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十三章 内能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中国的茶文化在古代已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名扬世界.如图所示,用热水泡茶时,茶杯温度会升高,内能会 (选填“增加”或“减少”),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属于 .
第1题图 第2题图
2.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 ,这是分子间存在着 的原因.
3.如图所示,甲杯中水量较少,乙、丙、丁杯中的水量相同,根据内能的知识可知,甲、乙两杯水的内能 (选填“甲大”“乙大”或“无法比较”),四杯水中, 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分析“热岛效应”的成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建筑群、马路中的沙石等的 小,在相同的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 (选填“多”或“少”).
5.小海将质量和初温相同的分别用铁、陶瓷两种材料制成的勺子(c铁”“<”或“=”),内能增加较多的是用 材料制成的勺子.
6.如图所示,在汽缸A中密封有压缩空气,B是一个被销钉K锁住的活塞,C是一个温度计.若活塞与汽缸壁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拔出后,将看到的现象是活塞向 (选填“左”或“右”)运动,温度计的示数 (选填“升高”或“降低”).
7.铁块和铁丝的质量之比是3∶1,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 .
8.取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次之后触摸弯折处,会感觉发烫,这说明弯折处的温度升高了.关于弯折处温度升高的原因,你的解释是 .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9.唐诗《山亭夏日》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
A.绿树阴浓夏日长 B.楼台倒影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学完内能的知识后,晓明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
A.“壶中的水被烧热了”,其中的“热”是指内能
B.“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
C.“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
D.“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
11.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现象与水的此特点无关的是 ( )
A.空调房间里放盆水可以增加湿度 B.生物体内水的比例较高
C.冬天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 D.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12.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猴痘病毒的照片,该病毒直径在200 nm左右,可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病毒是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构成飞沫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C.猴痘病毒随飞沫在空中的传播属于分子热运动
D.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预防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1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信息可知,此物质 ( )
A.在t=0时刻是固态,其内能为0
B.在2~3 min内是固液共存态,其内能不变
C.在0~6 min内物质内能一直增大
D.在0~6 min内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两小滴水银接触时会变成一大滴,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15.(多选)如图所示是板栗在微波炉中加热炸裂后的情景,板栗受热时,温度升高,内部膨胀,导致其炸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打开微波炉,“飘”出板栗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B.板栗炸开时发出响声,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C.炸裂过程中,板栗的内能增加
D.没炸裂的板栗也含有热量
16.(多选)小博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质量相等的不同种物质吸热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说明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一般不同
B.水变成冰后其吸热能力不变
C.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同的温度,沙子放出的热量大于铁放出的热量
D.铁块和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17.(8分)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我们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进入上面的瓶子,下面的瓶子颜色逐渐变淡,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均匀.
(1)物理学中把这个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小阳建议: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的上面,这样做既能表明上述观点,还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小阳的建议 (选填“能”或“不能”)采纳,因为 .
(3)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时对人们有利,有时又对人们有害,请你分别列举生活中关于扩散现象有利和有害的实例.
有利: .
有害: .
18.(12分)某同学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实验中,将水和煤油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每隔2 min记录一次温度.(ρ水>ρ煤油)
(1)图甲是这名同学的实验装置,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 .
甲
(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乙 丙
(3)本实验中通过控制 来控制不同物质吸热相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验采用的措施是 .
(4)该同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 的吸热能力较强.你认为图线的倾斜程度能够表示物质的吸热能力大小吗 请说明理由: .
19.(8分)为了探究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气压式喷雾器、数字式温度计、小叶轮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存在怎样的关系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先用数字式温度计测出喷雾器内气体的温度,如图甲所示;
(2)关闭喷嘴处的阀门,接着用手按压活塞快速打气,并用数字式温度计测出喷雾器内气体的温度,如图乙所示;
(3)打开喷嘴处的阀门,迅速放出喷雾器内的一部分气体,并用数字式温度计测出喷雾器内气体的温度,如图丙所示.
【分析与论证】
(1)该实验通过 来反映气体内能的变化,这里所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2)用手按压活塞打气的目的是 .
【实验结论】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 ;比较乙、丙两图可知,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 .(均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它在改变物体内能上与热传递 (选填“是”或“不是”)等效的.
第十三章 内能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A B C B AB AC
1.增加 热传递
【解析】用热水泡茶时,茶杯接触热水,热量由热水传递给茶杯,茶杯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2.大 引力
【解析】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所以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3.无法比较 丁
【解析】在物体的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因为甲杯中水的质量小,温度高,乙杯中水的质量大,温度低,所以甲、乙两杯中水的内能无法比较.
4.比热容 多
5.= 陶瓷
6.右 降低
7.3∶1 1∶1
8.反复弯折时对弯折处做功,使弯折处的内能增加了 做功
9.D “阴浓”是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的树木形成的树荫,故A错误;“楼台倒影”是楼台通过池塘水面反射所成的虚像,故B错误;“帘动”是指水晶帘在微风的作用下动了起来,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错误;“满架蔷薇一院香”,蔷薇花香充满整个院子,这是扩散现象,说明蔷薇花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D正确.
10.A “壶中的水被烧热了”,其中的“热”是指温度升高了,故A中说法错误;“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故B中说法正确;“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故C中说法正确;“摩擦生热”是指克服摩擦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所以这个“热”指内能,故D中说法正确.故选A.
11.A A中利用了水的蒸发来增加湿度,B、C、D都与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有关.
12.B 病毒分子体积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才能看到,故A错误;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构成飞沫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故B正确;猴痘病毒随飞沫在空中的传播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故C错误;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故D错误.
13.C
选项 分析 结论
A 物质在t=0时刻是固态,一切物质都具有内能,所以其内能不为0 不符合题意
B 该物质的熔点是0 ℃,在2~3 min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不符合题意
C 在0~1 min和4~6 min,该物质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在1~4 min处于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符合题意
D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0~1 min物质处于固态,4~6 min物质处于液态,所以两个时间段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不符合题意
14.B 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A说法错误;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了,是因为海绵结构中有空隙,C说法错误;两小滴水银接触时会变成一大滴,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D说法错误.故选B.
15.AB 板栗在微波炉中加热炸裂后,打开微波炉,“飘”出板栗香味,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故A正确;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炸裂过程中,板栗对外做功,板栗的内能减小,故C错误;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D错误.
16.AC 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一般不同,所以质量相等的不同种物质吸热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A中说法正确;水和冰的吸热能力不同,B中说法错误;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同温度,沙子放出的热量大于铁放出的热量,C中说法正确;由Q=cmΔt可知,因为不确定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铁块和铝块吸收热量的多少,D中说法错误.
17.(每空2分)(2)不能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花香四溢(或腌菜等) 煤气泄漏(或吸二手烟、污水排放导致河水污染等)
18.(每空2分)(1)没有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 (2)27 (3)加热时间相同 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4)水 能,由图线可知,倾斜程度越大,表示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升高越多,则物质的吸热能力越弱
19.(除标注外,每空1分)【分析与论证】(1)温度计示数的变化(2分)
转换法 (2)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变大(2分)
【实验结论】(1)增加 减少 (2)是
20.(1)金属块放出的热量Q放=c金属m金属Δt金属=0.5×103 J/(kg·℃)×1.5 kg×(440 ℃-20 ℃)=3.15×105 J (2分)
(2)由题知,水吸收的热量Q吸=Q放=3.15×105 J (2分)
由Q吸=cmΔt得Δt水===50 ℃ (2分)
则水温升高到t水=Δt水+t0=50 ℃+20 ℃=70 ℃ (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