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16: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选必三 第三单元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墨西哥亡灵节场景
第1目 近代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第2目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第3目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本课内容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深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的向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在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适应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为他们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手段。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探究】请结合材料和图片信息,归纳近代殖民扩张的本质原因及主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资产阶级的掠夺性;航海和造船技术等科技的进步。
关于近代殖民扩张的必然性
近代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印第安人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是美洲的主人。然而,在今天的美国,印第安人大多聚居在一些偏僻的保留区内。这一切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直接相关。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在美洲疯狂的殖民与掠夺
问题:殖民扩张是怎样影响美洲族群变化的?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人口锐减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
买进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
三角贸易
一、 原因(背景)
1、印第安人口的锐减(屠杀、奴役与疾病)
2、非洲黑人的激增(黑奴贸易)
3、欧洲白人的激增(政治与宗教迫害、经济利益驱动)
一、原因
1、印第安人口的锐减
史料1: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为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疫病。
一、原因
1、印第安人口的锐减
史料1: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为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疫病。
一、原因
皮萨罗军队屠杀印加人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概念解读:印第安人大屠杀
结果: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野牛政策”“头皮政策”
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 ——华盛顿
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
——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我见过唯一的印第安好人,就是死人。
——南北战争北军将领谢尔曼
2、非洲黑人的激增
影响:
对非洲: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
对美洲:为美洲种植业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促进开发;
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
三角贸易即黑奴贸易。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后来的荷兰、法国,接着是英国和美国为主。16世纪开始,历时300年之久,非洲损失了约1亿人口。三角贸易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利100%-300%。
原因:黑奴贸易
一、原因
3、欧洲白人的激增
原因:
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移居美洲
一、原因
五月花号
感恩节由来
3、欧洲白人的激增
原因:
移民北美的潮流
1
1820-1860年
2
1861-1880年
3
1881-1920年
英国移民更多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作,如采矿业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
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
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移居美洲
一、原因
3、欧洲白人的激增
原因:
移民北美的潮流
1
1820-1860年
2
1861-1880年
3
1881-1920年
英国移民更多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作,如采矿业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
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
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移居美洲
一、原因
移民原因:
①欧洲本土人口压力大,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出现困境;
②美国宽松的移民环境和就业待遇。
移民影响:
①为美国经济发展带来劳动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
②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开发。
1、印第安人口的锐减(屠杀、奴役与疾病)
2、非洲黑人的激增(黑奴贸易)
3、欧洲白人的激增(政治与宗教迫害、经济利益驱动)
一、原因
1、族群结构的变化
二、影响
变化表现 (人口结构) 北美
拉美
西印度群岛
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混血人种居主导。
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美洲历史上与世隔绝
非洲与欧洲交流频繁
美洲在当时属于刚发现的新大陆,长期以来与亚欧大陆隔绝,殖民者的大肆屠杀,病毒的入侵,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极大减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从外洲移民,从而导致美洲族群的变化。而非洲与欧洲在历史上军事、经济交流较为频繁,较少受殖民者携带病毒影响,殖民者在非洲虽也有屠杀行为,但没有美洲的规模大。
三角贸易中美洲是输入方,非洲是输出方
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美洲属于人口输入方,非洲属于输出方,数亿的非洲劳动力被卖到美洲,极大影响了美洲族群,而非洲虽然损失了巨额人口,但族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
美洲的环境较非洲更加优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权,如美国,这也影响了美洲族群。
2、美洲文化的变化
印第安人
黑人
白人

混血



欧洲文化
美洲文化
非洲文化
1、族群结构的变化
三、影响
新大陆在殖民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自然地导致欧洲文化的移植。诚然,文化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变化。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与大不列颠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精确的复制品。然而,事实依旧是,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宗教也是同样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印第安人
黑人
白人

