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1 14: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量,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白描的写法和文章审美意境。
2.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量,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入语
这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吧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从事著述;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3.文学体裁
小品文:一种富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特点:①通常篇幅不长;②结构松散随意;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疏通文意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字词]雪:名词作动词,下雪。 俱:都。 绝:消失。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字词]是:这。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撑船。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这一天初更时,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字词]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全,都。 惟:只、只有。 芥:小草,把船比喻为小草。 粒:米粒,把舟中人比喻为米粒。 而已:罢了。
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茫茫一片,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字词]烧酒:烧火温酒。 焉得:哪能,怎么能。 更:还。 强:勉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字词]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语声。 痴:执着,过渡迷恋。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敬称。
译文: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余独往湖心亭看雪
赏析雪景,体会手法。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1)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2)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3)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2.品味语言。“雾凇沆砀,……两三粒而已”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1)从描写手法上看:白描(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①运用比喻手法,②把长堤比作一道痕迹,湖心亭比作一个小点,小舟比作小草,舟中人比作米粒;③视线由远及近,景物由大而小,让人感到天地之大、人生之微;④营造出了寂寥空旷、天人合一、淡雅脱俗的意境;
(3)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使景物互相弥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茫无际,物我合一。
小结:这几句景物描写,运用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细读课文,品味内涵
1.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出场发声来看,作者并非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是文人独往的原型。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预设:“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引入背景:“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从事著述;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他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3.文中对作者有一句评价,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何理解“痴”的含义?
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②痴景,于夜间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课堂小结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和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