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作业设计 (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作业设计 (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11 19:0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设计教科书版本:人教版 年级及册次:八年级上册
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章节整体性作业设计思路说明: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考文档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展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用速度插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速度。
活动建议: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用秒表测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结合“新课标”&“双减政策”内容设计,将趣味性贯穿整体作业设计,实现科学趣味分层,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标。作业体现分阶段、分层次、分难度多维度科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内容呈现趣味性、多元性、可操作性进行设计,加入更多实践性作业,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
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
课前 基础性作业 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五四运动B.太阳升上天空C.生命运动D.铁生锈了【答案】B【详解】A.五四运动属于政治运动,不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太阳升上天空,太阳相对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生命运动是指生命的生长与变化,不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铁生锈了是一种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B。2.小智在成都绕城绿道上跑步,看见一群白鹭从远处飞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绿道为参照物,小智是静止的B.以白鹭为参照物,小智是运动的C.小智的速度一定大于白鹭的速度D.白鹭做机械运动,其速度一定不变【答案】B【详解】A.以绿道为参照物,小智与绿道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小智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白鹭为参照物,小智与白鹭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小智是运动的,故B正确;C.由于不知道小智和白鹭运动时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故无法比较它们的速度,故C错误;D.白鹭在运动时,若白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发生变化,则白鹭做变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B。3.某次体育考试,王海同学完成千米长跑项目用时大约4min.则他在1千米长跑中的平均速度约为(  )A.20km/h B.4m/s C.2m/s D.10km/h【答案】B【详解】由题可知,王海同学跑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为s=1000m,t=4min=4×60s=240s由可得,在1千米长跑中的平均速度约为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4.长度的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答案】刻度尺【详解】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测量工具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5.时间的测量工具: 、时钟等。【答案】秒表、停表【详解】时间的测量工具有很多,最古老的测量工具是日晷,物理学中比较常用的有秒表、停表,时钟等。6.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答案】秒【详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和分钟。 知道测量长度与时间的工具、以及使用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测量平均速测的原理。 八年级全体学生 5分钟 0.8
发展性作业 一、单选题1.小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2.35cm,2.86cm,测量的结果记为(  )A.2.456cm B.2.46cmC.2.355cm D.2.36cm【答案】D【详解】五次测量的数据中,2.86cm的准确值为2.8cm,其它数据的准确值都为2.3cm,所以2.86cm应是读数或记录错误,应去掉;则剩下的四个数据,通过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所以测量结果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初中生的质量约为110kgB.正常人步行速度大约为2.5m/s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是25 CD.我们的教室宽3m【答案】C【详解】A.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A不符合题意;B.正常人步行速度大约为1.1m/s;故B不符合题意;C.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是25 C;故C符合题意;D.我们的教室宽6~7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小乐学了物理后,想要准确地测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A.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B.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C.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D.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用直尺测出棉线的长度【答案】D【详解】ABC.因为地图上的铁路线是曲线,所以用量程较大的直尺、分度值较小的直尺、三角板都无法直接测量,故ABC不符合题意;D.因为地图上的铁路线是曲线,可以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用直尺测出棉线的长度,就是铁路线的长度,这种方法为化曲为直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D。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300km=300km×103m=3×105m B.600dm=600×0.1m=60m.C.900cm=900×102m=9×104m D.1200mm=1200mm×10-3=1.2m【答案】B【详解】1km =1000m,1m=10dm,1m =100cm,1m=1000mm。A.300km=300×103m=3×105m故A错误;B.600dm =600×0.1m =60m故B正确;C.900cm =900×10-2m=9m故C错误;D.1200mm=1200×10-3m=1.2m故D错误。 故选B。二、填空题5.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图两种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答案】 甲 【详解】[1][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故甲正确,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铅笔的长度应为3.40cm。6.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15.47厘米,其中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答案】 15.4厘米 0.07厘米 0.1厘米【详解】[1][2][3]刻度尺在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5.47厘米中,15.4厘米是准确值,0.07厘米是估计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最小刻度值为0.1cm。7.