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归真题·临阵磨枪】2024浙江中考科学真题易错点重组
01 选择题
1.(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题)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
A.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
2.(2023·浙江宁波·中考真题)“灰汁团”是宁波传统小吃,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资料卡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有机物
B.稻草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
D.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2023·浙江湖州·中考真题)金属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B.氯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C.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D.氯原子转变为氯离子的过程中,核内质子数不变
4.(2023·浙江丽水·中考真题)如图是教室壁挂式实物展台示意图,MN为展示台,PQ为连杆拉住展示台,m为展示物。以下是展示台承载展示物时杠杆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2023·浙江温州·中考真题)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3·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 D.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
7.(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题)青霉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滥用青霉素导致其使用效果下降。下列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界中本来没有耐药细菌个体,滥用青霉素才导致耐药细菌出现
B.细菌对青霉素进行定向选择,导致青霉素的使用效果下降
C.在长期滥用青霉素的环境中,耐药细菌比不耐药细菌更具生存优势
D.在抵抗青霉素作用时,细菌体内的某些结构会发生“用进废退”现象
8.(2023·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这是一种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图是完成缩手反射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①,效应器为⑤
B.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③大脑
C.如果结构④受损,该反射活动仍能完成
D.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⑤→④→③→②→①
9.(2023·浙江丽水·中考真题)2023年5月20日,丽水“山水诗路桨板赛”开赛。比赛时人在板上用力划桨,板船快速前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行进中的板船是运动的
B.桨对水的作用力和水对桨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划桨时板船会前进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停止划桨后板船仍能前进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10.(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题)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C.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因蒸腾作用过多失水
D.叶片向光面与背光面相比,前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11.(2023·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实验室中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微观模型如图。由该模型可知( )
A.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 B.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
C.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D.生成的水分子和氧分子数目比为1:2
12.(2023·浙江丽水·中考真题)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其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并完成对人类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等。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的演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黑猩猩由智人演化而来 B.丹尼索瓦人出现在700万年前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高等到低等 D.智人、尼安德特人有共同的祖先
13.(2023·浙江金华·中考真题)西瓜清甜多汁、口感爽脆、解暑生津,深受大家喜爱。如图为西瓜生长发育过程简图,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到②的虚线表示自花传粉过程 B.③是由②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C.⑤是由④中的胚乳发育而来 D.⑥中的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14.(2023·浙江金华·中考真题)中国是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茶水升温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现象
D.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5.(2023·浙江湖州·中考真题)现将一杯子和木块(不吸水,密度为0.6×103kg/m3)以两种方式放入同一容器中(容器内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图1杯子开口向上,浮在水面上。图2杯子倒扣(里面充满水),木块紧贴杯底,一起悬浮在水中。两种情况下( )
A.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B.杯子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C.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 D.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相同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6.(2023·浙江金华·中考真题)如图为我国首列永磁磁浮列车“兴国号”运行的照片。“兴国号”列车利用永磁体和水磁轨道之间的排斥力,能“悬挂”在空中行驶,大大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车转弯时,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永磁轨道是静止的
C.“兴国号”与传统火车相比,减少了行驶时与轨道间的摩擦力
D.列车刹车后继续向前滑行,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17.(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题)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3·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调节天平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向溢水杯里轻放一个密度比水小的蜡块,待蜡块静止,排开的水全部流入量筒后(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平指针仍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
B.蜡块受到的浮力大于蜡块的重力
C.量筒中水的质量小于蜡块的质量
D.量筒中水的体积等于蜡块的体积
19.(2023·浙江温州·中考真题)如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该过程中,滚摆处于甲、乙位置时( )
A.重力势能不同,动能相同 B.重力势能不同,动能不同
C.重力势能相同,动能相同 D.重力势能相同,动能不同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一个放置于宁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简易计时模型,圭杆垂直底盘。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一天内,正午的杆影最短 D.该模型依据杆影的方位计时
21.(2023·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小敏阅读教材得知: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H2SO4,可以组成一个电池(图甲)。那么该电池的正负极与什么有关呢?对此,小敏做了三组实验,并借助灵敏电流表进行判断(图乙),发现该电池的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且存在一定规律。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片组合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图丙)的是( )
A.a铝片、b镁片 B.a铁片、b锌片
C.a铁片、b铜片 D.a铜片、b银片
22.(2023·浙江绍兴·中考真题)2023年5月10日,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轨道后天舟六号与我国空间站完成对接形成组合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升空时,天舟六号机械能不变
B.进入轨道后,天舟六号的惯性消失
C.对接靠近时,以“天和”舱为参照物,天舟六号是静止的
D.对接成功后,组合体绕地运行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3.(2023·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24.(2023·浙江衢州·中考真题)小科通过研究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结论,下列四组实验可以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是( )
①测力计挂着浸在水中的铁块,慢慢下移,在铁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
②测力计挂着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让铁块再下移一段距离测力计示数不变
③将两块相同的木块以横、竖不同的姿态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④将质量相同、形状各异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A.只有②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多挡位加热器的电路图,电热丝R1的电阻小于电热丝R2的电阻。闭合S1和S2时,对电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R1和R2串联
B.R1两端的电压小于R2两端的电压
C.流过R1的电流大于流过R2的电流
D.如果R1断了,R2也不能工作
26.(2023·浙江宁波·中考真题)如图,电路中电流I大小始终不变,R0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据电压表示数U与电阻箱阻值R的大小关系可以绘制图线①;断开开关S,据电压表示数U与电阻箱阻值R的大小关系可以绘制图线②。把IR0记为U0,下列能正确表示图线①、②的是( )