混血



欧洲文化
美洲文化
非洲文化
欧洲征服者:带来了自认为先进的文化概念。
印第安社会: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非洲奴隶们: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
习惯和语言。
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美洲文化的变化
1、族群结构的变化
三、影响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特点:以宗主国文化为基础,融合欧洲白人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拉美文化认同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混合性。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著居住地。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先后抵此。17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失败,不能在北美关押罪犯,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组流放地,关押英国罪犯。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
英国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最初被作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人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
3.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开采金矿
流放罪犯
建立牧场
一、背景(原因)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2、表现:
原住民减少,移民增多,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为了保证族群不灭绝,剩下的塔斯马尼亚土著与殖民者谈判,最后他们离开故土,去了弗林德斯岛。这其中,有一个叫特鲁加尼尼的塔斯马尼亚女子一直在中间协调,特鲁加尼尼就是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土著,当包括特鲁加尼尼夫妻在内的约100个土著民一起被转移到弗林德斯岛后,土著民们就开始因为生病或者与捕鲸人产生矛盾而接连死去。特鲁加尼尼的丈夫也死了,她只好嫁给另一个土著民威廉。1871年,威廉去世了,他死后被解剖展览,目睹这一切的特鲁加尼尼痛苦万分,5年后她也去世了,临终前,她请求不要让那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却被葬在了关押女犯人的地方,并且死后2年还被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展览了72年。人们并不知道她临死前怀着怎样的心情,只能看到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
1890年,澳大利亚一群土著脖子上带有铁链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变化时间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后
变化原因 ①殖民扩张(屠杀、传染病、牧场、采矿);
②欧洲移民(罪犯、经济活动)
变化表现 (人口结构) 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文化影响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也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形成了苦力贸易。
苦力贸易船
雪茄厂里的华工



材料:当时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由自称的雇主或者投机商经营,提供所需的劳工,他们在此中间抽取佣金。而语言的障碍迫使他们与中国当地的人贩子,即通常所说的“苦力掮客”或“客头”紧紧勾结在一起。中外恶商的勾结致使苦力贸易真正成规模地在中国兴起,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出国(苦力贸易)的背景。
一、背景(原因)
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发展,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劳动力廉价。
3.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
4.社会动荡、矛盾尖锐;东南沿海地少人多的矛盾;“下南洋”谋生的传统;海外打工养家的需要;美国淘金热的吸引;耐热的体质;被诱骗、绑架。
华工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果。
【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征之一切时代和一切国民的经验,我相信,由自由人做成的作品,归根结底比由奴隶做成的作品低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贸易取代垄断贸易,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2.在启蒙思想影响下,欧美各国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谴责黑奴贸易;
3.黑人奴隶不断起义,废奴运动兴起;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
4.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图片来源: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苦力)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分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病鞭笞而死者又三分之一,仅延残喘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四
在奴隶贩子眼中华工与猪仔相同
材料:闻各工每日晨起以铁链锁牵就役,晌食不过面包一块,香蕉二枚,日晚牵归,监以黑奴,稍怠则鞭棒交下,击死勿论。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
资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 。
【问题探究2】想一想这一条约内容实际上是否会促进美国招募华工?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问题?
是。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清代华工出国的两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2.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大多为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者掳掠贩卖,分布在世界各地,人数倍增。
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以上,人数估计10倍于前一阶段。
二、贡献
“下南洋,赴金山”
美洲的开发
大洋洲的开发
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
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
习近平讲述了美国太平洋铁路和华工的故事。
“150年前,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和绝壁深谷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带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一座丰碑。”
咸丰二年造金山,担起遥仙万分难。竹篙船,撑过海,离妇别姐去求财。唔挂房中人女,唔挂二高堂。
——十九世纪中期广东台山旧民谣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1865年底到1866年初,接连5个月的暴风雪使雪崩频繁发生,有时候整个营地的华工都被埋没。几月后冰雪融化,人们才找到遇难华工的尸体,他们的双手依然紧紧握着工具;
1866年冬,在塞拉岭通道施工中,有500-1000名华工死于雪崩;
1867年,内华达地区遭遇有记载以来最大的暴风雪,积雪最厚时达14米,但资本家仍责令工人施工。这批具有惊人忍耐力和牺牲精神的工人,就在深深的积雪中继续不停地开掘路基、铺设铁轨。经常有人在劳动中就被无常的暴风雪夺去生命,有时甚至整个营地遭遇雪崩而被掩埋。
1868年,工程延伸到内华达山——今天的美国人把这段铁路称为“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约有1000名华工死在这里。1970年,人们从当地沙漠中挖出约907.2公斤的华工尸骨。
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三、影响
1.形成唐人街。
2.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3.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Chinatown),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根据史料,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
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
多从事劳工;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结合材料和本课所学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