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比较阅读
最近我们做题中经常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就是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方式是采取课内外比较阅读方式出题。考试原则应该是:材料是课外,一篇课内文章,一篇课外文章,虽说是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但是学生做题时往往忽略这些题考点在课内。
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做这样的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主要的内容,不要弄错重心。我们应该抓住课内文言文不要花大量时间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这样会得不偿失。日常背诵中应该把课内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落到实处,然后适当迁移,练习一些与课内文言文材料相关的比较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做基础,在做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方向了。
例如:图中的这道题,只有第一道选择题和16题是考到了课外知识,14.15题都是课内知识,而且是学生都能掌握的知识。
2、要养成触类旁通的阅读习惯。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和课外文言文是有相似性的。对于此类阅读题我们要用联想记忆方法来做题。在做题时,要善于把课内文段与课外文段互为比较,以旧带新,触类旁通,从而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比如上面的16题,这类题就是对比阅读考查作者的志向,同为“安贫乐道”刘禹锡和陶渊明确实不一样的。甲文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的高雅来描写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乙文五柳先生的居室简陋空空荡荡,这挡不住风和烈日,爱好读书,喜爱喝酒生活安然自得。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3、注意养成好的做题习惯。阅读文本时要细致阅读,既要读正文还要结合注释。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段语境,“对症下药”解答题目。
一、常见题型
文言文比较阅读常见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甲乙两篇文章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3.同为××(体裁),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4.甲乙两文末尾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人物)和××(人物)在×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6.甲乙两文中××(人物)都有着同样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甲乙两段文字都突出人物怎样的共同点?
9.试比较甲乙两文内容上有哪些异同。
10.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二、解题技巧
(一)答题方法
(1)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课外阅读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阅读、对比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复阅读比较材料,逐句逐段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劝说方式、劝说目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3)按照题目要求,将比较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
课内外比较阅读,往往设置比较文章内容、主旨情感、人物形象的异同,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要采取“求同存异”或“异中求同”的解题方法;如果题干给出了甲文的内容,就要从乙文中寻找对应的内容,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确定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熟悉两篇文章各自的结构,能够对两篇文章中的共同内容进行一一对应。这是进行对比阅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晓大意。
通读两篇文言文,归纳概括各自的段落大意,做好比较、迁移的基础准备工作。
第二步:切片观察。
根据题目要求,将文中有关的片段分别切割出来,形成一个个小切片,对切片进行观察。
第三步:求同存异。
对比分析这些切片,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题材、手法、意义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出答案。
(三)答题技巧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比较情感主旨异同;比较人物形象异同;比较文章内容异同;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答题应遵循的原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对比类试题,不管是课内外对比,还是课外对比,都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四)答题模板
整体把握内容+分析比较异同+准确表达结果
三、考查内容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二)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三)互为印证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
(四)同中求全
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
(五)归纳概括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六)启示感悟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七)综合考查
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