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12: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是中华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 )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辽河流域
代表 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百越文化 红山文化
A.青铜文化 B.农耕文化
C.民族文化 D.道德文化
2.穿越时空,假若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
①用楷书抄写《论语》 ②学习《九章算术》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①③ B.②④ C.④ D.全部无法做到
3.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文化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西周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5.我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该思想家( )
A.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构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C.撰写的《小学》成为幼童的行为规范 D.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影响后世
6.“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7.你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应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 )
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 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
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9.《礼记·曾子问》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礼记·曲礼》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这说明当时
A.个人价值服从伦理道德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宗法观念影响社会风俗 D.礼乐制度得到严格维护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南北朝的史学家竭力标榜自己所仕的王朝是华夏文化的正宗继承者,竭力贬斥竞争政权为蛮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争论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C.明“夷夏之辩”的重要性 D.南北文化交流被阻断
11.在2022年农历虎年春节来临之际,可口可乐在中国首次发售春节限量生肖虎年罐,融入传统年画、剪贴艺术等中国元素,并推出虎年动画电影、沉浸式互动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建立起与本土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据此可知( )
A.外资企业崇尚中国文化 B.中西方实现了彼此文化认同
C.文化因素影响经济活动 D.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12.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宗派流派如何众多歧异,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综和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化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下列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这一特点是( )
A.儒家思想的诞生 B.尊崇儒术的提出
C.理学体系的形成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3.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 “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新道路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共产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14.2005年11月20日,托德·克罗韦尔在香港《亚洲时报》上撰文指出:“毫无疑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遵循了自律、社会和谐、强烈的家庭观念以及重视教育等儒家基本教义。”这反映出( )
A.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B.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C.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D.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15.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鲁闵子马提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的论点;郑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
A.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B.社会思想充满忧患意识
C.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 D.人自我主体意识的显现
1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原因的是
A.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中华民族有重视总结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的传统
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从未受到外族文化影响
D.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既博采众长又兼收并蓄
17.下表所示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其主要反映出(  )
中原文化圈 北方文化圈 齐鲁文化圈 楚文化圈 吴越文化圈 巴蜀滇文化圈 秦文化圈
以周王都为中心,黄河中游,春秋时包 括晋南、郑、卫及赵国南部一部分 赵国南部一部分,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 齐、,以及其他小国,西至郑、卫之一部分 长江中游,楚国为中心,北接中原、西至四川、东连吴越之一部分 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吴、越为中心,西至楚国下游之一部分 现在四 川、云南,巴国、蜀国、滇国以及西南的部族,东接楚国上游之一部分 西北地区以秦为中心,与巴蜀北部、晋南及北方胡族俱有衔接
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
D.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18.有学者认为:孔子以“圣化”之道建立了“仁者”哲学,孟子推出了“平治天下”的“达者”哲学,荀子则以“天人相分”原则建构了“实者”哲学,此后,先秦儒家的精神哲学却日渐消解,儒家高昂刚健的人格力量最终陨落。下列史实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
A.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盛行 D.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
19.1994年,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将曲阜“三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 B.富丽堂皇的宫殿群建筑
C.儒家文化的丰厚积淀 D.独特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20.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 “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 “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
A.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二、材料分析题
21.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气质,被称为宋韵文化。在时人及今人的文献中均能觅得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薪火相传
序号 引文 出处
甲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 王安石传》
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私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丙 宋神宗赵顼:“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生贸易。 吴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试举两例宋韵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说明。
(2)以宋韵文化为切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典型性?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桀、商纣暴行逆施,残害百姓,人们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民众、厚养民众、保民而王的思想逐渐萌芽。孔子编纂整理过的《尚书》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准则,并且鲜明地提出“三镜论”;范仲淹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摘编自唐晓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
材料二 如何贯彻和落实民本主义,孙中山认为“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他主张“慎重地开发中国广大的天然和其他资源。开发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富有,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为此, “国家管理资本,发达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国家的建设首先要考虑民生,要考虑“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
——摘编自廖大伟《孙中山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编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对“民”的认识。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他认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B
6.C
7.D
8.B
9.A
10.A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D
18.C
19.C
20.D
21.(1)示例1:城市生活的角度,如开封的市井风情浓厚、宋词流行,人们较为重视生活的品质等。
示例2:文学艺术的角度,如宋词、戏剧流行,反映出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人们注重生活的品质。
示例3: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如理学诞生,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成熟阶段,儒学更加思辨化、哲理化。
示例4:科学技术发展角度,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说明宋代是一个注重创造发明,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2)从宋代文化创新性、重要性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宋韵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文化赓续千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角度作答;如,宋韵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化精髓已经融入当代社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能量。
22.(1)内涵:认为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策得失、政权兴亡有重要作用;要求统治者采取保护民众利益、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反对暴行逆施,残害百姓;要求士大夫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理想、为己任。
(2)相同点:都认为人民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不同点:思想渊源不同:古代民本思想受传统人本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还借鉴欧美经验。主要目的不同:古代民本思想希望通过“保民”来巩固封建统治,孙中山希望通过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实现民有、民治、民享。权利主体不同;古代民本思想是“君”为“民”做主,“主权在君”,孙中山的民本是“民”为自己做主,“主权在民”。
(3)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把百姓视作统治对象,统治者重视民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百姓遭受封建剥削,生活悲惨;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政策,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病的反思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借鉴,但未能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未能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共同富裕而奋斗,真正坚持和践行了人民至上
23.示例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总之,中华文化在兼容并包中不断得到发展。
示例2: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明起源是多源的,以华夏族为核心,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至魏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实现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总之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因时而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