A. B. C. D.
27.(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美好的一天,从拉着行李箱返校学习开始”。图甲中的同学拉着行李箱健步行走在校园水平路面上,行李箱匀速前进并保持倾角不变。假如这一过程中行李箱(含箱内物体)受到的重力G如图乙所示,则该同学对行李箱施加的拉力有没有可能是图乙中的F1、F2?你的判断是( )
A.F1可能,F2不可能
B.F1不可能,F2可能
C.F1和F2都可能
D.F1和F2都不可能
28.(2023·浙江宁波·中考真题)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宁进行了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滤液丙中含有氯化铁
B.沉淀乙为氢氧化铁、硫酸钡
C.滤液甲中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
D.样品中一定有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
29.(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两个边长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正方体甲和乙,用质量不计的细线连接,轻轻放入某液体中,静止后悬浮,细线处于绷紧状态,如图所示。则( )
A.甲受到的浮力比乙受到的浮力大
B.甲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相等
C.如果将细线剪断,甲、乙再次静止后,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小不变
D.如果将细线剪断,甲、乙再次静止后,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变
30.(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将锌粉持续加入100g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13.0g时,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是反应中的相关量随加入锌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归真题·临阵磨枪】2024浙江中考科学真题易错点重组
01 选择题
1.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
A.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
【答案】D
【详解】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可以用pH试纸检验,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酚酞遇碱变红,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硫酸钠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硫酸钠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符合题意。
故选D。
2.“灰汁团”是宁波传统小吃,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资料卡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有机物
B.稻草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
D.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答案】B
【详解】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是含有化合物,且不属于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属于有机物,说法正确;
B、稻草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C、根据“资料卡”可知,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是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说法正确;
D、根据“资料卡”可知,“灰汁”含有纯碱(碳酸钠),其溶液显碱性,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法正确。
故选B。
3.金属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B.氯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C.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D.氯原子转变为氯离子的过程中,核内质子数不变
【答案】B
【详解】A、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少于4个,因此燃烧过程中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说法正确;
B、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则氯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说法错误;
C、1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则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说法正确;
D、氯原子转变为氯离子的过程中只是得到电子,核内质子数不变,说法正确。
故选B。
4.如图是教室壁挂式实物展台示意图,MN为展示台,PQ为连杆拉住展示台,m为展示物。以下是展示台承载展示物时杠杆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装置为一个杠杆,MN能绕N点点转动,所以N点为支点;展示物对MN的压力为阻力F2,方向向下;PQ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F1,方向沿QP斜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由图乙可知,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要增大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故要增大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由于仅移动玻璃板,因此可把玻璃板向烧杯一侧移动,即移动的方向应是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 D.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
【答案】D
【详解】A.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两个“影”形成原理不相同,一个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一个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成的等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7.青霉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滥用青霉素导致其使用效果下降。下列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界中本来没有耐药细菌个体,滥用青霉素才导致耐药细菌出现
B.细菌对青霉素进行定向选择,导致青霉素的使用效果下降
C.在长期滥用青霉素的环境中,耐药细菌比不耐药细菌更具生存优势
D.在抵抗青霉素作用时,细菌体内的某些结构会发生“用进废退”现象
【答案】C
【分析】细菌后代中存在变异,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耐药性状的细菌被保留下来,经过逐代积累,即便加大抗生素剂量仍无法杀灭,原因是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自然界中本来就有耐药细菌个体,滥用青霉素导致耐药细菌的耐药性更强,A错误。
B.青霉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B错误。
C.细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而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并将抗性遗传给后代,C正确。
D.在抵抗青霉素作用时,细菌体内的某些结构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8.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这是一种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图是完成缩手反射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①,效应器为⑤
B.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③大脑
C.如果结构④受损,该反射活动仍能完成
D.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⑤→④→③→②→①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结构,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A.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由图可知,手部皮肤①属于感受器,手臂肌肉⑤是效应器,故A正确;
