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3* 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呼兰,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是那样寂寞、凄楚。
1.语言运用: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思维发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审美鉴赏: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比较阅读诗歌,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文化传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
2.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诗歌比较阅读中,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朗朗诗声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点拨:深秋的夜晚,月光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却没有靠着。
三、写写我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第一首短诗《月夜》。在你初读这首诗后,有什么整体感受呢?现在不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批空白处。
提示: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小帮手帮助大家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建议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
出示:
写作背景:《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四、说说我思
在完成初读感受之后,请大家结合诗句内容来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
点拨:通过这首短诗,我读出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看到了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我们先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在这两句中作者选取的意象,分别是“霜风、月光”。
作者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生机;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作者又选取了一个意象“树”,而修饰它的词语是“顶高的”,就是很高、最高的意思。这颗树立马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而“我”与这样的树并排站立,并不倚靠着它。这不但没有给人以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
所以,《月夜》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由的意识。
五、理理我绪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本第9页的“阅读提示”,同时结合品读《月夜》这首诗的方法,整理一下如何进行诗歌的品读理解。
点拨:我们发现诗歌的品读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切入: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②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营造出的氛围,品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练练我功
请大家运用刚刚收获的品读方法,查找剩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课本旁批处分别写下你的初读感受。
提示: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意象。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 望望来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品读诗歌的方法:
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意象。
二、交流探讨
(一)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并结合“你读出了这首诗歌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请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这个“问题”来学习剩余的四首短诗。
2.首先,让我们赏读《短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
3.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这首诗想表达的情感是对萧红深沉的怀念之情。
师:那么这种怀念之情在诗句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怀念吗?
点拨: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诗句的内容来进一步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①我们还是从作者选取的意象说起——第一个意象是“长途”,这是怎样的长途呢?是“走六小时”,是“寂寞的”。
作者耗费六小时去给逝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含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意象,是“山茶花”。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里诗人使用隐喻“红山茶”,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他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也正是这“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含着激情。
③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小结:所以作者表达的不仅仅是怀念,还有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断章》
1.《断章》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题目为什么是《断章》呢?
师:名为《断章》,是因为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据作者自云,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2.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①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②在这首诗中,有两组意象。第一组中,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组,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的梦的内容。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如此平常的现象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诗人发现了其中辩证的色彩,巧妙地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
小结:所以课本旁批中这样写道:“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同学们,你品读对了吗?
(三)学习《风雨吟》
这首诗歌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热烈。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这首诗中有我们常见的意象:
①第一节中有“风雨和大地”,赋予它们的动作是“卷”和“奔”,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表面写景,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②第二节,把“郊原”这个意象比作是风浪起伏的大海,把“房舍”这个意象比作是大海上漂浮的小舟。这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
③第三节,“舵手”坐实了前文的比喻,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引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就是这首短诗想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解读了课本旁批的问题: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四)学习《统一》
1.最后,让我们看看智利诗人聂鲁达的《统一》。
出示:聂鲁达是一位智利的政治诗人,宣扬革命,主张正义,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2.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①诗中,诗人选取了简单的意象“叶、花、树木、大地”,并且把它们放到“所有的……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这几个形式相似的句子中,那么想表达什么呢?“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一看并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一样的。所以第三句诗说道: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②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可以这样解读,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所以,紧接着两句中的果实和树木也同样如此,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最后作者说道: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是作者消除了差异性,回归统一的本质思考。
小结:所以本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人从“叶”“花”“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三、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2.布置作业
(1)再次熟读本课五首诗。
(2)请仿照《月夜》这首诗,选择一些意象,塑造一个“我”,写一首关于“月夜”的短诗。
月夜追求独立自由
萧红墓畔口占对比―→对亡友真挚的怀念
风雨吟 意象:风、雨、大地、郊原、房舍、舵手、“我”
统一
《短诗五首》在第一单元中处于“自读”篇目这样一个位置,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重在考虑让学生以第一首诗为范例,以课后“阅读提示”内容为切入点,进行独立自主的诗歌赏析。但有不足,就是未能设计朗读指导环节,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令人欣喜的。继续努力,继续完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不懈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