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2.桑巴舞被视为巴西的象征,它源于非洲,通过奴隶贩卖传到巴西,又吸收了来自欧洲、古巴和当地的一些舞蹈因素而形成。这说明桑巴舞( )
A.是人口迁徙文化融合的结合 B.是西方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
C.毁灭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 D.使非洲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关于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迁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掳掠黑人贩卖到非洲作为奴隶
B.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C.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大洋洲,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
D.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4.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的原住民大量移民 B.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C.疾病无法控制广泛传播 D.非洲人在全球分布广泛
5.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约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这说明大洋洲( )
A.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B.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认同
C.原住民遭到贩卖、屠杀 D.成为世界上种族混合度很高的地区
6.乾隆年间,出现自发移民现象。国内主要由鲁豫两省迁往东北,由福建迁往台湾;国外主要是迁往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为谋生而外迁者的数量和地域倍胜从前。清代移民现象反映了
A.外来商品冲击传统经济模式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C.国家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 D.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7.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大约5000万欧洲人移民到了西半球。这次移民浪潮造成了美洲人口的激增。这些移民中仅有三分之一返回家乡,绝大多数都留在了西半球,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把美洲国家改造成了欧洲化的国度。这次移民浪潮的出现主要反映了( )
A.美国综合国力远超欧洲 B.殖民扩张影响初显
C.西半球的自然资源丰富 D.工业革命的扩展
8.据统计,2018年来中国的留学生中,亚洲占近60%,非洲占近17%,欧洲占近15%,美洲占7%左右,大洋洲占1%左右。材料所述情形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国际文化格局的演变
C.经济改革的深入 D.中国人口结构的优化
9.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10.2020年,国际移民组织发布了《世界移民报告2020》。该报告统计显示,一半以上的跨国移民居住在欧洲和北美洲,约为1.41亿人。跨国移民主要流向欧洲和北美洲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和北美洲经济发达 B.欧洲和北美洲社会制度先进
C.欧洲和北美洲文化政策宽松 D.欧洲和北美洲社会福利发达
11.从16世纪起,西属美洲在建立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学院和大学的同时,也建立起第一批印刷所,组建了图书馆,收藏有关欧洲文化的书籍。在葡属美洲,殖民者的后代可进入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和葡萄牙的大学接受教育。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客观上促进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
B.体现出美洲移民政策吸引了欧洲移民
C.表明美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缩小
D.说明美洲的族群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
12.公元前2千纪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除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外,还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以及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拓展
C.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D.印欧人控制了欧亚间商路
13.下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主要自治领域在外交问题上的态度。据此可知( )
自治领类别 人口结构 外交上是否与英国保持一致
爱尔兰、加拿大、南非 存在大量非英人口 避免卷入欧洲事务,反对帝国一致外交,与英国的政策保持距离
澳大利亚、新西兰 几乎全是英裔人口 不会脱离英国的政策,但试图影响英国政府的决策
A.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英联邦成员国取得独立地位
C.英联邦成员国独立意识显现 D.人口结构决定国家外交决策
14.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社会中存在以下现象: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西洋舞蹈; 天主教堂里,虔诚的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政府规定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宗教矛盾突出 B.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殖民色彩浓厚 D.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15.欧洲难民危机是欧债危机以来西方遭遇的又一次严重挑战,规模为二战后所罕见,西亚、北非成为难民来源的重灾区。应该说,在这场难民危机中,美国是罪魁祸首,欧洲则是助纣为虐。欧洲难民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推行
①霸权主义
②强权政治
③人权优先论
④“冷战”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新浪潮、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和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拉美裔化的倾向等原因,导致美国国民特性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其旨在说明( )
A.拉美裔和亚裔在美国族群中的比例增大 B.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的国家特性
C.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D.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17.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与陕西交界处),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此外,巴蜀地区经过移民不断开垦,到汉代,出现“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的现象。两则材料说明( )
A.移民戍边推动政治变动 B.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
C.民族战争改变社会习俗 D.大一统促进民族大交融
18.1879 年在美国创办的“卡莱尔印第安学校”以“融入白人文明社会”为目标,对印第安人实施同化教育。下图为该校学生汤姆·托尔利诺入学前后的形象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
入学时 入学三年后
A.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已经缓解 B.印第安人生活实现了现代化
C.美洲原住民正遭受文化灭绝 D.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学习
19.秘鲁学者罗德里格斯认为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与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揭示了( )
A.殖民活动客观上使美洲文化重构 B.人口迁移推动美洲经济发展
C.美洲族群结构改变源于殖民侵略 D.疫病流行造成美洲人口锐减
20.1866年7月9日,《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报道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六大会馆中华人的人数:
会馆 宁阳会馆 阳和会馆 三邑会竹 四邑会竹 合和会馆 人和会馆
人数 15 000人 11500人 10 500人 9 000人 8.500人 3800人
其中,四分之一在加利福尼亚铁路工地上干活。由此可知,当时( )