在物理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工具,打点计时器的振针1秒上下振动50次,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秒;图为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两条纸带,甲纸带上A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秒,甲纸带上A点到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乙纸带上B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 0.02 0.08 等于【详解】[1]因为振针每秒上下振动50次,所以上下振动一次即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2]甲纸带上A点到E点有4个间隔,所以从A点到E点所用的时间为4×0.02s=0.08s[3]甲纸带上A点到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3个间隔,乙纸带上B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3个间隔,甲纸带上A点到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乙纸带上B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8.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5μm = mm; (2)30km= dm (3)0.6min= h【答案】 5 ×10-3 3×105 0.01【详解】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1)[1]由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得,5μm=5 ×10-3mm(2)[2]由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得,30km=3×105dm(3)[3]三、简答题9.小明同学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六次的测量结果为:,,,,,。回答下列问题:(1)这些测量结果记录中哪些是错误的?(2)物理课本的长度应记作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请举出两种实验时减小误差的方法。【答案】(1)、;(2);(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择分度值更小的测量工具【详解】(1)由题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位及以前的位均为准确值,所以错误的测量结果有、。(2)对于错误的数据应该剔除,所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3)估读时有时偏大,有时偏小,所以可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还可以选择分度值更小的测量工具进 对测量时间有长度的测量的掌握,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八年级全体学生 5分钟 0.7
课中 基础性作业 一、单选题1.小乐学了物理后,想要准确地测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A.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B.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C.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D.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用直尺测出棉线的长度【答案】D【详解】ABC.因为地图上的铁路线是曲线,所以用量程较大的直尺、分度值较小的直尺、三角板都无法直接测量,故ABC不符合题意;D.因为地图上的铁路线是曲线,可以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用直尺测出棉线的长度,就是铁路线的长度,这种方法为化曲为直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B.测量误差是由测量中的错误操作造成的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除误差D.测量方法不正确会造成误差【答案】A【详解】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故A正确;B.正确的测量中,测量值和真实值存在的差异是误差,测量误差不是由测量中的错误操作造成的,故B错误;C.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测量方法不正确会造成错误,是应该避免而且也可以避免的,故D错误。故选A。3.在刚结束的校运动会赛场上,学校的优秀通讯员小红同学跟随同班的运动员一起跑起来并用手机同步拍摄该运动员,从而实现拍摄完美的视觉画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手机为参照物,操场周围的观众是静止的B.以手机为参照物,终点处的裁判是运动的C.以小红同学为参照物,操场的跑道是静止的D.以操场周围的观众为参照物,比赛中的运动员是静止的【答案】B【详解】A.手机与操场周围的观众的相对位置改变,则以手机为参照物,操场周围的观众是运动的,故A错误;B.手机与终点处的裁判的相对位置改变,以手机为参照物,终点处的裁判是运动的,故B正确;C.小红同学与操场的跑道的相对位置改变,以小红同学为参照物,操场的跑道是运动的,故C错误;D.操场周围的观众与比赛中的运动员的相对位置改变,以操场周围的观众为参照物,比赛中的运动员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4.甲、乙两地间距,某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前半路程的速度为,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答案】C【详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物体全程时间全程平均速度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5.“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向上运动。这一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若以 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以上两空均选填“地面”或“水面”)【答案】 地面 水面【详解】[1]“水涨船高”,“船升高了”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为船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改变了。[2]若以水面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因为船相对于水的位置没有变化。三、实验题6.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3)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答案】 小于 偏大【详解】(1)[1]实验时,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来算出它的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的原理是。(2)[2]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3)[3]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时间偏小,小车运动的路程不变,根据可得,速度偏大。四、计算题7.如图所示为一交通指示标志牌,由此交通标志牌可知:(1)此交通标志牌表示什么含义?(2)从标志牌处到富阳最快需多少时间?(3)小聪爸爸开车从交通标志牌到富阳用时15min,他是否超速?【答案】(1)见解析;(2)0.2h;(3)没有超速【详解】解:(1)“富阳12km”表示从该交通标志牌到富阳的距离为12km;“60”表示汽车限速60km/h,即最大速度为60km/h。(2)从交通标志牌到富阳最快需要的时间(3)小聪开车从交通标志牌到富阳的平均速度因为v1=48km/h<60km/h ,所以小聪爸爸没有超速。答:(1)见解析;(2)从标志牌处到富阳最快需要0.2h;(3)小聪爸爸没有超速。 对测量时间有长度的测量的掌握,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对速度公式:的理解,相同时间内比较速度,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八年级全体学生 10分钟 0.8