B.这一反射活动是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③脊髓,故B错误;
C.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保持反射弧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都不能进行。传出神经④遭到损伤,不能传导兴奋到效应器即肌肉,所以肌肉无收缩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故D错误。
故选A。
9.2023年5月20日,丽水“山水诗路桨板赛”开赛。比赛时人在板上用力划桨,板船快速前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行进中的板船是运动的
B.桨对水的作用力和水对桨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划桨时板船会前进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停止划桨后板船仍能前进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答案】A
【详解】A.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板船与树木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板船是运动的,故A正确;
B.桨对水的作用力和水对桨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因此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划桨时,桨对水有力的作用,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水对桨有反作用力,使船可以前进,故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错误;
D.停止划桨后板船仍能前进,是因为板船具有惯性,但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10.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C.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因蒸腾作用过多失水
D.叶片向光面与背光面相比,前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B
【详解】A.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有利于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植物根、茎、叶中的导管相互贯通,有利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运输有机物的是筛管,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叶片向光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更多,这样叶片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实验室中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微观模型如图。由该模型可知( )
A.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 B.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
C.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D.生成的水分子和氧分子数目比为1:2
【答案】A
【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才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不变,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水分子和氧分子数目比为2:1,错误。
故选A。
12.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其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并完成对人类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等。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的演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黑猩猩由智人演化而来 B.丹尼索瓦人出现在700万年前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高等到低等 D.智人、尼安德特人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D
【分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详解】A.智人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黑猩猩不是智人进化而来的,A错误。
B.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从原始尼人中分化出来,28万年前,他们到达辽宁金牛山地区,B错误。
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错误。
D.尼安德特人比智人早五万年,都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D正确。
故选D。
13.西瓜清甜多汁、口感爽脆、解暑生津,深受大家喜爱。如图为西瓜生长发育过程简图,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到②的虚线表示自花传粉过程 B.③是由②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C.⑤是由④中的胚乳发育而来 D.⑥中的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答案】D
【分析】传粉是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散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一朵花中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的发育情况为:子房发育为果实,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受精卵发育为胚。
。
【详解】A.自花传粉是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而图片中是两朵花之间的传粉,属于异花传粉,A错误。
B.③果实是由②雌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胚珠发育为种子,B错误。
C.⑤植株是由④种子中的胚发育而来的,因为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生植物的幼体,C错误。
D.⑥植株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D正确。
故选D。
14.中国是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茶水升温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现象
D.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详解】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A错误;
B.茶水升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B错误;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现象,故C错误;
D.茶香扑鼻为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5.现将一杯子和木块(不吸水,密度为)以两种方式放入同一容器中(容器内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图1杯子开口向上,浮在水面上。图2杯子倒扣(里面充满水),木块紧贴杯底,一起悬浮在水中。两种情况下( )
A.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B.杯子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C.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 D.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相同
【答案】C
【详解】A.图1木块未排开液体,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木块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图2木块排开液体,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木块受到浮力的作用,因此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不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图1杯子所受的浮力大于杯子的重力,图2杯子所受浮力小于杯子的重力,故B错误;
C.图1杯子和木块漂浮,浮力等于重力;图2杯子和木块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由可知,两种情况时杯子和木块排开水的体积相同,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故C符合题意;
