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16: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1871年的巴黎公社
1917年的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苏联(俄)最高领导人
列宁
1917—1924
斯大林
1924—1953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2—1991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苏俄
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经济改革
苏联解体
经济建设之路
经济改革之路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材料:1946年,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恢复重工业领域。到1950年苏联的铁、钢、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都大大超过战前水平,国防工业取得巨大突破。1946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农业的恢复虽然比工业缓慢得多,但也渡过了难关并有一定恢复。1947年,苏联取消了粮食、日用品的配给制,连续三次降低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房1亿多平方米,农村建房270多万所。同时城乡居民从国家得到各种优惠,使职工的实际工资和集体农民的收入均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教育也获得发展。
1、取得的成就:
① 经济: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② 科技: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 教育和生活: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
到50年代,虽然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1950年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却只提高了40%,人民生活水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权力高度集中,导致社会缺乏民主和法制。
⑥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新的高峰。
▲沃兹涅先斯基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
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

3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苏联
模式
1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
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85年
1991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这是一个无法被苏联历史遗忘的人物,尽管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容不得他孤寂的灵魂。这是一个试图改写“斯大林版”苏联历史的人物,尽管他最终成了斯大林及其主义的守墓人。……他给后世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深邃致远的理论,而是改造世界的勇气。”
——历史学家张建华
赫鲁晓夫如何认识苏联国情
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提出了到1980年左右“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诱人口号。
他以农业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接着进行了以改组上层经济管理机关为中心的工业、建筑业改革。
——智效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与现实社会主义》海派经济学2003卷第3辑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123和下列材料,填写下面表格。
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増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角度 苏共二十大(1956)改革措施 政治 经济 农业
工业
思想 民生 外交 ①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②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②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企业横向联系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① 平反冤假错案 ② 强调集体领导
③ 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
三和路线
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是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
听我的这玉米超甜
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改革效果如何?如何评价他的改革?
(2)评价
积极:
①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
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
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
④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改革效果如何?如何评价他的改革?
(2)评价
消极:
①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赫鲁晓夫墓碑
赫鲁晓夫何许人也?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问题探究: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一:材料一: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1)失败原因:
1)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玉米)
2)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3)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根本)。
4)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2)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的背景: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工业
政治
(2)改革的内容
在企业中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只在管理上下功夫
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美苏军备竞赛相关数据
材料:“列宁在1918年提到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由苏联人民的无私劳动建立起来了。”
——勃列日涅夫,1971年
【思考】:从下列数据和材料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热衷于树立个人威信;
专断作用日益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占国民生产的40%。
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重工业比例更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加重 );
【思考】:从下列数据和材料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评价
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
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
消极:
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
更加畸形发展
③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
作风日趋严重
④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
生,发展缓慢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效果如何?如何评价他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4)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②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
③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④领导人个人作风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勃列日涅夫
1982年逝世
老人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14名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92.9%,其中70岁以上的占57.1%,平均年龄比1964年时提高了近10岁。勃列日涅夫去世时,苏共政治局成员平均年龄70岁,书记处成员为68岁,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高达75岁,就连各部部长的平均年龄也达到了65岁。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年轻的改革家,能否力挽狂澜?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内容:
领域 改革措施
经济
政治
思想
①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
③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②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经济秩序混乱。1989年和1990年1—4月因族际冲突和罢工造成的工时损失分别达到700万和950万人次;生产急剧下降。1989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指标没有完成,199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商品短缺。1990年苏联能够提供的各种日用品、食品等商品仅仅能够满足居民需求12.9%;通货膨胀更是达到天文数字的增长,老百姓多年积攒的存款一夜之间变成一堆废纸……
——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评价: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否定了党的领导。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4、苏联的解体
经济
乱!
政治
乱!
思想
乱!
一个主权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多个独立主权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4、苏联的解体
(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家也纷纷效仿;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但遭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的抵制,各共和国领导人纷纷支持叶利钦,政变很快失败。九一八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加快苏联的分裂。
(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6日,苏联解体。
思考:结合阅读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①直接原因:
②历史原因:
③外部原因:
④现实原因: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材料2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贪污腐败,特权成为苏共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贪污腐败,失去人民的支持。
材料1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以非军事手段颠覆别国政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包括文化入侵、经济渗透、思想同化等一切非军事手段。
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影响
①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
②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
③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
④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同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1953-1964
农业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和僵化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1964-1982
重工业
1985-1991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①目的:
②内容(主要):
③结果:
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涉及经济领域;
失败,但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冲击了苏联模式。
【思考】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6)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随堂演练】赫鲁晓夫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则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的改革( )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打破原本的个人崇拜
C.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 D.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
【随堂演练】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核武器的保有量占比从美国的80%变成了美国的1.82倍。同期苏联的经济指标逐年下滑,197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40%,勃氏执政末期不足美国的30%。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时期( )
A.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的加重
B.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越美压
C.经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D.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得以解决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背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
战后各国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3、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一)东欧的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的改革
梳理教材,完成表格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东欧剧变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根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内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外部: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思想: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背景
2、实质:社会性质的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类型 主要表现
政变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冲突 罗马尼亚
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分裂 内战 ①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1993)
②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1993)
战后东欧历史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是苏联大一统模式与东欧国家多元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追求在东欧的支配地位,具有封闭性特征; 后者追求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变革,具有开放性特点。在本质上两者致力于相反的目标...
——高晓川《“布拉格之春”及其意义再认识》
柏林墙的倒塌
民众自发参与拆除柏林墙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总趋势;
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③辩证的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邓小平
【随堂演练】.1981年9月21日,美国之音的副台长尼古拉德斯在讲话中说:“我们应当破坏苏联及其卫星国的稳定,促进它们的人民和政府之间产生摩擦……”。此前,该电台的某官员声称“他不是在搞广播,而是在于革命”。美国政府公开支持美国之音广播的主要目的是( )
A.以和平方式促使苏东裂变
B.展示美国的文化影响大
C.遏制国内的共产主义势力
D.试图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2010
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迅速
2017
中共十九大召开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12-2018年国内农业总产值
2021
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
确立全面建小康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提升: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探究与拓展
§【学习拓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
发展
1.表现① ② ③
2.问题
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2.评价
1.内容
2.局限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1.内容
2.影响
东欧:建设、改革和剧变
改革
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