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单选题
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材料意在说明( )
A.农业革命助推科技革命的到来 B.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出现
C.农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D.农业革命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2.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
记载 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礼记·哀公问》
A.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B.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D.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图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图二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中原龙山文化)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O多件。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4.“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传统思维的更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业生产的出现
5.王斯德认为亚欧大陆的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东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稻米文明,西亚和欧洲孕育了小麦文明;美洲农业多发源于高峡盆谷一带,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据材料可知,人类文明早期( )
A.地理条件决定农业发展 B.农业发展具有多元特点
C.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D.非洲农业尚未得到发展
6.据统计,人类成功驯化的56种大种子作物中,地中海地区有32种,美洲有11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种,澳洲只有2种。据此可知古代( )
A.亚欧大陆生产力水平较高
B.农业生产最早起源于非洲
C.澳洲地区的粮食产量最高
D.美洲提供必不可少的作物
7.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8.下图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农业的传播情况。由此可知,该时期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特点有
①物种交流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中国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交流范围仅限于大洲内部
④美洲高产作物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
9.下表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各遗址农作物遗存统计表。由此表可知,此时中原地区( )
粟 黍 稻米 大豆
遗址名称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双槐树遗址(河南巩义) 1426 54.80% 305 19% 5 2.4% 7 3.6%
班沟遗址(河南孟津) 40030 82.80% 6895 14.40% 668 11.80% 148 15.9%
苏羊遗址(河南宜阳) 23322 100% 170 50% 2589 80% 37 30%
注:n为遗址该区域采集的浮选样品数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B.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幅度进步
C.中原早期文明形成的条件成熟 D.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10.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材料意在说明( )
A.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为主 D.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
11.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 )
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
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 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
13.下列关于古巴比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
②古巴比伦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古巴比伦的建立者是汉谟拉比
④《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论语》);“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墨子《墨子》);“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商鞅《商君书》)。由此可知( )
A.精耕细作推动粮食丰收 B.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C.诸子十分重视粮食安全 D.富国强兵思想成为共识
15.下面两幅图为“古希腊陶瓶”和“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据此判断,图片( )
A.体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差别 B.反映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C.说明中国生产力比希腊地区发达 D.说明了人类生产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二、填空题
16.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 、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17.
区域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拥有许多土地 。 等也拥有土地 , 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 为中心的 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古代中国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 耕作。 战国以后, 得到推广。 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秦以后,统治者往往推行 政策。秦国修建的 、西汉修建的 等 。
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只有 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农业生产中使用 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 ,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 却逐渐破产。
古代美洲 人的土地除了 的部分外,还有 的公有土地。
18.原始农业与食物生产
(1)食物采集: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采集与渔猎来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
①产生: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②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
主要区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农业区划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实行 ;战国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以 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农业政策 政策
灌溉系统 秦国的 、西汉的龙首渠等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
续表
农业模式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的农业技术体系
19.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中国主要分为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 手中,农夫 。战国以后,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 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0.小麦,由 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三、材料分析题
21.【说一说】
材料 1916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农业信贷法》决定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专门为农场主提供长期贷款,保证农业经营者在资金方面的需求;1929~1933年,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美国农业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依据该法律,联邦政府通过稳定粮食价格来稳定农业生产。美国政府在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发展农业。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对农场主的补贴政策开始发生变化,1993年通过的《综合预算调解法》和《全国羊毛修正案》里规定了农产品的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这些标准有的是低于正常情况下的补贴,这说明美国政府不再是通过财政补贴来发展农业,而是通过市场的办法,利用市场导向发展农业。
——摘编自韩太平、何运安《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特点。
22.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
——《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析材料二,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可知,人类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逐渐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说明农业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革命对科技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革命对社会分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大意分别为农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统治者要体会农耕者的辛劳、安土重迁,这些思想都是早期农业出现后的认识,即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的记载是农业出现的认识,而非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记载,排除A项;材料中记载都是关于中国方面的,并没有涉及到世界不同地区,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3.B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二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陪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正确;图二产生于新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未体现,C错误;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B。
4.D
