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达标测试A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达标测试A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1 18:0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A卷——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在上层社会,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在民间,主要是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姓氏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姓的“别婚姻”作用越来越小,氏无区別贵贱的功能。与以上现象的属于同一时代的是( )
A.分封秩序依然能够有效维持 B.人群结构更多地按地区划分组织
C.只有皇族仍然具有世袭特权 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共识
2.考古发现,距今7000—6000年间,红山文化遗址房屋成排分布,半坡文化房屋成组围绕中心广场,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兴隆洼和尚义四台文化则为半穴式房屋。这反映出当时中华大地( )
A.聚落建筑布局规范整齐 B.多种文化并立发展
C.地理环境影响邦国规模 D.氏族联系较为紧密
3.自1981年开始,在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牛河梁遗址先后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造型精美的玉器以及数量巨大的陶器群。下列与其文化特征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4.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
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5.东汉末年,汉灵帝采纳宗室刘焉的建议,任用宗室、重臣出任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郡太守的上级,州也逐渐演变成了行政区。此措施( )
A.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 B.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6.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7.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据此可知,良渚文化的发现( )
A.体现了我国最新的考古成果 B.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C.显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表明了早期国家已形成
8.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9.西周时期楚王熊梁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10.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积怨在于民”,奉行了一条“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与民为仇”的“绝境”。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 )
A.暴虐无道,矛盾激化 B.以吏为师,严刑酷法
C.大兴土木,国库亏空 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
11.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12.据《史记 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13.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14.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15.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16.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大胜。有人建议楚庄王将晋军的尸骨筑成京观,向后世展示武功。庄王却引用《周颂》的诗句,说有“禁暴、戢兵(藏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德才称得上“武”,自己一条也不具备,有什么可以向后人展示的呢?这反映出楚王( )
A.认同华夏文化 B.维护礼乐制度 C.确立霸主地位 D.谋求国家统一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意,惟太史公能之”。如《李斯列传》开篇,李斯对比厕中与仓中之鼠后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对于李斯的非凡政治才干和显赫政绩——二十年间完成了几代先王未竟事业,又主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外攘四夷等——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这是不同于时贤的惊世骇俗之新论,独树一帜。“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杀”,司马迁则考察相关事实以得出真相:始皇死后,赵高矫诏并劝诱李斯,李斯起初斥责其不忠有贰。但当赵高道出:“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时,李斯就苟合以求自安,并假惺惺地太息垂泪。司马迁点评道:“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摘编自田劲松《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进行人物评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认为李斯的功绩无法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原因。
19.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明确规定,为官不仅要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还应戒除奢侈无度、富贵生骄、任性乱为、冒犯上级却不知危害、不礼贤下士而看重财货等五种道德红线行为。秦朝这一规定( )
A.提升了官员的素质 B.加强了对基层官吏考核
C.旨在培养良吏巩固统治 D.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本来是阻隔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推进的一道实体墙,但随着历史发展,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长城也从隔离带变成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经过岁月沉淀,长城文化由长城的本体建筑的物质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摘自王金梅《浅谈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与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城内涵的历史演变进行评述。(要求:围绕“长城内涵的演变”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由题意,氏族、姓氏的作用变化,可以得出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因此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转型时期,A不符合此时的特征;世袭权力逐渐缩小到皇族为主,是秦朝以后,故C项错误;D项“共识”表述绝对化,故排除。
2.答案:B
解析: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外戚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迅速发展,专制皇权衰弱,因此B项正确;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起到削弱外戚作用,排除A项;儒学士人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外戚干政,但不是主要原因,除C项;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任用宗室、重臣出任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反映出州牧拥有军政大权,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根据材料“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郡太守的上级”,州牧设置并没有废除郡县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州的数量并不多,不会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州牧掌握军政大权,容易外重内轻、干弱枝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人人"见贤思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统治者要有贤德,规范统治行为,C项正确;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重建社会秩序是其哲学的最终目的,A项排除;材料论述孔子和墨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暴政,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良渚墓发现的随葬品对新石器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明中华文明起源虽在不同地区,但呈现同一性特征,即显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有良渚的考古成果,未说明是最新成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而非强调其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早期国家的特征,不能表明早期国家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掌权,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主要在于专制皇权的弊端,D项正确。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政权更迭政治动荡体现的是材料的部分表象,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并非是制度上的混乱导致的,皇权专制制度下,君主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在皇帝本身弱小的时候,作为君权代表的宦官和外戚,相互争斗,谋取权力,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楚国……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谥号,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表明楚国为华夏而战,体现出楚国对华夏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社会动荡、分裂时期,战国时期国家统一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楚国对华夏态度的变化,未涉及礼乐制度被破坏的内容,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且材料未体现诸侯认同儒家思想,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汉代思想家刘安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秦朝穷奢极欲,积怨在民,最终引发人民的反抗,即秦朝亡于暴政引发的阶级矛盾,故选A项;“以吏为师”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这并非秦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大兴土木,国库亏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据材料“奉行了一条……畸形的政治路线”可知,是统治者的主观行为导致了秦的灭亡,而不是天灾,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国家相互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因此该材料主要说明了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与罗马是间接贸易交往,排除C项;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有中国与非洲、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文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汉代的治国理念。