发展性作业 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测量硬币直径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详解】A.图中,无法确保刻度尺的刻度正好沿着硬币的直径,故A错误;B.图中采用了辅助仪器法,但左边的三角板直角边没有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故B错误;C.图中采用了辅助仪器法,但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D.图中采用了辅助仪器法,左边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可由两侧三角板直角边所对刻度之差来测得硬币直径,故D正确。故选D。2.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答案】B【详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无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与乘客是远离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3.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直道上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6s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多10mC.甲前2s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前6s的平均速度D.6~12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不相等【答案】C【详解】A.0~6s内,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小,因此是减速运动;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可知,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为40m;乙的平均速度为则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s1=v乙t1=5m/s×10s=50m所以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少10m,故B错误;C.由图可知,甲前2s的平均速度前6s的平均速度因此v甲2>v甲6,故C正确;D.由图可知,6~12s内,甲、乙都从30m到60m,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C。4.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研发各种仿生机器人。如图甲所示的爬树机器人,图乙是该机器人某次沿竖直树干爬行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0~10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匀速向上运动B.10s~25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爬行了7.5mC.25s~30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下运动D.机器人在10s时的速度小于25s时的速度【答案】B【详解】A.由图乙可知,0~10s内,该机器人的速度一直在增加,所以0~10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加速向上运动,故A错误;BD.由图乙可知,10s~25s内,该机器人的速度保持不变,所机器人在10s时的速度等于25s时的速度,10s~25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爬行的距离为故B正确,D错误;C.由图乙可知,25s~30s内,该机器人的速度一直在减下,机器人沿树干向上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故选B。二、多选题5.如图所示,甲、乙两车与房子的位置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乙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车一定向左运动C.甲车可能向右运动D.乙车一定向右运动【答案】AC【详解】由图可知,烟囱的烟向左飘,说明风是向左吹的;图中甲车的旗向左飘,则甲车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①向右运动,②静止,③向左运动,但车的速度小于风的速度;因为乙车的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车的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AC正确,BD错误。故选AC。三、填空题6.在物理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工具,打点计时器的振针1秒上下振动50次,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秒;图为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两条纸带,甲纸带上A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秒,甲纸带上A点到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乙纸带上B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 0.02 0.08 等于【详解】[1]因为振针每秒上下振动50次,所以上下振动一次即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2]甲纸带上A点到E点有4个间隔,所以从A点到E点所用的时间为4×0.02s=0.08s[3]甲纸带上A点到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3个间隔,乙纸带上B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3个间隔,甲纸带上A点到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乙纸带上B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7.如图甲,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如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答案】 5.60 226.1【详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6.6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60cm-1.00cm=5.60cm[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180s。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6.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6.1s,即停表的读数为t=180s+46.1s=226.1s8.龟兔赛跑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如图所示,请仔细阅读下面这幅反映新的龟兔百米赛跑的s-t图像,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全程比赛中乌龟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2)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相遇 次;(3)比赛结果是 (选填“乌龟”或“兔子”)获胜。【答案】 匀速 3 兔子【详解】(1)[1]乌龟的s-t图像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在全程比赛中乌龟通过的路程与所有的时间成正比,所以乌龟做匀速运动。(2)[2]图中两线相交的点表示相遇,由图可知,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有三个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即兔子和乌龟相遇3次。(3)[3]由图可知,比赛过程中,通过100m路程,兔子所用的时间更短,所以比赛结果兔子获胜。四、实验题9.某同学模仿伽利略探究单摆摆动的规律。他用同一个小球,保持摆的幅度不变,只改变摆线的长度,做了三次实验。下表是这个同学实验测得的数据:摆线的长度/cm604530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s18.613.411.8(1)该同学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2)每次实验都记录了摆球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来求出摆球摆动的周期(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选填“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或“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3)摆线长度为45cm时,摆的周期为 s;(4)如果要使摆的周期正好等于2s,摆线长度应该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0cm。