D.图1木块对杯底的压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图2木块对杯子底部的压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浮力减重力,对杯子底部压力的大小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如图为我国首列永磁磁浮列车“兴国号”运行的照片。“兴国号”列车利用永磁体和水磁轨道之间的排斥力,能“悬挂”在空中行驶,大大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车转弯时,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永磁轨道是静止的
C.“兴国号”与传统火车相比,减少了行驶时与轨道间的摩擦力
D.列车刹车后继续向前滑行,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答案】C
【详解】A.列车转弯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受非平衡力作用,故A错误;
B.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永磁轨道相对于列车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兴国号”列车利用永磁体和永磁轨道之间的排斥力,使列车对车轨道的压力减小,从而减小了摩擦力,故C正确;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所以描述时不能说收到惯性力,列车刹车后继续向前滑行,是因为列车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7.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调节天平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向溢水杯里轻放一个密度比水小的蜡块,待蜡块静止,排开的水全部流入量筒后(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平指针仍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 B.蜡块受到的浮力大于蜡块的重力
C.量筒中水的质量小于蜡块的质量 D.量筒中水的体积等于蜡块的体积
【答案】A
【详解】AB.由于蜡块漂浮在水中,由沉浮条件可知,蜡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蜡块的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蜡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等量代换可得,蜡块的重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所以天平指针仍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故A正确,B错误。
C.由于蜡块的重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由可得,量筒中水的质量等于蜡块的质量,故C错误;
D.由于量筒中水的质量等于蜡块的质量,水的密度大于蜡块的密度,由可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小于蜡块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A。
19.如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该过程中,滚摆处于甲、乙位置时( )
A.重力势能不同,动能相同 B.重力势能不同,动能不同
C.重力势能相同,动能相同 D.重力势能相同,动能不同
【答案】D
【详解】如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甲乙两处的高度相同,质量不变,故重力势能相等,尽管甲乙两处的高度相同,但是从甲到乙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做功,故其动能是在减小的,故速度不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如图所示是一个放置于宁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简易计时模型,圭杆垂直底盘。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一天内,正午的杆影最短
D.该模型依据杆影的方位计时
【答案】B
【详解】A.杆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由于地球会自转,所以一天内杆影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移动,故B错误。
C.一天内,正午时,阳光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最大,杆影最短,故C正确。
D.简易计时模型是根据杆影的方位计时的,故D正确。
故选B。
21.小敏阅读教材得知: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可以组成一个电池(图甲)。那么该电池的正负极与什么有关呢?对此,小敏做了三组实验,并借助灵敏电流表进行判断(图乙),发现该电池的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且存在一定规律。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片组合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图丙)的是( )
A.a铝片、b镁片 B.a铁片、b锌片
C.a铁片、b铜片 D.a铜片、b银片
【答案】C
【详解】据图乙可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是电池的负极,排在该金属后面的金属是电池的正极。两金属都排在氢的后面,不会产生电流。电流方向由正极流向负极。图丙电流方向由b到a,说明b是正极,a是负极。则a的活动性大于b的活动性。
A、a铝片活动性小于b镁片活动性,不符合题意;
B、a铁片活动性小于b锌片活动性,不符合题意;
C、a铁片活动性大于b铜片活动性,符合题意;
D、a铜片、b银片都排在氢的后面,不会产生电流。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22.2023年5月10日,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轨道后天舟六号与我国空间站完成对接形成组合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升空时,天舟六号机械能不变
B.进入轨道后,天舟六号的惯性消失
C.对接靠近时,以“天和”舱为参照物,天舟六号是静止的
D.对接成功后,组合体绕地运行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答案】D
【详解】A.加速升空时,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故天舟六号机械能增大,故A错误;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进入轨道后,天舟六号的惯性不变,故B错误;
C.对接靠近时,以“天和”舱为参照物,天舟六号的位置发生变化,故天舟六号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对接成功后,组合体绕地运行过程中,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故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23.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答案】D
【详解】A、稀硫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错误;
B、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含有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的,而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与稀硫酸不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错误;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属于盐,如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是一种盐)和盐酸,错误;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如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故选D。
24.小科通过研究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结论,下列四组实验可以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是( )
①测力计挂着浸在水中的铁块,慢慢下移,在铁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
②测力计挂着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让铁块再下移一段距离测力计示数不变
