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单元
第三节 印度
第1课时 人口和气候
《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印度的发展对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课时教材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的人口和气候,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本学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突出重点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学生读图析图及从图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还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 核心素养
能够运用地图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归纳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特点。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
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曲吧!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你一定耳熟能详。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文明古国——印度。
二、探究新知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
1.多媒体出示“印度在世界的位置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正文内容以及教材“印度的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印度位于哪个半球?
(2)从海陆位置看,印度的大致方位是什么?
(3)从纬度位置看,印度有什么特殊之处?
(4)与印度相邻的国家有哪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半球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的南部,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经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位于热带
相邻的国家 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
隔海相望的国家 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2.材料展示:
南亚大国——印度
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它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七个国家和克什米尔一个地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南亚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又称南亚次大陆。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正中央,是南亚大国。其国土面积、人口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南亚总产值的4/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位居南亚首位。
教师提问:印度与南亚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地位?
提示: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七个国家和克什米尔一个地区;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正中央,是南亚大国。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位居南亚首位。
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印度的地形图”,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1:找出与印度陆上相邻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方位,加深形象记忆,然后自行在黑板上画出印度及其陆上相邻、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大致方位图。
活动2:学生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并推测印度的地势特征,派代表发言。
提示: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地势特征:南北高,中间低。
(二)世界人口大国
1.多媒体出示“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图”“2001—202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正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提问:(1)2021年,印度人口达到了多少?
(2)2001年到2021年的20年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3)总结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提示:(1)13.93亿。
(2)3.25亿。
(3)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32“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控制生育计划实施情况。
3.活动探究:多媒体出示材料,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1 800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小麦、甘蔗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印度是全球几大移动电话市场之一。2020年,印度移动电话用户接近11.6亿人
印度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项目 耕地面积(2018年) 粮食产量(2018年) 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
印度人均值/ 世界人均值 0.67 0.61 0.18
提示:优势:劳动力丰富、廉价,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人口多,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劣势:印度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少,影响粮食供给,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值,影响经济发展。
教师总结:
优势—人口众多—劣势
(三)热带季风气候
1.多媒体出示“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图1)”“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图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孟买的气候特点,推测孟买的气候类型。
提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是热带季风气候。
(2)读图2,根据图1,将下列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 风源地 风向 性质 降水 季节
10月至次年5月 陆地 东北风 干燥 少 旱季
6—9月 海洋 西南风 潮湿 多 雨季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由于西南季风很不稳定,印度每年雨季水旱灾害频繁。那么,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时,印度会发生什么灾害?当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时,印度会发生什么灾害?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
印度
本节课运用地图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从图上自主获取有关印度位置、范围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本节课运用了大量图片和人口资料,让学生亲自感受印度人口数量之多,增长速度之快。总之,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第2课时 粮食生产 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本课时主要讲述印度的工农业生产。首先讲述了印度的气候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然后讲述了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产生的背景、发展条件、涉及的主要领域、发展现状、特点及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对农业生产、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学习的锻炼,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
知识与能力 核心素养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学会分析印度农业的分布特征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学重点:印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印度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印度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一、导入新课
“恰巴提”是以小麦为原料的一种食物,咖喱饭是以水稻为原料的一种食物。有人说:如果你在印度北方,你一定要品尝当地的薄面饼“恰巴提”;如果你在印度南方或东部沿海地区,就一定要试着习惯这里以辣味为主的美味咖喱饭。由此可见小麦和水稻在印度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小麦和水稻在印度如此重要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粮食生产
1.材料展示:
两次“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这些措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
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教师提问:(1)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2)试分析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
(3)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印度的粮食需求压力很大,但是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
教师过渡: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而水稻和小麦又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那么水稻和小麦在印度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呢?
2.多媒体出示“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图”。
教师提问: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什么地方?
提示: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中部和北部地区。
教师拓展:农作物的分布与其生长特性以及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印度国土面积广大,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印度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3.活动探究:多媒体出示以下图文材料,学生结合教材“印度的地形图”,分小组合作探究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1)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3)对照图1与图2,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
提示:(1)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平原。
(2)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
(3)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而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下,水稻分布区的降水比小麦分布区的降水多。
(二)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材料展示:
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
在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中,软件外包产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软件外包产业每年的增速高达30%以上,最高时超过50%。
由于具有质量好和成本低的综合优势,印度备受向外承包软件业务企业的青睐。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
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及教材相关正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服务外包产业指什么?
(2)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什么特点?
(3)印度能成为“世界办公室”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4)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在哪里?
同桌相互交流后回答。
提示:
定义 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特点 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
优势条件 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
发源地 班加罗尔
2.多媒体出示“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图”,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1)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
(3)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提示:(1)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主要有新德里、加尔各答、海得拉巴、金奈、班加罗尔、孟买等。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因此成为印度最初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
(2)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买附近,21世纪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集中分布在西部沿岸地区。
(3)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向软件产业中心周围的中小城镇扩散,21世纪初扩散到西部沿岸中小城镇。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识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了解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这节课对于个别同学没有照顾到,这在以后的备课中需要考虑全面,或进行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