【详解】依据材料“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类定居生活不能靠狩猎、捕鱼和采集。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定居生活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出现,使得人类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D项正确;人类定居生活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出现,不是“传统思维的更新”,排除A项;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不是人类定居生活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品经济出现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后,而且主要是解决流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人类早期文明(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文明早期不同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农耕文明,说明农业发展具有多元特点,B项正确;地理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不同区域的农耕文明类型,并未涉及农业的发源地特征,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亚欧美洲,并未提到非洲农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成功驯化的56种大种子作物中,地中海地区有32种”体现了亚欧大陆生产才水平较高,A项正确;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农耕经济,C项正确;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手工业独立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和农业之间的分离,材料涉及的是农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图示反映了大约公元前5000年中国北部农业就可能独立发源,已经种植黍、大麦、大豆、稻等作物,其中水稻是图中其他地区没有种植的作物,这说明中国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②符合题意和史实,D项正确;图中欧洲地区不是农业的独立发源地,是农作物传入的地区,①说法错误;图中显示中东农业发源地的农作物和牲畜已经跨大洲传播到了欧洲、非洲等地,③说法错误;图示无法反映出美洲高产作物推动了世界人口激增,④说法错误;所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所列数据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各遗址农作物中,粟、黍、稻米、大豆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了多种作物种植,说明中原地区原始农业得到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有了重大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排除A项;通过农作物种类并不能看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情况,排除B项;中原早期文明的发展程度需要多种条件,因此通过材料无法得出中原早期文明形成的条件是否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聚落发展为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说明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D项正确;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是对材料的描述,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的影响,而非农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①正确;根据材料“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③正确;根据材料“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D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反映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这说明当时嘉峪关地区百姓过着农耕定居生活,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排除A项;仅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错误。故选D项。
13.D
【详解】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故①符合;古巴比伦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故②不符合;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颠覆了乌尔第王朝,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之后的几百年间,马里、伊新、拉尔萨等城邦相继建立了起来。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故③不符合;《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故④符合。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
14.C
【详解】由材料“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可知,无论是儒家的孔子还是墨家的墨子都认识到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蕴含了一定的粮食安全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精耕细作,排除A项;主流说法错误,排除B项;共识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时期,人们种植橄榄、普通等经济作物,东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B项正确;古希腊不是游牧经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具体对比,不能得出生产力谁更发达,排除C项;人类的确受地理环境影响,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16.古巴比伦文明
【详解】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17. 王室 政府官员、贵族、商人 尼罗河 农业体系 集体 铁器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都江堰 龙首渠 公民 奴隶劳动 土地国有 小农 阿兹特克 贵族私有 村社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两河流域:①王室拥有许多土地 。②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 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③尼罗河为中心的④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 古代中国: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⑤集体耕作。战国以后,⑥铁器得到推广。⑦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秦以后,统治者往往推行⑧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⑨都江堰、西汉修建的⑩龙首渠等 。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只有 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农业生产中使用 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 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 小农却逐渐破产。古代美洲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 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 村社的公有土地。
【点睛】
18. 集体耕作 家庭 重农抑商 都江堰 精耕细作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主要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区划: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耕作方式:商周时期,实行①集体耕作,战国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以②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农业政策:③重农抑商政策;灌溉系统:秦国的④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⑤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19. 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君主和各级贵族 集体耕作 铁犁牛耕的应用 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重农抑商政策 北方早田和南方水田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主要分为①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②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③集体耕作。战国以后,④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⑤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⑥重农抑商政策。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⑦北方早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0.欧洲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1.示例措施: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政府提供农业补贴,稳定农业生产;利用市场导向发展农业。
特点:采用立法形式;从以政府补贴为主到通过市场引导过渡;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
【详解】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美国)。措施:根据材料“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专门为农场主提供长期贷款,保证农业经营者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可得出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根据材料“联邦政府通过稳定粮食价格来稳定农业生产。美国政府在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可得出政府提供农业补贴,稳定农业生产;根据材料“通过市场的办法,利用市场导向发展农业”可得出利用市场导向发展农业。
特点:根据材料“《联邦农业信贷法》《农业调整法》《综合预算调解法》和《全国羊毛修正案》”可得出采用立法形式;根据材料“美国政府不再是通过财政补贴来发展农业,而是通过市场的办法,利用市场导向发展农业”可得出从以政府补贴为主到通过市场引导过渡;结合所学可得出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
22.(1)变化:手工业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2)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织”或“统一度量衡制”;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⑤“推行县制”。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针一刀,一耒一耜一铫,一斤一锯一锥一凿”可知,手工业和农业领域出现很多的铁质工具。
影响:根据材料可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铁质工具的社会现象,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破坏了井田制;土地国有的井田制遭到破坏,那么土地私有制就在不断深化;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根据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统一度量衡制、奖励耕织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奖励军功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废除世卿世禄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推行县制奖励耕织
23.(1)特点:种植历史较为悠久;外来物种逐渐本土化;种植范围逐渐向南推广,最后全国广泛种植;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开发出多种用途(药用、餐饮、零食等);逐渐具有鲜明的商品化性质。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西瓜自身是优质水果,用途广泛;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南北交流、民族交融。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融合,成为许多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五代后晋……胡峤……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得出种植历史较为悠久;据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结合材料中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相关信息,可得出外来物种逐渐本土化;据材料“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得出种植范围逐渐向南推广,最后全国广泛种植;据材料“明《本草纲目》……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得出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开发出多种用途(药用、餐饮、零食等);据材料“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涉及西瓜……贸易”得出逐渐具有鲜明的商品化性质。 原因:据材料“旧传种来自西域”得出西瓜经西域传入中国,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据材料“西瓜味淡而多液”“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得出西瓜自身是优质水果,用途广泛;结合所学,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得益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西瓜从西域传入中国,种植范围逐渐由北向南推广,体现南北交流、民族交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据材料“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得出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据材料“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得出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融合,成为许多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元素;结合所学,西瓜用途广泛,是重要的贸易商品,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