③将两块相同的木块以横、竖不同的姿态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④将质量相同、形状各异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A.只有②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要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要保持物体浸在同种液体中的体积不变,只改变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①测力计挂着浸在水中的铁块,慢慢下移,在铁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改变了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合题意;
②测力计挂着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让铁块再下移一段距离测力计示数不变,铁块浸没时体积不变,只改变深度,符合题意;
③将两块相同的木块以横、竖不同的姿态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相等,浸入的深度不同,符合题意;
④将质量相同、形状各异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排开水的体积相等,浸入的深度不同,符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如图所示为多挡位加热器的电路图,电热丝的电阻小于电热丝的电阻。闭合和时,对电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和串联 B.两端的电压小于两端的电压
C.流过的电流大于流过的电流 D.如果断了,也不能工作
【答案】C
【详解】闭合S1和S2时,R1和R2并联,故它们两端电压相等,又由于
故流过R1的电流大于流过R2的电流;如果R1断路了不会影响R2正常工作,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如图,电路中电流I大小始终不变,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据电压表示数U与电阻箱阻值R的大小关系可以绘制图线①;断开开关S,据电压表示数U与电阻箱阻值R的大小关系可以绘制图线②。把记为,下列能正确表示图线①、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闭合开关S,电阻R0被短路,电压表测量R两端电压,电流I大小始终不变, 由U=IR可知,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故图线①过原点;断开开关S,电阻R0与电阻R串联,电压表测量R0与电阻R两端电压,电流I大小始终不变,则电压表最小值为R0两端电压,即U0,由U=IR+IR0可知,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且图线②过(0,U0)点,故B符合题意,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美好的一天,从拉着行李箱返校学习开始”。图甲中的同学拉着行李箱健步行走在校园水平路面上,行李箱匀速前进并保持倾角不变。假如这一过程中行李箱(含箱内物体)受到的重力G如图乙所示,则该同学对行李箱施加的拉力有没有可能是图乙中的、?你的判断是( )
A.可能,不可能 B.不可能,可能
C.和都可能 D.和都不可能
【答案】D
【详解】图甲中的同学拉着行李箱健步行走在校园水平路面上,行李箱匀速前进,受力平衡,受到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竖直向下的重力、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F1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不会产生向右的动力;
F2的方向斜向上,该力的作用效果会使得箱子旋转,无法使箱子保持平衡状态,箱子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所以F1、F2都不可能。
故选D。
28.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宁进行了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滤液丙中含有氯化铁
B.沉淀乙为氢氧化铁、硫酸钡
C.滤液甲中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
D.样品中一定有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
【答案】C
【分析】氢氧化钡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黄色溶液和水,硫酸钡不能溶于稀盐酸酸,含有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固体样品加足量水,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沉淀乙,沉淀乙加入加足量稀盐酸,过滤,得到黄色滤液丙和沉淀,说明沉淀乙中存在氢氧化铁和硫酸钡沉淀,从而说明原混合物中存在一定存在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至少存在一种;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滤液甲加足量稀硫酸,得到沉淀,说明原混合物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钡。综上所述,原混合物中一定存在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可能存在氢氧化钠。
【详解】A、含有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滤液丙中含有氯化铁,说法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沉淀乙为氢氧化铁、硫酸钡,说法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滤液甲存在氢氧化钠,不影响实验现象,其中可能存在氢氧化钠,说法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样品中一定有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说法正确。
故选C。
29.两个边长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正方体甲和乙,用质量不计的细线连接,轻轻放入某液体中,静止后悬浮,细线处于绷紧状态,如图所示。则( )
A.甲受到的浮力比乙受到的浮力大
B.甲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相等
C.如果将细线剪断,甲、乙再次静止后,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小不变
D.如果将细线剪断,甲、乙再次静止后,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变
【答案】C
【详解】A.甲和乙两个正方体边长相同,则根据体积公式可知其体积相等,两个正方体都浸没在同一液体中,则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甲受到的浮力等于乙受到的浮力,故A不符合题意;
B.把甲和乙作为一个整体,甲和乙在液体中静止时悬浮,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甲和乙的平均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而甲和乙由不同材料制成,其密度不同,所以甲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柱形容器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小等于容器内液体和物体的总重力,如果将细线剪断,甲、乙再次静止后,容器内液体和物体的总重力不变,则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小不变,故C符合题意;
D.根据题意可知,细线处于绷紧状态,如果将细线剪断,甲、乙再次静止后,甲将漂浮在液面上,则甲和乙排开液体的总体积变小,液体深度变小,根据p=ρ液gh分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将锌粉持续加入100g含有和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13.0g时,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是反应中的相关量随加入锌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将锌粉持续加入100g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每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溶液质量减小,硝酸银反应结束,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增加,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说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
、。
【详解】A、由分析可知,混合溶液中硝酸银质量为34g,当加入锌从0到6.5g,锌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质量减小,锌为6.5g,硝酸银质量为0,故A错误;
B、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此时硝酸铜质量不变,当锌大于6.5g锌与硝酸铜反应,硝酸铜质量减小,当锌质量为13g时硝酸铜完全反应,硝酸铜质量为0,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6.5g锌反应生成银质量为21.6g,当锌的质量为13g时生成固体总质量为21.6g+6.4g=28.0g,故C正确。
D、当锌为6.5g时硝酸锌的质量分数为 ≈22.3%,当锌质量为13g,硝酸锌的质量分数为 ≈20.5%,故D错误。
故选C。
试卷第14页,共15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