【答案】 控制变量法 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34 大于【详解】(1)[1]他用同一个小球,即质量控制不变,保持摆的幅度不变,只改变摆线的长度,该同学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2)[2]摆动一次时间较短,直接测量误差较大,每次实验都记录了摆球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来求出摆球摆动的周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3)[3]由表中数据,摆线长度为45cm时,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为13.4秒,摆动一次时间,即摆的周期为(4)[4]由表中数据,摆长分别为60cm、45cm、30cm时,摆的周期分别为1.86s、1.34s、1.18s,故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摆长越短,摆的周期越小,摆长越长,摆的周期越大,如果要使摆的周期正好等于2s(大于1.86s),摆线长度应该大于60cm。10.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 减小 偏大【详解】(1)[1]该实验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之比,间接测量小车的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2)[2]斜面坡度越缓,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便于用秒表测量时间,所以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3]过了A点才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根据可知,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针对基础较好的进行加强化练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八年级部分学生 10分钟 0.7
课后 基础性作业 一、单选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如图所示为我国空军战机空中加油时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战机是静止的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都是运动的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答案】C【详解】AC.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相对于地面位置均发生了改变,故均是运动的,故A错误,C正确;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相对于加油机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战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相对于战机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加油机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C。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工具越精密,测量误差就越小B.测量方法越科学,测量误差就越小C.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测量误差D.只要测量工具精密,测量方法科学,就可以消除测量误差【答案】D【详解】AB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误差与测量的方法、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和实际相差较大的是(  )A.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30N B.教室内书桌的高度约为80cmC.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D.教室内的大气压约为1.0×105Pa【答案】A【详解】A.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约为500N,故A符合题意;B.教室内书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中学生身高约为170cm,课桌约为80cm,故B不符合题意;C.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故C不符合题意;D.教室内的大气压约为标准时间为1.0×105Pa,故D符合题意。故选A。4.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约为20厘米,这个物体可能是( )A.物理课本厚度 B.一根粉笔长度C.黑板长度 D.物理课本宽度【答案】D【详解】物理课本厚度约1cm;粉笔长度约7cm;黑板长度约5m;物理课本宽度约20cm.选D.5.如图所示,是我国“9 3大阅兵”时飞机的空中梯队造型,充分体现了这次阅兵的主题,当梯队保持这个造型在空中飞行时,以下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领队机是静止的()。A.白云 B.梯队中的其他飞机 C.地面上的观众 D.天安门城楼【答案】B【详解】由题意可知,以梯队中的其他飞机为参照物,领队机与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若以白云、地面上的观众或天安门城楼为参照物,领队机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6.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8.4m=8.4m×100cm=840cm B.320mm=320mm÷1000=0.32mC.290km=290×1000=290×103m D.0.1m=0.1×100cm=10cm【答案】D【详解】A.正确的换算过程为8.4m=8.4×100cm=840cm故A错误。B.正确的换算过程为320mm=320×10﹣3m=0.32m故B错误。C.正确的换算过程为290km=290×1000m=2.9×105m故C错误。D.正确的换算过程为0.1m=0.1×100cm=10cm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7.使用刻度尺测量体的长度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 和 ,下图中木块的长度是 cm.【答案】 量程 分度值 3.10【分析】使用任何测量仪器都要注意观察其分度值和量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详解】使用刻度尺测量体的长度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橡皮擦左侧与0.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1cm对齐,估读为3.1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10cm.8.第五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于2007年5月在宜昌市举行。在这次比赛中,35km拉力赛的最好成绩约2h,则其平均速度约为 km/h,合 m/s。【答案】 17.5 4.86【详解】根据,。9.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固定在前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m;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 m/s。 【答案】 102 40【详解】[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3s,由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2]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汽车行驶这34m共用的时间所以汽车的车速为10.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 .【答案】快【详解】∵72km/h=20m/s<48m/s∴燕子快.【点睛】先将二者的速度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速度的大小即运动的快慢.11.如图所示,正在空中下落的特技跳伞运动员之间必须保持 ,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如果运动员以自身为参照物,他们感到大地是 的.【答案】 相对静止 运动【详解】正在空中下落的特技跳伞运动员之间必须保持相对静止,他们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摆出造型, 如果运动员以自身为参照物,他们感到大地是运动的.12.