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共44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共44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23: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本单元目录: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概述
本专题旨在简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经历的变化及其主要载体。专题重点指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载体,我们得以了解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要关注的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正是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二是把握文化遗产如何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
(第14课)
文化保护
(第15课)
最初载体
口头传说、史诗
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
书籍(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破坏因素:
文化遗产的保护
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单元结构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印刷书的诞生。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新课导入
古人的名句,后人何以熟知?
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
目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01
02
04
图书馆的成长
03
01
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习聚焦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0-82,并结合地图册P78课时时间轴(1)梳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2)梳理中国和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1)主要形式:官学、私学
(2)发展历程:
A.古代教育:①官学:(学在官府)
北京国子监
1905年,清朝设学部,国子监退出历史舞台
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
官学:官府所办的学校系统。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教育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
历史解释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01
02
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03
宋代:私学发达,书院制度的建立,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北宋时期理学传播的中心)。
孔子杏坛讲学
A.古代教育:②私学(学在民间)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学校教育
(2)发展历程:
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但那时的书院主要还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
历史解释
材料1: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2: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益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
——摘编自刘芬 《北宋教育政策探析》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一:(1)依据地图册P78图14-1,概括宋代著名书院的发展特点。(2)阅读材料1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书院发展兴盛的主要原因和归纳书院的重要作用。
(1)特点:数量多,分布广泛,南多北少,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2)原因:
①官学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②重文轻武,发展科举(文治政策);
③造纸术的发展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作用:
①文化下移;②推动文化水平的提高;
③涌现大批人才、推动理学兴盛;
④避免宦官、外戚专权这一政治动乱
材料3: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材料4: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一:(3)阅读材料3和材料4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3)特点::①产生较早,历史悠久;②政府为主,统治者重视;
③教授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教化功能突出;④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
⑤官学与私学并存;⑥发展具有阶段性,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作用:
政治:①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②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
③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经济:根植于小农经济,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①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②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0-82,并结合地图册P78课时时间轴(1)梳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2)梳理中国和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2)发展历程:
B.近代教育:①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创建: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1898)。
演变: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特色: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地位:
①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②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0-82,并结合地图册P78课时时间轴(1)梳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2)梳理中国和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2)发展历程:
B.近代教育:②清华学堂——清华大学
演变: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地位:
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近春园
梅贻琦
B.近代教育:③留学教育
作用:①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②培养了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思想解放;
③留学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大都从事革命活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和近代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发展;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思之窗】P81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
①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②促进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④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0-82,并结合地图册P78课时时间轴(1)梳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2)梳理中国和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2)发展历程:
C.现代教育: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②发展概况:
形成体系 (新中国成立至 60年代中期) 举措: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性质);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受到破坏 “文革”时期 “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 举措:①1977.12,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
成就: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4《共同纲领》
我从(虫)心眼里(梨)要入(鱼)党(铛)”
1977年的高考考场内,考生在认真作答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柏拉图学园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西方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0-82,并结合地图册P78课时时间轴(1)梳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2)梳理中国和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1)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柏拉图学园),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兴起:中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是现代大学制度源头。
博洛尼亚大学(意文:Università di Bologna;英文:University of Bologna)是一所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亚的国际顶尖综合性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世界上广泛公认的、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的第一所大学,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中心。
以宗教为目的,但保存了古典文化,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拓展延伸:欧洲中世纪大学
西方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大学”。
内容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西方学校教育
(2)西方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大学制度
①功能: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②代表:法国、德国、美国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80-82,并结合地图册P78课时时间轴(1)梳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哪些?(2)梳理中国和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
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相当于教育部),由此确立起法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注:帝国大学并非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其辖境与司法区重合。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区内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区内的中等和初等教育。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这一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成立于1810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培养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曾产生的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冯·诺依曼、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施莱马赫、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玻恩、赫兹、海涅、俾斯麦、舒曼等曾于此求学。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认为现代大学应是"知识的总和"。主张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强调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合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
哈佛大学
美国大学教育类型
(1)州立学院或大学
是由州或地方政府支持和管理。美国共有50个州,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州立大学,这些公立大学学校都带有州名,如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
(2)私立学院或大学
这些学校是私人经营,学费较贵,但教学质量最好。
美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为美国大学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平等是创新的土壤,有安全感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碰撞中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提供咨询服务、专利转让(产学合作)、继续教育课程、为大学带来商业价值。
材料1: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二:(1)依据地图册P79图14-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大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分析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原因。(2)阅读材料1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1)特点:12世纪及之前较少,13-15世纪发展迅速
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原因:王权强化,社会渐趋稳定;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基督教会的重视和建设
(2)表现:
①增加古典文化课程;②出现世俗化趋势;③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③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
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塑造了欧洲人的理性和辩论思维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积累、传承和发展了知识、科学等人类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898年 京师大学堂
促成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
德国 柏林大学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1983年
“三个面向”
20世纪90年代
科教兴国
法国 “大学区”制度
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趣味游戏:历史消消乐
阅读课本,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进行消除。
点击进入下一轮
促成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
德国 柏林大学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1983年
“三个面向”
20世纪90年代
科教兴国
法国 “大学区”制度
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趣味游戏:历史消消乐
阅读课本,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进行消除。
点击进入下一轮
促成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
德国 柏林大学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1983年
“三个面向”
法国 “大学区”制度
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趣味游戏:历史消消乐
阅读课本,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进行消除。
点击进入下一轮
促成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
德国 柏林大学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法国 “大学区”制度
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趣味游戏:历史消消乐
阅读课本,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进行消除。
点击进入下一轮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法国 “大学区”制度
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趣味游戏:历史消消乐
阅读课本,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进行消除。
点击进入下一轮
1949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趣味游戏:历史消消乐
阅读课本,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进行消除。
恭喜过关!