A.会馆负责华工日常管理 B.美国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 D.华工为美洲发展作出贡献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规定“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我国人口增加率30%o,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 -50%,可见粮食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 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 ,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
——摘编自马寅初《新人口论》
材料三 正是中国20 世纪50——60 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 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 -64 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
——摘编自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 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有何建议?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的欧洲移民潮近代以来欧洲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移民浪潮就持续不断,二战之后这一潮流呈现出新的趋势。下表为二战后欧洲移民的基本状况。
国家 时间 移民状况
意大利 1940-1960年 至少有55万来自原殖民地的外国移民,再加上从非洲返回的,估计数量最高可达到85万人。
法国 1946年 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组织招聘发展工业所急需的外国劳工
德国 1946年 成立了“招募委员会”,共有1400 万外国人来到德国,期满后虽有1100万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但仍有300万人滞留德国。
德国 1949-1961年 大约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了西德。
英国 1953-1962年 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在1953-1962年间就有39.1万人。
法国 1963年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大约有100万外国移民来到法国
德国 1978年 第一批越南“船民”到达汉诺威的时候,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不堪忍受“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
――摘编自宋全成《简析欧洲移民历史进程及移民类型》等
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特点。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华人移民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都离不开中国人特别是16世纪活跃在东南亚海域的早期华人移民的参与。早期华人移民以闽南人为主体,多为从漳州月港随中国商船到菲律宾的华商及其雇佣者,这一群体在西班牙史料文献中被称为Sangley(生理人)。
早期华人移民在菲律宾活动概况
类别 概况
运菲货物 生丝和丝织品;亚麻布、棉布等各类纺织品;粮食、肉类、水果等食物;陶瓷;铁、铜等金属;珠宝、饰品、工艺品;硝石和火药;中国商人转运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特产等
经营地点 八连(Parian),位于马尼拉北部,1581~1582年建成,专供中国移民经商和居留,一直是华人在菲律宾最主要的聚集地
主要职业 面包师、裁缝、银匠、理发师、火药制造者等各类工匠;贩卖来自中国各色货物的商人,在八连出售食品、日用品的小商贩;医生和护理人员;受雇的伙计和家庭服务人员
材料二 17世纪开始,在马尼拉大帆船工作的亚洲人成为主流,占比保持在60%~80%。据1637年时任菲律宾检察官马尔·法尔贡写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报告显示,当年共有160名生理人水手、50名木匠和锯工、14名敛缝工人和30名工匠在商船上服务。学者欧罗佩萨从档案馆搜集整理出的3360人的船员名单中,有1435人标明是chino(中国人),名字虽全部为西班牙语,也未发现他们生于中国或中国城市的身份资料细节,但是一些船员的姓氏如Cao、Xie、Tang、Dan等非常具有中国人的特征。
材料三 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延续的250年间,约有10万人在菲律宾登船踏上移民美洲的旅途。1692年之后,在墨西哥城主广场亚洲商户聚集经营地形成一个大型市场,西班牙人为其冠上了中国人在马尼拉的聚集区——八连的名号。在西班牙学者马丁梳理的相关原始档案资料中,特别注明申请者身份为“chino”的如表5所列。
17世纪申请在墨西哥城售卖中国商品的chino名单(部分)
姓名 年份 申请事由
Francisco Flores 不详 在广场、街道和户外市场售卖产自西班牙本土、中国和当地的服装
Francisco Matias 1650 售卖中国和本地的杂货、开采黑蜜
Francisco Garcia 1651 因原随身在包中携带的执照损坏,申请更换新的执照。允许其在新西班牙周边乡村和墨西哥城售卖产自中国和西班牙本土的衣服、皮带和其他杂货
Antonio de la Cruz 1661 售卖产自西班牙本土、中国和当地的货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晨光、【西】jesús Paniagua Pérez
《船员·商人·理发师:美洲早期华人移民的身份考证(1565~1700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的角度,评述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A
6.C
7.D
8.A
9.D
10.A
11.A
12.B
13.C
14.D
15.A
16.D
17.B
18.C
19.A
20.D
21.(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
原因:在农耕文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数量的多少影响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观点: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材料三认为20世纪50-60年代生产高峰的出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
理由:材料二认为,过多的人口超出环境资源承载力;过多的人口影响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多消费大影响资金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材料三认为,生育高峰、人口增长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带来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增长。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不能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某种影响。
22.特点:欧洲主要作为移民输入地;移民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包括劳动力移民、政治移民和原殖民地移民。
23.评述:早期华人移民,是明清之际以闽南人为主体的自主移民海外群体。他们先移民至菲律宾,后沿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移民到西属美洲殖民地,马尼拉和墨西哥是其移民的主要集散地。
继麦哲伦环球航行后,西班牙人携开采的美洲白银在菲律宾建立殖民地。16世纪中期,明政府开放闽南海禁,沿海商民海外贸易合法化,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南方丝织、制瓷等部门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思想界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的倾向。中国和西班牙共同创造了早期全球化时代的标志性产物——丝银贸易,早期华人移民应运而生。
无论在菲律宾还是在美洲,早期华人移民凭借其掌握的工艺技术和经商能力谋生,主要从事与大帆船贸易有关的航海、贸易及周边行业,如以经商、理发为代表的服务业等。早期华商的商贸活动丰富了菲律宾人的生活,促进了马尼拉地区的发展,为维系大帆船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与社会基础。菲律宾也由此成为丝银贸易中转站与著名的国际贸易枢纽。
早期华人移民较深入地参与了大帆船贸易,为墨西哥等拉美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税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对外贸易的扩大。早期华人移民涌入美洲,缓解了当地因黑奴和印第安人大批死亡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状况。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文化习俗等领域都为拉美多元文化发展打上了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
综上所述,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的超强生存能力与独特智慧,是外来移民融入异域社会与异质文化的典例。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力,是中菲、中拉人民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彰显出文明共生、文明互鉴、文明交流对人类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