如图,小宇在用刻度尺测量一截铅笔的长度时,首先观察 、 、分度值,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特意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读数,发现三种读数结果并不一样。你认为正确的读数角度应该是图中的 (选填“甲”、“乙”、“丙”)。按正确方法读数时,该铅笔的长度是 。【答案】 零刻线 量程 1mm(或0.1cm) 乙 3.50cm【详解】[1][2][3][4][5]在测量之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或0.1cm),甲和丙读数时视线都没有与刻度线相垂直,所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是乙。铅笔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5cm对齐,估读为3.50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3.50cm。13.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该照片显示乙球做 运动,且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小明在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段山路,上坡的路程是下坡路程的一半,若他上坡的平均速度是0.8m/s,下坡的平均速度是2.4m/s,则他在整段上学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 匀速 5∶3 1.44【详解】[1]乙球从a处竖直下落,且乙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故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2]设每隔时间t拍摄一次照片,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运动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之比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3]由题意上坡的路程是下坡路程的一半,假设这段山路上坡的路程为s;上坡时间t上==下坡时间t下=总时间t总=t上+t下=总路程s总=s上+s下=s+2s=3s则他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v==1.44m/s14.如图所示,小华用刻度尺测量某铁棒的长度,如图甲,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量的结果应为 cm;如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s.【答案】 1mm 60.20 218.5【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在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要注意刻度尺必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停表中间的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详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2]末端所指示的刻度准确值为60.2cm,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物体的长度为60.20cm;[3]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读取3min;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5s,由于分针超过3.5min,所以秒针应读第二圈的大刻度,读取38.5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8.5s=218.5s.15.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答案】 米 秒【详解】[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基本的单位是秒,符号s,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钟等。16.完成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1)0.026m= nm;(2)1800s= h;(3)360cm3= m3;(4)360cm3= L。【答案】 2.6×107 0.5 3.6×10﹣4 0.36【详解】(1)0.026m=0.026×109nm=2.6×107nm。(2) (3)360cm3=360×10﹣6m3=3.6×10﹣4m3。(4)360cm3=360×10﹣3L=0.36L。三、实验题17.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1)本实验的原理是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据图中信息,sAB= cm,vAC= cm/s,vAB= cm/s。(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测到的AC段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答案】 小 3.70 2.83 1.85 大【详解】(1)[1]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所以实验原理是。(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3)[3][4][5]由图可知时间tAB=2s,AB段的平均速度AC的路程为tAC=3s,AC段的平均速度(4)[6]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需要长木板、木块、实验小车外,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2)该实验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3)如图所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 停表 0.3【详解】(1)[1]根据平均速度的求值公式可知,分别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2)[2]由于本实验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而通过测量出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依据的实验原理是。(3)[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根据可得,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四、计算题19.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时间为2月4日晚上19∶30(北京时间),农历正月初四。闭幕时间为2月20日,开幕式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分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主体育场在鸟巢。小明打算坐高铁G2403到张家口观看冬奥会,下表是部分高铁G2403的运行时刻表(简化)。站名到站时间开车时间里程/km北京北﹣7∶15﹣清河7∶577∶3011东花园北7∶557∶5777张家口8∶258∶28172……………………(1)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时间是多少?(2)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路程是多少?(3)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计算结果保留整数)?【答案】(1);(2)172km;(3)147km/h【详解】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时间为(2)从北京北到张家口的路程为(3)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的平均速度为答:(1)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时间;(2)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路程是172km;(3)从北京北到张家口运行的平均速度是147km/h。20.如图所示,某列火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在它的正前方有一个隧道,B处为隧道口,火车驶入隧道前在A处鸣笛,司机鸣笛1.4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从鸣笛到司机听见回声时,火车行驶的路程。(2)火车鸣笛时到隧道口的距离。【答案】(1)42m;(2)259m【详解】答:(1)从火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通过的路程为火车前进的路程为(2)火车鸣笛时距隧道口距离为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通过的距离为42m;(2)火车鸣笛时到隧道口的距离为259m。 层次化训练,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践现象理解相关知识。 八年级全体学生 18分钟 0.8