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代风俗方面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B.材料中说的内容是汉代挑选官员的理念的改变,并没有提到行政中枢权利,故B选项错误;C.根据材料“汉处多有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任用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知,主流治国理念变动,故C选项正确;D.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是选官思想的变化,没有体现出郡国并行体制完善,故D选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选择善马非常重要,相马术与书计、射御等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军事战争频繁,如秦统一全国后北击匈奴和统一岭南,汉代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和解决边患危机等,因此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当时,农耕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并非使用马作为主要畜力,排除A项;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虽然马善于奔跑,但负重不如牛等,而且饲养马的成本大,因此相马术的发展对商业交往意义不大,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重建对善马的需求较少,并非相马术的主要服务目标,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使用铁器了,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的统治区域以今河南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东到山东西部,西达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南抵长江流域,仅从内蒙古出现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地区,排除A项;“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只能说明东周时期大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无法判断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说明秦朝军队已经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体现“主要使用”,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楚庄王却引用《诗经》中《周颂》的诗句,崇尚武德,体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楚庄王是春秋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诸侯纷争破坏而非维护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楚庄王引用《周颂》,崇尚武德,仅凭楚国在邲之战战胜晋国,不能断定楚王确立霸主地位,排除C项;材料提及楚庄王对武德的看法,未提及谋求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合理推断: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
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
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特点: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历代重视,有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
影响: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内地联系;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促进民族交融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史记·张骞出使西域》”、“《魏书·释老志》”可分析出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合理推断:根据材料“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可分析出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根据材料“始闻有浮屠”可分析出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可分析出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根据材料“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的没有实现。构行使管辖权”可分析出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可分析出历代重视,有效治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根据材料“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可分析出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分析出加强了与内地联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结合民族交融可分析出促进民族交融等。
18.答案:(1)寓评价于叙事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某些细节来对人物进行评价/注重历史人物的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力求全面准确/评价时能将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个人道德品格相区别/着重指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评价人物的标准深受儒家影响,但不僵化教条;信而有征,实事求是,不盲从盲信。
(2)李斯品性卑劣,助纣为虐,为臣不忠;司马迁推崇黄老、儒家的道德标准;周召被视为理想的辅政者典范,尤其是周公对后世政治、文教、礼乐等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意,惟太史公能之”可知,寓评价于叙事之中;根据材料“如《李斯列传》开篇,李斯对比厕中与仓中之鼠后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可知,通过描写人物的某些细节来对人物进行评价;注重历史人物的特点;根据材料“对于李斯的非凡政治才干和显赫政绩——20年间完成了几代先王未竟事业,又主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外攘四夷等--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这是不同于时贤的惊世骇俗之新论,独树一帜”可知,评价人物的标准深受儒家影响,但不僵化教条;评价时能将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个人道德品格相区别;着重指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根据材料“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杀’,司马迁则考察相关事实以得出真相:始皇死后,赵高矫诏并劝诱李斯,李斯起初斥责其不忠有贰。但当赵高道出:'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时,李斯就苟合以求自安,并假惺惺地太息垂泪”可知,信而有征,实事求是,不盲从盲信;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力求全面准确。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始皇死后,赵高矫诏并劝诱李斯,李斯起初斥责其不忠有贰。但当赵高道出:'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时,李斯就苟合以求自安,并假惺惺地太息垂泪”可知,李斯品性卑劣,助纣为虐,为臣不忠;根据材料“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推崇黄老、儒家的道德标准;周召被视为理想的辅政者典范,尤其是周公对后世政治、文教、礼乐等产生深远影响
1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秦(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秦律对为官者的品性要求,要求官吏行善举 摒恶为,此举意在培养良吏,从而巩固秦朝统治,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的效果,排除 A 项;秦律是对所有官员的要求,不是仅仅针对基层官吏,且材料也不涉及考核, 排除 B 项;材料并非强调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20.答案:评述:
古代,长城最初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后来演变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长城修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侵扰;汉武帝在长城周边设河西四郡,阻挡匈奴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长城,设九边军镇,防御鞑靼、瓦剌南下。长城强大的防御体系确实很大程度地规避了战争,调整了各民族间的冲突,但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影响、相互交流融合,长城逐渐变成了这种交流和融合的纽带与桥梁,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近代,长城逐渐从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转变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近代长城沿线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犯;1937年9月,八路军在长城要口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一时期长城不仅是各地战区的重要防线,更是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钢铁长城”“血肉长城”等代名词不断被创造出来,象征着中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以及必死的决心,成为鼓励被压迫人民奋起斗争、被侵犯民族奋起抵抗的精神象征。当代,长城逐渐从军事防御工程转为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遗产,象征了向往和平,外柔内刚的良好国家形象。当代长城已经摆脱了悲壮凄苦的象征意义,转而成为代指祖国大好河山的代名词。其修建最终目的就是为停止战争,实现长城内外长久的和平,体现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特性。虽然中国对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在面对困难时,中国人民始终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长城正是这种外柔内刚、向往和平的形象代表。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古代、近现代中国。首先,分析中国古代长城的内涵。由材料“长城,本来是阻隔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推进的-道实体墙,但随着历史发展,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长城也从隔离带变成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可知,长城最初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后来演变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明朝等政权修筑长城主要是出于防御少数民族考虑,古代长城强大的防御体系确实很大程度地规避了战争,长城也推动了民族交流和融合,其次,分析中国近代长城的内涵。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时期,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1933年中国军队组织长城抗战,拼死抵抗日军;1937年,八路军在长城要口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以上和长城相关的事实充分说明了长城成为鼓励被压迫人民奋起斗争、被侵犯民族奋起抵抗的精神象征。最后,分析现代长城的内涵。结合所学可知,今天的长城对外是展示形象的文化遗产,象征了向往和平的国家形象。如当代长城已经摆脱了悲壮凄苦的象征意义,转而成为代指祖国大好河山的代名词;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停止战争,体现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特性.是中国向往和平的形象代表。
同课章节目录