妄图建立美国治下的单极世界秩序。但是,正如基辛格在他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说,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所有非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承认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霸权秩序。
——摘编自钱文荣《战后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胜利留下的遗产对世界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1925年前后,法、德两国的关系有了改善,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外交部长相互和解的态度。他们断定各自国家的安全可以通过直接谈判和达成协议来加强,结果产生了称为《洛迦诺公约》的一系列协定。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表了有关“洛迦诺精神”的动人演说:“洛迦诺精神”禁止了战争,用“调解、仲裁与和平”代替了战争。1928年8月27日,《非战公约》被签订,它很快就得到60多个国家的签署。虽然公约只依靠世界舆论这种道义上的压力,但仅如此多的国家签署公约这一事实便足以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
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署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为“中国”是指“中央帝国(Middle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的诸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不过,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争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权”。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及公民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也是如此,因为贵族往往更敢于冒险,投资也更大胆。1603年的伦敦,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晚年,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大城市的市政权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丽莎白时代的46届伦敦市长全部是12个同业公会或贸易公司的头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议会立法中,涉及社会经济内容的议案占总数的75%。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新兴利益集团与统治者之间的默契,使得奥尔森定义的“共容利益”不断扩大,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法语是法国的民族语言,法语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法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B项正确;16世纪是法国封建王权强化的时期,排除AD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排除C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6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近代国际法观念的萌芽受到了罗马法理论体系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法学理论的启发和影响,A项正确;东西欧所适用的法系并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项;罗马法的灵活实用是对材料局部信息的解读,排除C项;殖民者违背契约精神,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撑,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与国际新秩序”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即1814—1815年欧洲部分国家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来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故排除A项;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裁军协议,故D项排除。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据材料“强调了世界各民族还存在着特殊性,为维护民族尊严,他们主张反抗法国入侵”并结合所学可直接得出,这有助于推动民族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德国民族意识的发展,不是强调对理性的反思,也不是强调社会转型和冲击专制王权统治,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950年到2000年,联合国通过设立专门机构、颁布公约、设立纪念日等形式解决难民问题的解决,由此可知国际社会积极致力于难民问题的解决,故选B项;难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长期有效解决,排除A项;联合国颁布的是公约和议定书等,不是法律,排除C项;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和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末期(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得出主要结论:中世纪末期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B项正确;百年战争属于直接原因,排除A项;文化发展不是深层次动因,排除C项;宗教改革打击教会势力属于重要原因,不属于深层次动因,且宗教改革属于近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C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一战后形成,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1945年,排除B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D项错误。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A项正确;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项;维也纳会议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0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02年,当日本侵略东沙群岛时,清政府利用中外文献论证该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运用国际法收回该岛主权,这表明国人的海权意识得到增强,A项正确;此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其侵略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排除B项;清廷制度变革具有欺骗性,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的文献包括中外文献,不只是传统文献,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题时空为:一战后的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成立国际联盟,但由于其国家利益未得到维护,该决议遭到了国会的否决,C项正确。美国未能加入国际联盟的幕后原因是参议院期望通过保留案的形式来限制美国履行其在国际联盟中的义务,而非出于政党政治的考虑,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英法等国的意图,排除B项;美国未加入国联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维护世界和平,故美国未加入国联和国联无法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维也纳会议后,外交 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 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 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 为具有“代表”的特性; 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 等级,因此外交人员衔级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大使、常驻公使、代办,A项正确;代办衔级低于特使,排除B项;代办衔级低于常驻公使,排除C项;常驻公使衔级低于特使,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巴以分治,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故A项正确;B项是朝鲜分裂,C项是德国的分裂,D项是古巴导弹危机,它们都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影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联合国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得出有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①所述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得出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近代化,②所述符合题意。“首次形成国家主权观念”中“首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③所述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得出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④所述符合题意。综上,①②④属于国际法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B项正确;③不属于国际法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所有与会的联合国成员国都承诺到2015年实现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等八个目标……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持较为冷漠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集体行动面临新的挑战,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较低,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全球治理新体系构建失败,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联合国治理职能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由于该公约本身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下,所以该公约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该项公约是人类第一次放弃战争做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因此材料内容出自《非战公约》,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生效后国际联盟才成立,它对国际联盟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排除C项;《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维也纳会议 欧洲均势 国际法 和平方式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①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②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外交制度的建立和③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④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17. 格劳修斯 1848
【详解】g根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知,格劳修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18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故填空1.格劳修斯;2.1848。
18.外交使节
【详解】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19. 英语 拿破仑战争 国王 国家节日
【详解】根据所学,13世纪,①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及②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③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④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20. 反人类罪 国际联盟 全体一致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①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②国际联盟。但是,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③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21.(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书的发表;美苏等大国的合作;对德、日等法西斯的惩处;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人们对二战的反思。(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总体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造成了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 二战胜利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几个国际文书基础上建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可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书的发表;《联合国宪章》受到了美苏两个大国的承认可知美苏等大国的合作推动了《联合国宪章》成为最高国际准则;《联合国宪章》中对德、日等法西斯的惩处,二战后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破坏促使了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和人们对二战的反思,都推动了《联合国宪章》成为最高国际准则。
(2)影响:根据“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等,均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是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准”可知总体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在战后国际秩序中,尤其是在联合国大会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拥有投票权,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国家在二战后不断增加,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联合国宪章》中对于民族独立的承认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根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苏联发动了冷战。随后,美苏争霸加剧了冷战,并将其延续了四十多年之久”可知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造成了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
22.(1)评价:《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署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其中《非战公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署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
(2)主要原因:共同市场历史悠久;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法德关系的持续改善;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需求。
影响:有利于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详解】(1)评价:根据“但仅如此多的国家签署公约这一事实便足以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可得出《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署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根据所学可得出《非战公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再结合所学从局限性的角度概括得出《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署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
(2)主要原因:根据“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得出共同市场历史悠久;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得出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根据“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得出法德关系的持续改善;根据所学可得出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需求。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等。
23.(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 制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
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西欧各国 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进程。
(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 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详解】(1)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可分析出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根据材料“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
春秋战国:根据材料“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可分析出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结合秦朝的建立可分析出土地私有 制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2)原因:根据材料“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可分析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民族国家的兴起;根据材料“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可分析出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
影响:根据材料“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可分析出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根据材料“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可分析出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可分析出可分析出促进了西欧各国 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进程。
(3)启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根据材料“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可分析出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