发展性作业 1.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l1=2.12cm,l2=2.12cm,l3=2.13cm,l4=2.15cm。你认为下列哪个数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 )A.2.13cm B.2.14cm C.2.15cm D.2.12cm【答案】A【详解】测量物体的长度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所以物体的长度为故选A。2.下列各物理量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A.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约为15m/s B.市区公交车的速度约为80km/h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人步行10m所用的时间约为1s【答案】C【详解】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所以一般短跑运动员的速度不可能为15m/s。故A不符合题意;B.市区内公交车速度较慢,不可能达到80km/h。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身高在1.65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0.8m=80cm左右。故C符合题意;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步行10m大约用时间10s。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A.12.16cm=12.16×0.01=0.1216mB.12.16cm=12.16cm×0.01m=0.1216mC.12.16cm=12.16×0.01m=0.1216mD.12.16cm=12.16×0.01cm=0.1216m【答案】C【详解】A.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错误; B.“12.16cm×0.01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B错误; C.进率及换算过程均正确。故C正确; D.“12.16×0.01cm”这里错误,应该是0.01m.故D错误。4.周末,小强随父母开车到营口西炮台去游玩。在车行驶过程中,他发现前方的西炮台向他迎面而来,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A.前方的树木 B.大地 C.自己的车 D.前方的西炮台【答案】C【详解】A.如果选择前方的树木为参照物,树木和西炮台没有位置上的变化,西炮台应该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B.如果选择大地为参照物,大地和西炮台之间没有位置上的变化,西炮台应该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C.如果选择小强自己的车为参照物,车和西炮台之间发生位置上的变化,西炮台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D.研究物体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甲、乙两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 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乙在甲前方5m处C.0 5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m/s D.5s时,甲、乙两小车的速度相等【答案】C【详解】分析甲的运动图像可知,甲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像可得,当t1=5s时,运动的路程s1=15m,根据,可得甲运动的速度为分析乙图像可知,0 3s内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像可得,当t2=3s时,乙运动的路s2=15m,根据,可得乙运动的速度为3s以后乙小车处于静止状态。A.根据以上分析,故A错误;B.当t=4s时,根据公式,可分别求得甲乙两小车运动的路程。甲运动的路程由于乙3s后静止,所以路程为3s走过的路程可知乙在甲前方3m处,故B错误;C.0 5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根据以上的分析5s时乙静止,故D错误。故选C。6.一物体沿平直路面做直线运动,前半路程用时为t1,平均速度为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为v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总路程为B.后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C.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D.若,则后半路程所用时间大于【答案】C【详解】A.由可知前半段路程为后半段路程与前半段路程相等,则总路程为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后半段路程为由可知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全程所用的总时间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C符合题意;D.由上述分析可知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若,则大于1,因此大于,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7.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常用符号 表示.实验室中,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答案】 秒 s 停表(秒表)【详解】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常用符号s表示,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停表(秒表)等;8.一辆出租车进入测速路段后,后排乘客发现提示牌在“后退”,如图所示,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区间测速是指设备可以测出车辆通过起点和终点时的瞬时速度,以及车辆通过这一段路程的时间,后台电脑程序自动计算出车辆通过该路段的平均速度,与该路段允许的最高速度 km/h相比较,即可判断是否超速。【答案】 出租车 80【详解】[1]测速提示牌对于出租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相对测速提示牌是运动的,出租车与测速提示牌相对运动,所以以出租车为参照物,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2]由标识牌可知,轿车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80km/h。9.图中停表的读数为 s。【答案】380【详解】[1]由图示秒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即1个小格,指针在“6”和“7”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6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停表的读数为10.甲、乙两列火车,车长分别为和,在相邻的两条平行轨道上,甲车以速度向东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向西匀速行驶,则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要的时间为 。【答案】【详解】[1]当两列火车反向行驶时,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甲与乙从相遇到离开要走的路程可得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要的时间为.1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参加百米赛跑,在比赛过程中,以运动场的看台为参照物,她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最终她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 运动 6.25【详解】[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参加百米赛跑,在比赛过程中,以运动场的看台为参照物,她和看台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她是运动的。[2]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12.如图所示用来测量木块长度的仪器是 ,该仪器的最小分度值为1 (填单位),所测木块的长度为 厘米。【答案】 刻度尺 毫米/mm 2.10【详解】[1]图示中,测量木块的仪器是刻度尺。[2]该刻度尺相邻的两个刻度线的长度为0.1cm,即1mm。