退出游戏
02
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聚焦
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
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简策和帛书
中国最早的书籍
公元前2世纪(即西汉)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普及)
制出“蔡侯纸”
公元868年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代表作《金刚经》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异
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
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云梦睡虎地秦简
◎马王堆帛书
二、印刷书的诞生
自主学习二:阅读课本P82-83,梳理书籍和“印刷书”产生与发展的史实,并分析其意义和地位。
早期书籍的缺点:
①笨重,不便携带;
②价格昂贵、不易收藏流传;
纸发明的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意义: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1.书籍和印刷书诞生的史实
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01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02
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03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04
地位: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二、印刷书的诞生
2.书籍和印刷书诞生的意义
P83【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①从技术层面而言,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象征意义的事件,进一步推动报纸、杂志的普及。
②从文化普及而言,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④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⑤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03
图书馆的成长
学习聚焦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图书馆的含义
自主学习三:阅读课本P83-84,(1)梳理中国和国外图书馆的发展概况;(2)分析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最早为档案馆,是为了保存历史经验的。图书馆是指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后来还发展出服务公众职能。
2.图书馆的职能变化
3.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国外图书馆:
古代 亚述图书馆,前7世纪(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中世纪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兴起。
近代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是捷克最古老的图书馆,已有850多年历史,藏有20余万册珍贵书籍。它包含两座巴洛可式建筑的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拥有2.1亿件藏品:其中有470种语言写成印刷品1亿多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来自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石板。收藏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三、图书馆的成长
3.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三:阅读课本P83-84,(1)梳理中国和国外图书馆的发展概况;(2)分析图书馆的作用。
(2)中国图书馆:
古代 官府藏书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天一阁(范钦)
近代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②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文渊阁之名始于明代,其阁亦始建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始创宫殿于南京,即于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此即文渊阁建阁之始。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永乐大典》正式成书,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下诏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 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开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4.图书馆的作用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1)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 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 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 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服务公众、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 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汲取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提高工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任务。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图书馆同时还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
(5)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0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习聚焦
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自主学习四:阅读课本P84-86(1)梳理世界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概况;(2)分析博物馆的作用。
古代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 · 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
②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 ①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18 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2.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近代 ①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外国人筹办)
②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③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④国立南京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⑤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1925年10月10日成立,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旧貌,原建筑已不存在
南通博物苑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自主学习四:阅读课本P84-86,(1)梳理世界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概况;(2)分析博物馆的作用。
现代 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7月建成,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地位: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②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今日亚历山大博物馆
1.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博物馆的历史作用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自主学习四:阅读课本P84-86(1)梳理世界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概况;(2)分析博物馆的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学生参观国博
国博讲堂
4.博物馆的再发展
故宫官网上线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等栏目,助力文化传承。
单霁翔成为故宫馆长后:
①推出展示故宫相关ARP;
②在社交网络上加强互动;
③与央视合作文博节目,
④制作文创周边产品。
让文物变得更生动,让故宫变得更加亲民、接地气。
故宫文创产品:一年卖出15亿
材料1: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探究阐释
探究学习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概括近代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2)结合某一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谈谈这一主题的意义。
P86学习拓展: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
②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③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④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意义:
①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真题研析】1.(2023·全国高考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 士族阶层的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科举制度的兴起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习题研析】2.(2023·陕西延安高二期中)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德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B.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C.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D.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劳动者提出要求
【习题研析】3..(2023·湖南长沙高二模拟)宋代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面山下,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这体现的办学理念是(  )
A.修身养性,学术自由 B.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C.消极避世,不问时政 D.崇尚自然,远离人间
D
C
A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古代
近代
现代
发展历程
印刷书的意义
图书馆的起源
发展历程:国外、中国
国外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
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服务公众
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课堂小结
信息革命时代,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共情?
请同学们结合今日所学,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还有哪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式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课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