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23石家庄一模]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四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他们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六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四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区、行政区、墓地区、居住区等。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3.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辽宁模拟]1849—1870年,英国第三级铁路客运(为下层人民提供运输服务)人数增长了6倍,而其他两级客运人数只增长了4倍。1846—1870年,第三级客运人数的比重由不足一半提高到65%,客运收入的比重则由不足20%提高到44%。这表明铁路客运( )
A.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B.实现了交通运输的商业化
C.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平等化
D.加速了交通服务的大众化
5.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据此可以认识到( )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6.由中国设计师詹天佑设计,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的是( )
A.吴淞铁路的兴修 B.唐胥铁路的兴修
C.京张铁路的兴修 D.成渝铁路的兴修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故选C项。
7.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可能是1864年至1895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8.近代中国的道路通行规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9.“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的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10.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当时这些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B.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11.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A.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12.下表体现了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可推知 ( )
项目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1950年 1960年
交通 工具 马车、人力船 汽船、火车 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飞机
速度 16千米/小时 25~00 千米/小时 480~640 千米/小时 800~120 千米/小时
A.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中国的高铁建设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年间,高铁不仅获得国人点赞,也赢得世界目光。“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铁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按照2016年7月份新出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3年后,中国高铁将达到3万千米,2025年达到3.8万千米,更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孙红林《中国高铁凭什么领先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高铁为代表的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及重大历史意义。(7分)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时期 发展
新石器 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代 唐朝舟船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代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 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邮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勤、盛振邦《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根据“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普遍使用罗盘针”“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根据“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知船舶制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据此归纳论题,结合史实进行简要阐述即可。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据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称为‘以邮行’”及图片上文字“居卢訾仓以邮行”可知,汉朝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故②当选;从“以邮行”“新疆……出土……简牍”可以判断出:汉朝注重交通建设,这种邮传系统甚至到达新疆地区,这说明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故④当选。因此,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以邮行”指的是官府通过“邮”传递重要文书,并不涉及中外商贸问题,故①排除;郡县制是秦汉时期在内地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西汉曾在新疆地区设西域都护,故③排除。
2.[2023石家庄一模]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四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他们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六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四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区、行政区、墓地区、居住区等。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解析 由“四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至少六条分支水系……将城市分为宗教区、行政区、墓地区、居住区等”可知,运河的开凿、港口的修建、城市分区等都是古巴比伦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灌溉农业发达,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古巴比伦一个城市的运河修建与城市分区,不足以说明古巴比伦“城市基础设施完善”,C项错误;“海外贸易繁荣”不能从材料中得出,D项错误。
3.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图片反映出上海已经有了有轨电车,且存在人们“三更笑语”的现象,故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乘坐马车依然是主要出行方式,②错误。③不符合史实,错误。电车和马车体现了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共存,体现了近代交通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B项。
4.[2023辽宁模拟]1849—1870年,英国第三级铁路客运(为下层人民提供运输服务)人数增长了6倍,而其他两级客运人数只增长了4倍。1846—1870年,第三级客运人数的比重由不足一半提高到65%,客运收入的比重则由不足20%提高到44%。这表明铁路客运( )
A.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B.实现了交通运输的商业化
C.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平等化
D.加速了交通服务的大众化
解析 根据材料“1846—1870年”“英国第三级铁路客运(为下层人民提供运输服务)人数增长了6倍”“第三级客运人数……提高到65%”“客运收入……提高到44%”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下层民众中选择火车出行的人数比重不断增加,这加速了交通服务的大众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交通运输的商业化在此之前就已经实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观念的平等化,排除C项。
5.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据此可以认识到( )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解析 据材料“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及图片信息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在空间和距离上的隔阂越来越小,人类的联系更加密切,故D项正确。
6.由中国设计师詹天佑设计,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的是( )
A.吴淞铁路的兴修 B.唐胥铁路的兴修
C.京张铁路的兴修 D.成渝铁路的兴修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故选C项。
7.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可能是1864年至1895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领水的外轮吨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使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故A项错误;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的沪淞铁路通车,中国开始出现铁路,1864年中国没有铁路,故C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茶叶出口在印度、日本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下转向衰落,故D项错误。
8.近代中国的道路通行规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可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客观上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选B项。
9.“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的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解析】高速公路限速节省了石油,也降低了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电动车研发出现分水岭。材料所列以上事项的共同点是能源问题,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故B项正确;科技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能源危机所导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石油消耗量的减少而非高效利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的追求,排除D项。
10.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当时这些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B.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解析】根据材料“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普遍期望中国的航空事业能够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
11.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A.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解析】根据材料“高铁开通”“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航班停飞”可知,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故A项正确。
12.下表体现了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可推知 ( )
项目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1950年 1960年
交通 工具 马车、人力船 汽船、火车 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飞机
速度 16千米/小时 25~00 千米/小时 480~640 千米/小时 800~120 千米/小时
A.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近代以来世界交通工具不断更新,运输速度加快,有利于缩短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科技发明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人们的物质需求,故排除C项;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结合是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之一,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中国的高铁建设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年间,高铁不仅获得国人点赞,也赢得世界目光。“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铁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按照2016年7月份新出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3年后,中国高铁将达到3万千米,2025年达到3.8万千米,更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孙红林《中国高铁凭什么领先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高铁为代表的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及重大历史意义。(7分)
答案:(1)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发展铁路运输,制定铁路发展规划,大规模修建铁路;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2)发展趋势:中国高铁建设朝着规模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建设周期短、兼容性好、性价比高、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历史意义:推动中国产业转型;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等。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时期 发展
新石器 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代 唐朝舟船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代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 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邮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勤、盛振邦《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根据“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普遍使用罗盘针”“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根据“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知船舶制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据此归纳论题,结合史实进行简要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阐述:从古至今,先进技术都是造船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宋代指南针与造船航海的结合,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造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国崛起”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船舶制造与人类发展紧密相关。
阐述:随着造船业的迅速发展,船舶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船舶最开始仅仅是沿海、沿河地区的交通工具,后来则加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如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近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船舶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