[3]木块左侧与3.00cm刻度线对齐,则其长度5.10cm-3.00cm=2.10cm13.体育课上测得甲、乙、丙三位同学百米赛跑成绩,如下表所示:参赛者甲乙丙成绩/s14.313.915.1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 相同条件下,比较 的方法。【答案】 乙 路程 运动时间【详解】[1]由题意知: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路程相同,因此用时少的跑的快,由表中数据知:乙用的时间最少,所以跑的最快。[2][3]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路程相同条件下,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1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48m,前一半路程用4s,后一半路程用6s,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 6 4 4.8【详解】∵s=48m,∴s前=s后=s=×48m=24m;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前= ==6m/s,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后==4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4.8m/s.【点睛】已知全程,可以得到半程距离,已知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已知两个半程所用时间,可以得到全程时间,已知全程距离和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全程的平均速度.15.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图中紧密排绕细铜丝20圈,铜丝线圈的长度为 cm,铜丝的直径为 cm;若在将细铜丝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时,没有紧密排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4.00 0.20 偏大【详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4.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L=14.00cm-10.00cm=4.00cm[2]铜丝的直径为[3]如果线圈缠绕时没有紧密靠在一起,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计算的直径偏大。16.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是两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则甲汽车是做 运动,乙汽车做 运动.(静止/匀速/加速/减速)【答案】 加速 匀速【详解】由图象可知:甲车在一段时间内,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故甲做匀加速运动;乙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三、实验题17.小明在“测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椭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大/小);(2)请根据图给信息回答:sAB= cm,vAC= m/s;(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答案】 小 4.00 0.03 大【详解】(1)[1]实验中为了让小车滑下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2)[2][3]由图知,sAB=10.00cm﹣6.00cm=4.00cmsAC=10.00cm﹣1.00=9.00cm=0.09mtAC=23s﹣20s=3s则(4)[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的时间偏小,根据,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18.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cm/s.(2)图2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3)此实验应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 竖直下落(选填”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答案】 变速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 16 C 同一高度【详解】试题分析:(1)由图示照片求出纸锥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根据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已知A、B间的距离,由图求出纸锥由A运动到B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纸锥的速度.(2)先判断出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看哪个图象反应了这种变化关系;(3)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分别求它们的最大速度,然后分析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解:(1)由纸锥照片可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越来越大,所以纸锥做变速运动.由题意知sAB=6.40cm,tAB=2×0.2s=0.4s,纸锥的速度v==16cm/s.(2)因为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路程s越来越大,由v=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由图象知图象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3)研究不同纸锥的运动情况与质量的关系,应控制纸锥的形状、下落高度等因素相同.故答案为(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16.(2)C.(3)同一高度.【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四、计算题19.元旦期间,小茜一家从遵义乘坐客车回赤水老家,她们一家乘坐客车的信息如表所示。求:(1)该客车从遵义始发站到赤水终点站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2)客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某一隧道时,小茜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23s,则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3)若小茜一家自驾车沿客车路线以10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与乘坐客车相比从遵义到赤水可节约时间多少min?始发站遵义茅草铺客运站终点站赤水客运站出站时间8:30到达时间13:15(当日)总里程247千米【答案】(1)52;(2)460;(3)136.8【详解】解:(1)该客车从遵义始发站到赤水终点站运行的时间平均速度(2)该隧道的长度为(3)若小茜一家自驾车沿客车路线以的平均速度行驶,所用时间与乘坐客车相比从遵义到赤水可节约的时间答:(1)该客车从遵义始发站到赤水终点站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客车以的速度匀速通过某一隧道时,小茜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23s,则该隧道的长度为460m;(3)若小茜一家自驾车沿客车路线以的平均速度行驶,与乘坐客车相比从遵义到赤水可节约时间136.8min。20.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直道实验线2018年手底将在四川建成,试验线安装在一条直径4.2m,长140m的特制管道里,测试时可以将单人乘坐的列车模型加速到最大400km/h.若测试时,用2.8s时间通过140m距离,将列车模型由静止加速至360km/h,(若不考虑列车模型自身的长度)求:(1)列车模型在加速通过特制管道的过程,平均速度是多少?(2)若列车模型以36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该特制实验管道,通过时间是多少秒?【答案】(1)50m/s;(2)1.4s.【详解】(1)加速过程的时间t=2.8s,路程s=140m;加速过程的平均速度:v===50m/s;(2)当列车模型以v′=360km/h=100m/s匀速通过该试验管道时,通过的时间:t′===1.4s. 理解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方法。 八年级部分学生 25分钟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